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知道?當心「肝長膿」,肝膿瘍找上門恐藏致命危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糖尿病不知道?當心「肝長膿」,右上腹痛、倦怠,肝膿瘍找上門恐藏致命危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編按:你知道自己的血糖值嗎?大部分人恐怕都是不知道的,畢竟血糖不像血壓容易自行測量。一名67歲男性,因下肢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治療,醫師以靜脈抗生素治療,同時檢查發現病人血糖過高,醣化血色素11.6%,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然經抗生素治療,病人仍然高燒不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其肝臟有兩顆肝膿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表示,這名67歲男性,起初因雙腳疼痛到醫院急診就醫,理學檢查發現左腳踝微腫,由於白血球與發炎指數雙雙上升,初步臆斷下肢蜂窩性組織炎,安排住院。
住院後以靜脈抗生素治療,同時檢查發現病人血糖過高,醣化血色素11.6%,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然經抗生素治療,病人仍然高燒不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兩顆肝膿瘍,經過超音波導引抽吸肝膿瘍後,左腳後來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開刀清創後,病人整體症狀逐漸改善。

發燒寒顫、右上腹痛、倦怠?小心是肝膿瘍症狀

黃馨慧指出,肝膿瘍是發生在肝臟的感染症,會造成肝臟局部組織壞死,形成膿包。病人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經過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出現發炎反應,像是發燒寒顫、右上腹痛、倦怠等症狀。

肝膿瘍男性病患較多,好發50歲以上、常患有糖尿病

肝膿瘍男性病患比較多一些,且好發50歲以上。台灣本土統計資料顯示,肝膿瘍死亡率約8.2%,跟早年死亡率高達5成相比,已大幅降低。統計發現肝膿瘍的致病菌多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同時病人也常常有糖尿病。
黃馨慧說,肝膿瘍的治療主要是抗生素與膿瘍引流,療程長短與膿瘍的大小、數量以及治療反應等有關。多數病人透過抗生素和引流這兩種方式,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只有極少數病人需要動手術。

肝膿瘍有致命風險,嚴重恐釀敗血性休克

肝膿瘍最致命的情況,是細菌跑到血液中,造成菌血症,嚴重甚至導致敗血性休克。若是雷伯氏菌,還有可能隨血液跑到眼睛造成眼內炎、跑到骨頭造成骨髓炎、跑到肌肉變成肌肉膿瘍等等。
多數肝膿瘍的病人在治癒後,不會反覆發作。糖尿病也是肝膿瘍的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人務必妥善控制血糖,減少感染的風險。
(本文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文/食品藥物管理署 「醫師,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露出困擾的表情。事實上,這種眼周小顆粒,屬於皮膚組織增生,可能是皮膚息肉、汗管瘤、粟粒腫等8種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民眾說明「眼周小顆粒」的各種可能:
4大美肌飲食偏方大解析 文/閱讀,對身體好! 肌膚的問題五花八門,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透過飲食根治所有問題,但只要了解自己的肌膚狀況,並加強相關飲食知識,便能透過選擇適合自己肌膚狀況的飲食或是食材來緩解、減少問題,讓肌膚狀況好轉,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也能夠更有自信。 吃豬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
肌膚偏乾性的人容易長細紋或黑斑,若是想維持肌膚膨潤彈性,可選擇富含維生素A、C、E的食材,像胡蘿蔔、甜椒、苦茶油、堅果等,都能改善皮膚粗糙、脫皮的情形,另外像莓果、海鮮、黃豆、雞蛋等也有助維持肌膚淨白,改善黑斑情況。 維持肌膚膨潤的食材(適合肌膚乾澀、肌膚鬆弛的人) 2. 甜椒(維生素C):
文/閱讀,對身體好! 人們想要隱藏自身樣貌的原因是不安全感,因為展現真我時,難以預測對方會有何種反應,深怕會出現有關自己的負面評價,若造成蝴蝶效應,還要面對不知會不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安,因為感受到危險,所以不願意展現真正的自我,寧願安全的保護自己。 裝乖給人看,只會累死自己 延伸閱讀
文/洪毓琪 知名導演、演員明金成上月20日才和妻子迎接龍鳳雙胞胎,沒想到據媒體報導,其8日晚間疑因心肌梗塞,突感身體不適,送醫急救不治,享年51歲。近來天氣變化大,劇烈的溫差變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民眾除做好保暖防寒外,更要避開4大情境,多留意身體的變化,若出現異常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文/食品藥物管理署 「醫師,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露出困擾的表情。事實上,這種眼周小顆粒,屬於皮膚組織增生,可能是皮膚息肉、汗管瘤、粟粒腫等8種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民眾說明「眼周小顆粒」的各種可能:
4大美肌飲食偏方大解析 文/閱讀,對身體好! 肌膚的問題五花八門,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透過飲食根治所有問題,但只要了解自己的肌膚狀況,並加強相關飲食知識,便能透過選擇適合自己肌膚狀況的飲食或是食材來緩解、減少問題,讓肌膚狀況好轉,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也能夠更有自信。 吃豬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
肌膚偏乾性的人容易長細紋或黑斑,若是想維持肌膚膨潤彈性,可選擇富含維生素A、C、E的食材,像胡蘿蔔、甜椒、苦茶油、堅果等,都能改善皮膚粗糙、脫皮的情形,另外像莓果、海鮮、黃豆、雞蛋等也有助維持肌膚淨白,改善黑斑情況。 維持肌膚膨潤的食材(適合肌膚乾澀、肌膚鬆弛的人) 2. 甜椒(維生素C):
文/閱讀,對身體好! 人們想要隱藏自身樣貌的原因是不安全感,因為展現真我時,難以預測對方會有何種反應,深怕會出現有關自己的負面評價,若造成蝴蝶效應,還要面對不知會不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安,因為感受到危險,所以不願意展現真正的自我,寧願安全的保護自己。 裝乖給人看,只會累死自己 延伸閱讀
文/洪毓琪 知名導演、演員明金成上月20日才和妻子迎接龍鳳雙胞胎,沒想到據媒體報導,其8日晚間疑因心肌梗塞,突感身體不適,送醫急救不治,享年51歲。近來天氣變化大,劇烈的溫差變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民眾除做好保暖防寒外,更要避開4大情境,多留意身體的變化,若出現異常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謝謝病人的蓮霧。 感恩 今天病人比較多 現在終於下班了 謝謝大家支持 -------------------------- 突然血糖變高,跟肝有關? 肝臟不僅是一個解毒器官,還是人體裡貯存能量的倉庫。 當嚴重慢性肝炎、肝硬化造成肝細胞廣泛損傷、肝機能衰竭時,肝臟不能有效將體內多餘的血
Thumbnail
「那是一位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走進診間一跛一跛地,相當吃力。」劉明偉醫師表示,「根據患者的描述,一開始是大腳趾頭上出現小傷口,但遲遲沒有癒合。由於缺乏良好的傷口照護,患者的腳便逐漸紅腫,傷口流出滲液,連走路都不方便。」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根據統計,在台灣因為末期腎臟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有45%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與洗腎息息相關。長期的高血糖會使腎臟的小血管和腎絲球受損,損壞腎功能,稱為糖尿病腎病變,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疾病進展,腎臟受損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出現水腫、蛋白尿、高血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右腳已經嚴重發紅、浮腫。」吳爭融醫師指出,「他的傷口其實已經拖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忙碌,所以只有自己換藥,遲遲沒有就醫,結果腳趾頭的小傷口便漸漸惡化,發紅的範圍持續擴大。經過清創,截掉了半根腳趾,不過另一根腳趾也漸漸變黑。」
Thumbnail
「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在幾年前懷孕的過程中發現有糖尿病,血糖都超標。患者在產後持續接受治療,但是因為生活忙碌,血糖控制並不理想。」張舜程醫師指出,「最近兩年,患者發現腳上的小傷口癒合速度比較慢。
Thumbnail
糖尿病是高齡長輩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吸收利用,讓血液及尿中的糖分累積過高。 根據研究,亞洲人糖尿病的比例比歐美高很多,而在台灣又尤其盛行,且常伴隨三高等危險因子,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慢性疾病之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謝謝病人的蓮霧。 感恩 今天病人比較多 現在終於下班了 謝謝大家支持 -------------------------- 突然血糖變高,跟肝有關? 肝臟不僅是一個解毒器官,還是人體裡貯存能量的倉庫。 當嚴重慢性肝炎、肝硬化造成肝細胞廣泛損傷、肝機能衰竭時,肝臟不能有效將體內多餘的血
Thumbnail
「那是一位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走進診間一跛一跛地,相當吃力。」劉明偉醫師表示,「根據患者的描述,一開始是大腳趾頭上出現小傷口,但遲遲沒有癒合。由於缺乏良好的傷口照護,患者的腳便逐漸紅腫,傷口流出滲液,連走路都不方便。」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根據統計,在台灣因為末期腎臟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有45%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與洗腎息息相關。長期的高血糖會使腎臟的小血管和腎絲球受損,損壞腎功能,稱為糖尿病腎病變,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疾病進展,腎臟受損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出現水腫、蛋白尿、高血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右腳已經嚴重發紅、浮腫。」吳爭融醫師指出,「他的傷口其實已經拖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忙碌,所以只有自己換藥,遲遲沒有就醫,結果腳趾頭的小傷口便漸漸惡化,發紅的範圍持續擴大。經過清創,截掉了半根腳趾,不過另一根腳趾也漸漸變黑。」
Thumbnail
「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在幾年前懷孕的過程中發現有糖尿病,血糖都超標。患者在產後持續接受治療,但是因為生活忙碌,血糖控制並不理想。」張舜程醫師指出,「最近兩年,患者發現腳上的小傷口癒合速度比較慢。
Thumbnail
糖尿病是高齡長輩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吸收利用,讓血液及尿中的糖分累積過高。 根據研究,亞洲人糖尿病的比例比歐美高很多,而在台灣又尤其盛行,且常伴隨三高等危險因子,是現代人不能忽視的慢性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