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這件事真的很玄,不是備齊所有相同的物理條件就能得出相同結果,不禁好奇他是否也有自己的一套配方?『沒有欸。』王旋否定地很快…」〈隨興喝咖啡是我的講究,
La Vie 208〉
淺咖啡色的襪子,刷白直筒牛仔褲,淡灰色套頭衫露出短短一截膚色發熱衣,就算是朱色口罩仍然掩不住實習生眉眼之間的沮喪,因為,被當事人放鴿子的經驗,連我都得要花些時間才能消化,「沒有欸;我也沒有方法確認她不來的原因。」
「會是我問了她的家庭生活,讓她感到壓力,所以才不來了嗎?」實習生不放棄地追問,沮喪的臉稍微開了些,似乎找到可能的答案。至少。
「這個有可能…」就像是薛丁格的貓,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當事人不來的原因,也介於成立與不成立之間。何況,天氣不佳、心情不好、家裡有事、工作不順…林林總總的說詞都會影響當事人出席的意願,如果心理師只聽當事人嘴巴說的而忽略了對方所作所為的非口語行為,那麼,「鼻屎大的殺機」永遠解釋不了「汪洋般的殺意」,fact 與 truth 之間*有著最遙遠的距離。
「…不過,我們回頭看,當事人當初前來的原因是什麼呢?」真相只有一個,樹幹只有一根,然而真相底下的盤根錯節,都是撐起眼前所見表象的各種因素,只是有的遠有的近、有的直接有的間接,難以一一論及。
咖啡之為農產品,註定了它許許多多的變化、難以窮盡,要獲得百分之百的控制,其實是難上加難。
208 期 La Vie 咖啡理想生活,當初我從書架上見到它時,立刻動手取了借回家。倒不是我對咖啡多有研究,而是我對咖啡沒什麼認識,想要透過閱讀增加些了解。
當然,文字的咖啡和品嘗的咖啡,腦袋想出來的咖啡和五感體驗的咖啡,永遠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就算想破頭也到不了:從前端的咖啡豆品種、產季、莊園、微氣候、運送、保存,到處理之際的發酵、火候、溫度、氣旋、批量、儲放,以及沖泡時的磨研、水質、水溫、過濾、手勢、壺具、杯具,甚至是最後的飲用氣溫、溫度、心情、氛圍、時機、情境、配搭、次序、友伴。
想想看,連我這樣對咖啡不講究的人,都能臚列這麼多影響咖啡味道的因素,一個透徹的咖啡嚐癮者,豈不是更能清楚?
「她當初來是因為…」實習生慢慢回想當事人最早來會談的原因,雖然理由單薄,能開始回溯思考,就已經動起來了。
「那就你和她會談的前幾次,三次還是四次…」
「是三次…」
「你看到她有什麼轉變嗎?」
「有耶…」實習生慢慢回想和當事人會談過程中,行為細節有哪些改變:坐姿、眼神、對會談室的好奇、話語、甚至是進到會談室之前的步伐…
隨著實習生描述的細節越多,原先沮喪的表情也逐漸化開,本來還叮叮咚咚聽得到雨滴擊打屋簷窗外的聲響,不知在何時消失…
「看來你留意到的地方還不少呢;真好!」
說真的,你問我當事人何以沒來,我還真的沒有答案,除非找機會和當事人確認。然而,和當事人確認了,又真的是如此嗎?我沒說出口的是,當事人有沒有來已經不重要了;當你不再停頓在表象,而能夠注意更多可能影響當事人的因素,就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