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這樣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督生再度問我當事人的狀況,彷彿問了我就會浮現解答,「…根據偽雞百科全書的說法…」 「你說說看,這當事人是怎麼改變的?」在實習進入最後兩個月、實際接案只剩不到八次的實習生,面對我的提問,回應速度比當初開始督導時快了不少,可能是對自己的信心增加了,再不就是頭腦清楚多了,更可能是感受到我的威脅下降了,總之,當機的情況改善許多。 「+/@_#(&)^=%…」實習生講了一串話,將他觀察到當事人的改變大致說了一遍。
「可是,」實習生補了一句,「為什麼會這樣呢?」 線上督導的好處是,宥於網路傳輸速度及鏡頭解析度,許多表情細節並不清晰,甚至會有累格出現,大幅降低臨場感與真實性。如果是面對面督導,督生恐怕會見到我的眼睛後空翻好幾圈,還無法順利落地咧。這是眼球中風吧。 「好問題,」我說;「多說一點。」 在官方回應裡,好問題是「我認可你的問題」、「我聽到了」、「我知道你有問題」的代稱,更是「窩不知道」的潛台詞。
從諮商的觀點來看,這說法是回到提問者身上,引導當事人多說一點;至於多說些什麼,則是採取開放式,沒有預設立場。
就督導觀點而言,督生觀察到的現象、對此現象的的看法及假設、思考歷程是否呈現固定模式,乃至表達方式能否達成目標,都可以是督導時的題材。 反正我不是偽雞百科,怎麼回答都行。回到督生本身的狀態才是重點。 想我是菜鳥時,總會想著有沒有標準答案,遇到前輩說得一口漂亮的回應時,往往急切著筆記下來。
然後?沒有然後了,那些筆記早八百年不知被我放哪兒去了。 同樣一招太祖長拳*,蕭峰打出來和韋小寶使出來,威力天差地別、不可以里計;同樣的笑容,金城武在池上伯朗大道茄苳樹下喝茶,和我在相同地點的類城武表情,就是不一樣。
某次在大賣場裡買了Beyond Meat嘗鮮,也帶回家孝敬我老母。 「很難煮耶;我怕它煮不熟,先用電鍋蒸過,再用鍋子下去煎。好柴,不好吃。」老母吃完心得如此。 未來肉聲稱模擬漢堡排的鮮嫰多汁,大口咬下還會出現甜菜根提煉的紅色汁液,要多像就有多像,這是習慣漢堡排作法的西方人思維。然而,對一個大半輩子都在烹調素食肉的人來說,這個全新的食材迥異於組織緊密、毫無肉絲「血水」的傳統素肉,建立新的烹調方式實屬不易。 同樣都是肉,此肉非彼肉;若見豬肉非肉,即見未來。 可惜的是,知道歸知道,習慣還是難改。是說,想買東西孝敬母親的心,很難改變。
「看來,你對當事人做了許多事,不然他也不會改變,不是嗎?」 「…」 「那你說說看,當事人那個樣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窩不知道。」督生放大絕,不演了。 「也是啦,當事人都不曉得自己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怎麼會曉得呢?心理師又不是當事人肚子裡的迴蟲。」我很沒有擔當的認同實習生的說法,畢竟從來沒有一本書叫做《心理治療葵花寶典》**,只要「揮劍OO、諮商稱雄」。 「我請你講一遍、也認可你的說法了,你還認為自己不曉得,怎麼樣你才會認為曉得呢?」還是… 「…該不會連你自己說的,你也不相信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