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壓迫不只是個人好壞問題
壓迫不是強權由上而下的施加,也很難找到受壓迫群體-施壓迫群體之間的明確對應。當代社會中,壓迫往往是在每一個人平凡、正常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再製、延續。
壓迫具有系統性的特質,是由群體間的複雜關係所構成,它在教育、法律、勞動等制度的實踐中再生產──這些實踐是當今社會中被視為良善的實踐,並不是個別決策者的惡意產物
對於壓迫,我們所能捕捉的具體現象是:群體所遭受的不正義處境。
壓迫不只是抽象概念,Iris Young透過經驗材料,提出了分析壓迫的具體標準,描繪壓迫的五張面孔:剝削、邊緣化、無能、文化帝國主義、暴力,並提供制度性改善不同形式之壓迫的改革方向。
剝削
剝削發生在特定群體的勞動成果穩定轉移到另一個群體的過程中,不只是物質的勞動成果,也包含滋養、照護的能量,例如:例:家庭主婦的照護勞動往往不被視為有價值的。
此勞動成果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是對於權力、地位的強化,剝削不只是奪走人們的勞動成果,也是鞏固不同群體間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邊緣化
特定人群被社會排除在外,無法參與社會,包含消極的,於制度上,不給予參與的機會,例如:被褫奪公權者;也包含制度、文化上沒有做到積極的支持人們參與社會,例如:缺乏無障礙設計的投票所。
無力
沒有權力,只能聽從別人命令,無能為力,只能聽命、任命,例如:老一輩常說,做媳婦的就是要認命,為家人貢獻所有。
文化帝國主義
飽受文化霸權支配,特定強勢群體的經驗被視為普世的經驗,弱勢群體被視為他者(the Other),他們被禁聲,他們的經驗被建構為異常、偏差、次等的,例:月經被視為骯髒不潔,沒有月經的人被塑造為常態,女性則該隱藏自己的月經。
暴力
系統化的暴力,不只是針對個人的個別事件,而是針對特定群體,他們遭受暴力只因為他們屬於該群體的一員,這樣的暴力被合理化、正當化。
例:女人普遍習得對強暴的恐懼,即使受害也備受檢驗是否夠資格宣稱受到傷害。
Young以美國社會為分析對象,從經驗證據中提取出普遍性的理論,這些面向有讓你想起什麼樣的生命經驗嗎?你認為台灣可能有哪些特殊、變形的壓迫形式呢?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