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9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良因曰:
語言,是內心活動的顯現,只有欲界的眾生才如此多語。
當安住於清淨心之有情,自然寡言、慎言。
相對的,謹慎自己的言行,也能幫助恢復內心的清淨。
因此以修心為主,慎言為輔,漸漸回復到本來面目,
不再作慾望的奴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 說人心,只從惡邊想。 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良因曰: 倘若認為人心本惡,因此老是往人性的黑暗面想, 划不來!
2013/11/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良因曰: 喜聞人過,內心往往裝的是他人的缺點,把自己的心當成了垃圾桶。 這樣即使自我誇耀,也非尊貴之人。 同時因此造成與人對立,他人自然也會給自己施設種種障礙,豈非自傷? 總的來說,還是我們的見識不夠!
2013/11/2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先哲云: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良因曰: 能夠覺察他人之偽或受到他人之欺,而不動聲色,能吃點小虧者, 須有如日遍照的智慧,及大地慈育萬物之心者,方能致此。 能藉此積資懺淨,自然也就有無限受用了。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2013/11/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 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 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良因曰: 因為迷失已久,所以人心漸漸遠離自然律,也因此招來種種的苦惱。 所以古聖先賢,無不要我們道法自然,回歸天真自性。
2013/11/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 無對人,無峭直, 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良因曰: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他人的尊嚴與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避免他人深陷於懊悔,而不可自拔。
2013/1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 說人心,只從惡邊想。 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良因曰: 倘若認為人心本惡,因此老是往人性的黑暗面想, 划不來!
2013/11/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良因曰: 喜聞人過,內心往往裝的是他人的缺點,把自己的心當成了垃圾桶。 這樣即使自我誇耀,也非尊貴之人。 同時因此造成與人對立,他人自然也會給自己施設種種障礙,豈非自傷? 總的來說,還是我們的見識不夠!
2013/11/2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先哲云: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良因曰: 能夠覺察他人之偽或受到他人之欺,而不動聲色,能吃點小虧者, 須有如日遍照的智慧,及大地慈育萬物之心者,方能致此。 能藉此積資懺淨,自然也就有無限受用了。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2013/11/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 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 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良因曰: 因為迷失已久,所以人心漸漸遠離自然律,也因此招來種種的苦惱。 所以古聖先賢,無不要我們道法自然,回歸天真自性。
2013/11/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 無對人,無峭直, 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良因曰: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他人的尊嚴與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避免他人深陷於懊悔,而不可自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很多現在來皈依、來學佛了都還亂講話,「妄語」會消掉平生的福德。邪淫的人要有一個淫緣,找一個對象、對方肯,還要場地,什麼時候....這個邪淫才算成立,「妄語」一下就講出來了!誇大、自我炫耀,講迷惑顛倒的話、吹牛......這一些講多了,福德分分秒秒在流失。何必呢?所以為什麼有的修行人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很多現在來皈依、來學佛了都還亂講話,「妄語」會消掉平生的福德。邪淫的人要有一個淫緣,找一個對象、對方肯,還要場地,什麼時候....這個邪淫才算成立,「妄語」一下就講出來了!誇大、自我炫耀,講迷惑顛倒的話、吹牛......這一些講多了,福德分分秒秒在流失。何必呢?所以為什麼有的修行人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