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學習不只在課堂,我的孩子在瑞芳翫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這世界的樣貌,常常是透過我們如何看所構成的,我們的想法、感覺、信念與價值觀常常左右著我們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副不同顏色的眼鏡。他人總誤以為我是學霸,其實我只是窮極半生追求著學歷,只為了填補自己內在的自卑與空虛的脆弱靈魂,以為那可以帶著我走向真正的幸福,這是總總過往的建構讓我相信的。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漸漸理解,原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從不列入學校的規劃,我們只是被當作工具被訓練成為這世俗社會所用,在學校教育的規訓之下,漸漸地被框架化。為此,我展開了尋尋覓覓,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看似浪漫的行動,其實是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會在瑞芳辦學創辦新村芳書院是一個特別的機緣,最初因為想找尋習鼓的空間,而與瑞芳火車站旁的百年老貨運行相遇,經歷了一些不小曲折的過程,最終鼓聲沒有在老倉庫響起,卻意外成了小鎮推動閱讀的場域,建構了「在瑞芳學」的多元想像,因為瑞芳是讓我學習與真正長大的地方,我想帶著人們也能有機會經歷這一切。

給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展開另一種可能

兒子國中走向自學,某種程度,透過孩子,我想給那個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重新展開另一種可能,離開體制,找尋它種出路。只是朝著自學選項出發時,才發現前方並非康莊大道,也絕非舒適優雅的小徑;更明確地說,像是身處在一望無際沒有邊界與看不見標的物的荒漠裡。先生總自嘲關於兒子的自學,就是兩個自以為是的父母,妄想教出與眾不同的孩子,然後陷入無底的深淵無法自拔。像是漂流到荒島的魯濱遜,努力從周邊資源中重新建構著教育文明,然後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
肯.羅賓森爵士認為大多數的教育體系思維總認為人生是線性的,努力研讀某些特定學科取得好成績,就是通往人生幸福成功的路徑。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人生是有機變動的,促使人們成功的因素,是動機、動力與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學校教導許多知識,卻很少教我們如何做到,甚至是關於一切的作為及存在的意義,這都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以至於我們缺乏向內看的能力,也很少真正探求自己的天賦,忘卻了所有的學習與看見,最終是為了回頭反思自己,聽聞自己內在的鼓聲然後勇敢前進,最終成為自己。
其實離開了校園也開始對於既定的一切感恩與理解,學校是一種教學團購的概念,讓教育可以普及與公平,一切的開始,可能都是善意的,只是走著走著忘卻了初衷而困住了。體制外少了集體積累的作為,我們又能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資源呢?於是新村芳書院終於與我的孩子有關係了,這幾年透過導讀所連結的社群資源,奇妙地匯聚衍生成「孩子們的在瑞芳學」。
我是個容易受知識所綑綁的人,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文字是我的工具,但同時也深深影響我的思維與行動。這幾年突然意識到,多年來所堅信的閱讀價值,是不是過於狹隘與扭曲。我們為什麼做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是什麼讓我們受限住了?埋首在書本裡掌控知識,可能會越陷越深,閱讀的同時也不小心被操控而不自知。

「悦讀」取代「閱讀」,用六感一起共讀

經歷了三年多與翁繼業老師的東方經典導讀,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了新的體會,單就字型意義來看,閱讀像是關起門來讀書,少了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靠著文字去連結大腦建構所見的世界,我們可能更難認清真正的本質。
我開始轉向用「悦讀」取代「閱讀」,悦讀是打開心來讀,用六感一起共讀,從心與這世界連結,創造理解自己、同理他人、看懂世界的無限可能性。當知識已經無所不在地透過手機就可以在雲端裡搜尋的當代,學習最終的本質是什麼?真正在社會中做有用的人,是自己的能力與存在能成為他人的祝福,無關位階
與學歷,而是我們終獲得自由並擁有選擇權,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或適合做什麼,而且能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這可能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所以如何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最佳的方式是為其開啟不同觀點的窗,透過感官體驗來察知外在世界的一切,並時時刻刻回到自己的內在來重新理解,就這樣向內向外地來回探索,那就是「悅讀」的推動初衷,也是「息」的意義,一切的學習與實踐最終都是回到自己的心。
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提供學習的不同可能性,從玩中學。我開始盤整屬於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了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
於是「孩子們的在瑞芳翫」開辦,帶著他們上山下海還有到河谷。古老的火山口群演替與造山運動,這裡的山脈各自平行偏右直插入海洋,形成可以滋養豐沛海產資源的美麗岬灣。火山運動同時造就自然金與珍貴礦石的養成,因為出色的礦石與特殊地質,這裡早就是台灣之光,在國際的地質舞台享有盛名。基隆河也因為火山岩的阻擋被迫改道,意外成為串起山城與平地物流的水運交通,成為北台灣的母親之河。
跟著在礦山敲石頭長大的地質學家視角,看見一個島嶼與一個地方的生成,發現原來人是如此的渺小,理解礦石如何無所不在地支持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輕忽腳底下所踩踏的土地。和住在河畔的陶藝家一起觸碰泥土感知土性,同時下到基隆河谷體驗最初的淘金,將河沙土帶上岸,透過淘砂、沉澱、水洗的過程理解手中陶土的製程。與返鄉找生機的築夢人,在里山學習如何手作一口水梯田,理解過往的人們順應風土自然的智慧。隨著山村音樂家散步,試著打開耳朵的感官去接收屬於瑞芳與環境獨特的聲音。還有回到最初栽下台灣第一棵茶樹苗的山丘上,採摘屬於瑞芳的茶。悅讀是透過勞動參與及感官經驗讓身體留下印記,成為對自己對他人與環境更有感知的人。知識可能不再是重點,而是孩子們看見在勞動中的大人們,他們的態度、德行、勇敢與堅持的模樣。
什麼是自由的靈魂?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腦袋裡的東西是如何根深蒂固被建構的,終究難回本來面目,真正的教育是為了賦權與賦能,讓每個孩子終能找到天賦成為這世界大大的祝福。
---
作者簡介:施岑宜
天龍國出生長大的女子,移居陰陽海邊二十年,從兩個人兩條狗兩隻貓,後來成為一雙兒女的母親。從博物館館長、類博物館的推動、不一鼓到創辦新村芳書院,致力建構「在瑞芳學」。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發展屬於孩子們的在瑞芳翫。2019 年因十三層點燈衝擊原本寧靜的山居山活,遂每週在《聯合報》的家庭副刊書寫專欄,2021 年出版第一本書《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北市文化》第43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老師期待孩子們天賦自由,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教育可以為孩子多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教學可以為孩子多留下重要的成長印記?這是每位師者常常問自己的問題。面對接二連三的考試季,走到人生交叉口的孩子們,該如何為人生決斷,丹鳳高中閱讀推廣名師宋怡慧老師,給予學生最豐富的人生指南。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撰文.照片提供=新泰國中 陳玉芬校長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我始終相信,當世界脈動越快,不論年齡,閱讀都能為內心帶來穩定的力量。」 不只中文閱讀,更成立全美語圖書館! 不帶目的的閱讀,更開心,更具力量。 --- 作者簡介:陳玉芬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撰文=黃威融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2期 | Cover Story:新北好手藝,過年當伴手) 作者介紹:黃威融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身為老師期待孩子們天賦自由,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教育可以為孩子多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教學可以為孩子多留下重要的成長印記?這是每位師者常常問自己的問題。面對接二連三的考試季,走到人生交叉口的孩子們,該如何為人生決斷,丹鳳高中閱讀推廣名師宋怡慧老師,給予學生最豐富的人生指南。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撰文.照片提供=新泰國中 陳玉芬校長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我始終相信,當世界脈動越快,不論年齡,閱讀都能為內心帶來穩定的力量。」 不只中文閱讀,更成立全美語圖書館! 不帶目的的閱讀,更開心,更具力量。 --- 作者簡介:陳玉芬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撰文=黃威融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2期 | Cover Story:新北好手藝,過年當伴手) 作者介紹:黃威融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島上有一所學校,任何人都可以去上,不用入學考試,各種課隨便選,沒有修業年限,毋需擔心畢不了業,學費很便宜,我遇過的老師都很親切,同學大部分都很認真,從每個期末展演都非常精彩可以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中年以後的我越來越喜歡「上學」這件事,可能因為課程都是自己挑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Thumbnail
    給您的孩子更好的選擇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選擇適合的學校至關重要。上華蒙特梭利實驗小學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教育體驗,這不僅讓孩子們獲得更多元的學習機會,還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自由探索,開啟自主學習之旅。 在這個學校,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將學生的個人發展放在首位。孩子們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具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文章中講述了作者的處世態度以及透過不斷挑戰自己的經驗,達到自身成長。從轉學到音樂和籃球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藉此慢慢達到成就和改變。文章中充滿了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對自己的挑戰。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本人來自新北市林口區,一所再正常不過的國中 ,鮮少來台北的我對讀台北的高中有種天然的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不一樣的學生,林口有很多好的地方,乾淨、小、或許還有點純樸 ,當我得知會考的分數比模考高兩分,剛好可以進到交通方便的大同時,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島上有一所學校,任何人都可以去上,不用入學考試,各種課隨便選,沒有修業年限,毋需擔心畢不了業,學費很便宜,我遇過的老師都很親切,同學大部分都很認真,從每個期末展演都非常精彩可以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中年以後的我越來越喜歡「上學」這件事,可能因為課程都是自己挑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Thumbnail
    給您的孩子更好的選擇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選擇適合的學校至關重要。上華蒙特梭利實驗小學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教育體驗,這不僅讓孩子們獲得更多元的學習機會,還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自由探索,開啟自主學習之旅。 在這個學校,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將學生的個人發展放在首位。孩子們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具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文章中講述了作者的處世態度以及透過不斷挑戰自己的經驗,達到自身成長。從轉學到音樂和籃球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藉此慢慢達到成就和改變。文章中充滿了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對自己的挑戰。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本人來自新北市林口區,一所再正常不過的國中 ,鮮少來台北的我對讀台北的高中有種天然的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不一樣的學生,林口有很多好的地方,乾淨、小、或許還有點純樸 ,當我得知會考的分數比模考高兩分,剛好可以進到交通方便的大同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