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6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6.03.16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①天皇②,而著其大智大能。

所以千載一合,論說無疑。

冀然若鴻毛之遇風,沛乎似巨魚之縱壑,皆自然之勢也。

遂致建叢林功勳,增佛祖光耀。

先師住龍門,一夕謂予曰:

『我無德業,不能浩歸湖海衲子,終愧老東山也。』言畢潸然。

予嘗思之,今為人師法者,與古人相去倍萬矣。」

《與竹菴書》

【注釋】

①藥山:唐朝・藥山惟儼禪師山西絳州人,俗姓。十七歲依潮陽廣東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禪師受具足戒。博通經論,嚴持戒律。後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密領玄旨。次參謁馬祖道一禪師,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後復還石頭禪師,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藥山,廣開法筵,四眾雲集,大振宗風。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遍於澧陽東九十餘里,居民均聞其聲。朗州刺史李翱贈詩云:「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唐太和八年(834)示寂,世壽八十四。一說太和二年(828)十二月示寂,世壽七十。敕諡「弘道大師」。

②天皇:唐朝・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浙江省東陽人,俗姓。十四歲懷出家志,後從明州大德剃髮。二十五歲,於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尋遊余杭,謁徑山國一禪師,叩問禪要,服侍五年,終受印可。後遁余姚大梅山建中元年(780),至鐘陵江西)參馬祖道一禪師。翌年,入衡岳石頭希遷禪師,盡得玄旨。初住灃陽,次移澋口,後棲止荊州當陽紫雲山。復應天皇寺之請,復興天皇寺,為江陵尹右僕射斐公所歸崇,法席愈盛,世稱天皇門風。憲宗元和二年(807)四月十三日示寂,世壽六十,法臘三十五。法嗣有龍潭崇信禪師崇信禪師門下出德山宣鑒禪師,其法系分雲門法眼二宗。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說:

「學者因不知妙道的所在,所以必須尋明師訪良友,以便參學扣問。

而善知識要推行道法教化眾生,不是憑一個人的能力而能成就,當然也要借重有才能的學者來輔佐自己。

因此叢林中如果是一位有道行德業的宗師建立法席,就必然有賢能智慧的大德禪僧前來佐助,所謂虎嘯而風生,龍騰而雲起。

比如以前江西馬祖是一位有道德的宗師,因得百丈懷海南泉普願佐助而顯發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希遷也是一位有道德的宗師,因得藥山惟儼、天皇道悟佐助而發揮其大智大能。

像這樣明師賢徒的遇合,可以說是千載奇逢,一朝契合,為師凡所議論言說,弟子當下了然無疑。

好比大鵬展翅高飛而憑藉大風,飛之必遠。又如巨魚將鼓浪躍入大海,適逢急流就下,游之必速,這都是自然的趨勢。

所以能夠建叢林功勳,為佛祖增光耀,這也是順理成章的。

記得先師從前住龍門時,有一天晚上對我說:「我沒有德行道業,不能招致四海衲僧來歸,實在是愧對東山祖庭啊!」先師說了這話,不禁潸然淚下。

因此我常常這樣想,現在作人師的與古人相差何止萬倍啊!」

raw-image

良因贊曰:

追求道德之人,只在乎自己的道德是否充實。

而追求權力的人,只在乎自己的力量是否充足。

如蕅益大師所說,為了追求權力:

「下手時便從世諦流布中著眼,便向門庭施設處安排。」

因此山呼海嘯,燕雀處堂。

為了追求道德,則

「破我相,蕩法執,剋除習氣,涕唾利名,時自簡點過失。」

因此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以道相助。

應當以此作為選擇善知識之標準,亦應以此作為我們修道之目標,以古德為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5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2022/09/25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2022/09/25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Thumbnail
2022/09/25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觀音山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祈福除障系列法會。值此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特別於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敬邀全球法友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迴向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觀音山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祈福除障系列法會。值此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特別於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敬邀全球法友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迴向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位於四川新都的中國著名古剎寶光寺於 九月二十九日為雲高大法王上師的弟子王篤川居士舉行毗荼大典,火化後拾得225顆堅固子。王篤川居士夫婦都是大學教授,他們在退休以後,得以拜雲高大師為師學習佛法,虔誠精進。在雲高大師離開成都以後,王教授夫婦主動要求留守壇場。
Thumbnail
位於四川新都的中國著名古剎寶光寺於 九月二十九日為雲高大法王上師的弟子王篤川居士舉行毗荼大典,火化後拾得225顆堅固子。王篤川居士夫婦都是大學教授,他們在退休以後,得以拜雲高大師為師學習佛法,虔誠精進。在雲高大師離開成都以後,王教授夫婦主動要求留守壇場。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