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7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0.21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曰:
「末法比丘,鮮有節義。每見其高談闊論,自謂人莫能及。
逮乎一飯之惠,則始異而終輔之,先毀而後譽之。
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者少矣。」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說:
「末法時期的比丘,很少有能夠保持節操和道義的。常常聽他們高談闊論,自以為誰都不如他。
及至有人請他吃一頓飯,給他一點小恩惠,即使這個人是他以前很反感很討厭的,現在也要附和附和;剛才還把人家貶毀得一無是處,轉眼之間卻把人家吹捧得上了天。
要想找一個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立場堅定中正而無隱諱的人真不容易啊!」
良因贊曰:
眾生都活在習氣、感官中,
除非提起佛法的正念,或憶念出離心、或憶念菩提心,乃至空觀,
方真能做到「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
否則皆為個人好惡所牽,而取捨不休,愛恨不息。
在此牽纏中度其一生,何其勞頓也!
又何能與解脫道相應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10.20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住歸宗。 每歲化主①納疏,布帛雲委。 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慚無德,何以克當?」 《李商老日涉記》 【注釋】 ① 主:禪林中負責向施主勸化募緣的職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古德修行有成,今人則安住皆是困難。 福者,慧之基
《禪林寶訓》 2014.10.16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舉廣道者①住五峯,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 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俱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 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耶?」 予每見叢林竊議曰:「那箇長老行道安眾,那箇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 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禪林寶訓》 2014.10.15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 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香城順和尚①。 順戲之曰: 「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 真淨謝而退。 《順語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依止黃龍慧南禪師座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
《禪林寶訓》 2014.10.20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住歸宗。 每歲化主①納疏,布帛雲委。 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慚無德,何以克當?」 《李商老日涉記》 【注釋】 ① 主:禪林中負責向施主勸化募緣的職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古德修行有成,今人則安住皆是困難。 福者,慧之基
《禪林寶訓》 2014.10.16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舉廣道者①住五峯,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 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俱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 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耶?」 予每見叢林竊議曰:「那箇長老行道安眾,那箇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 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禪林寶訓》 2014.10.15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 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香城順和尚①。 順戲之曰: 「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 真淨謝而退。 《順語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依止黃龍慧南禪師座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魔仔說:舊時報佛法的高峰來了嗎?在當代的有誰?是在台灣。我只說一個好了,就是老淨空。他不像我研究魔慈系統,也沒有說過妙慈夢想的慈悲,不知他有說過覺悟者的良心嗎?就是佛慈。他說的就是原生佛法,我寫的次生佛法要把這些文字帶向高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妙性人的慈悲,簡稱妙慈。 老淨空從魔仔心裡出來了,是阿彌
Thumbnail
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往昔,目犍連尊者在地獄時看到一個身形是人、身高達數由旬的眾生,舌頭長達一由旬,而且舌頭上面有許多犁,舌頭像農田一樣被耕耘。尊者便去請問世尊...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魔仔說:舊時報佛法的高峰來了嗎?在當代的有誰?是在台灣。我只說一個好了,就是老淨空。他不像我研究魔慈系統,也沒有說過妙慈夢想的慈悲,不知他有說過覺悟者的良心嗎?就是佛慈。他說的就是原生佛法,我寫的次生佛法要把這些文字帶向高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妙性人的慈悲,簡稱妙慈。 老淨空從魔仔心裡出來了,是阿彌
Thumbnail
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往昔,目犍連尊者在地獄時看到一個身形是人、身高達數由旬的眾生,舌頭長達一由旬,而且舌頭上面有許多犁,舌頭像農田一樣被耕耘。尊者便去請問世尊...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