戒之在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②人到老年,過去經歷過不少的人生起跌,體驗到不少的世事浮沉,通常都不會介懷於「得」。既然如此,又何須特意「戒之在得」呢?

③若把這個「得」引申到「患得患失」,為什麼只戒之在得,而毋須戒之在「失」呢?

所以,我是不能同意過去的解釋的。

那麼,怎樣解釋這個「得」呢?

這個「得」,就是「有所得」。得到啥?大家想想:年紀老了,一把歲數了,人生的閱歷多了,處事的經驗豐富了,對人與事自然會有自己的一套的好惡曲直、有自己的思想看法、有自己的價值批判,於是就往往自以為是,動輒就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想當年我…」。故此,孔子體會到越是年紀大、越是輩分高,正正是血氣既衰的時候,對許許多多的新事物都不習慣、不接受。這個時候,就更加要提醒自己——戒之在得。具體地說,不要恃老賣老啊。

謹以此語自勉。
(寫於2014年1月11日)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7】

下一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3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一)。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一問一答,一悟一贊,活靈活現地反映了孔子與弟子間教學相長,
Thumbnail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一)。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一問一答,一悟一贊,活靈活現地反映了孔子與弟子間教學相長,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探討台灣媒體問題,指出資訊便利和商業需求導致新聞品質下滑。透過《有子之言似夫子》故事,呼籲保持理性觀點,追本溯源,避免資訊斷章亂碼。在資訊充斥時,成為理性閱聽人,共同創造正能量的媒體環境!
Thumbnail
探討台灣媒體問題,指出資訊便利和商業需求導致新聞品質下滑。透過《有子之言似夫子》故事,呼籲保持理性觀點,追本溯源,避免資訊斷章亂碼。在資訊充斥時,成為理性閱聽人,共同創造正能量的媒體環境!
Thumbnail
「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大難當前,坦然應對,不要轉身落跑;橫財當前,不被白花花的銀子迷了心眼,正是廉德的體現。只是「財」的化現,絕不止於錢財,而是各式各樣的欲求。拒絕得了錢財,還有名聲、權勢、美色種種誘惑。認清潛伏人心的種種慾望,勇敢說不,那才是真正的廉。
Thumbnail
「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大難當前,坦然應對,不要轉身落跑;橫財當前,不被白花花的銀子迷了心眼,正是廉德的體現。只是「財」的化現,絕不止於錢財,而是各式各樣的欲求。拒絕得了錢財,還有名聲、權勢、美色種種誘惑。認清潛伏人心的種種慾望,勇敢說不,那才是真正的廉。
Thumbnail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Thumbnail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