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感謝媽媽之外,也要看見、理解媽媽

    這一學年我因為在高中開「文學、影劇中的性別與愛情」選修課的緣故,所以常有機會跟學生聊母親角色的事情。
    這學期印象比較深刻的有當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後,我設計了一個討論問題,讓學生回顧一下:「妳小時候的照顧者是? 據妳觀察,妳的照顧者如何調整個人職業生涯與親職照顧工作? 而這樣的調整,給妳什麼樣的思考?」,發現出生於2003-2004年的我校學生,多半出身於雙薪家庭,她們許多人小時候給公嬤、姑姑/阿姨或保母照顧; 也有許多人的媽媽,是先辭掉工作帶她們,等她們長大後再復職找新工作;也有人的媽媽是轉換比較能照顧小孩但薪水較低的工作……總而言之,沒有調整生涯的多半是有堅強的托育支持系統; 而有調整生涯的,多半是家裡的媽媽而非爸爸(我改完的學習單裡,只有一、兩位寫到爸爸有調整工作)。
    因此有些人在學習單上寫:遇到很好的保母,所以沒有感到不是媽媽親自照顧,有什麼差別,長大後也跟媽媽關係不錯,反而是媽媽自己有點歉疚,而這歉疚真是沒必要的; 也有人寫看到媽媽為她們犧牲如此多,所以自己以後不想生小孩;或者是希望媽媽能更為自己活、過得更好一些……等等。
    而在看完《我和我的T媽媽》之後,有人受到片中導演與媽媽深度對話的啟發,回家和媽媽展開兩個多小時的深度對話,因而更理解了媽媽,覺得媽媽能一路走到現在真是不容易。
    不過有趣的是,當問到她們如果像北歐國家那樣高稅收,政府投注更多社福在托育、托老支持,她們同意嗎? 也有一半的人不同意。理由是:她們以後不想生小孩,不會用到XD 高中生這樣正要展翅高飛的年紀,當媽媽是很重的羈絆和責任吧! 確實我們的社會也把過多教養責任放在媽媽身上,給予的支持又不夠多,難怪不在她們的人生選項之中。(不過台灣社會要這樣少子化到亡國滅種嗎?)
    總之,我滿高興經過觀賞與討論這些影片,學生能更看見母親的多種樣貌,理解媽媽的困境,甚至能跟自己的母親深度對話。
    母親節將至,大家感謝媽媽之外,或許也應該看見媽媽、理解媽媽,思索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造成「當媽媽」是一個如此不容易的選擇,這樣或許能更體貼和靠近自己的媽媽吧!
    祝天下的媽媽們/主要照顧者們母親節快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