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這裡】 訂閱電子報📥是對我持續創作,最好的支持。
那一天,剛好看到一則推文,標示出來了舒適圈跟潛力區的概念,讓我回想到關於舒適圈,過去我花了蠻長一段時間去理解這個議題。然後我才發現,其實跳脫舒適圈並不適用大多數的人。
每一個透過自己的成長歷程,多少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圈,多數的時間我們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之中,因為「感覺舒適」對人類乃至於每個生物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當我們感覺舒服了,相對來說發揮創造力的餘裕就會變多,也更能夠會自己的未來做鋪陳與著想。我始終認為舒適圈是一件必要,且利大於弊的事情。
但常常有一個問題令人困擾,就是市面上一堆人都在說要跳脫舒適圈,勇敢地面臨挑戰,這樣才能釋放自己的潛能,讓自己成長。乍聽之下,會覺得非常有道理,但是這樣陳述,說明了一個立場,在舒適圈的人是吝於成長的。持有這種說法的人,假設了舒適圈裡面的人,真的覺得很安逸,所以基本上會不思成長。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舒適圈,跟不思成長不應該被劃上等號。
舒適圈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域
或許是因為冠上了舒適這個名詞,所以大家對於舒適圈的定義感覺上受限於詞彙的使用,變得比較侷限了一些。其實我覺得舒適圈的定義,應該是比較籠統而且包含比較多感受的。例如他是一個令人感覺到安全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場域裡面擁有比較多的控制權、我們在這個場域中的負面情緒比較少等。我覺得這都是舒適圈的重點,但當我們提到舒適的時候,可能就很容易被人所遺忘。
安全感、控制權、負面情緒的減少,這些其實跟安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擁有這些讓自己比較平衡的感覺,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思進取,只是想要在這個環境中繼續待下去。因為,真實情況是,人們在長期安逸的情況之下,多少都會有一種不安的心情,有時候我們會說這是靈魂設計,當我們今天決定要變成人來歷練人間的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對自己是有期許,也會帶著一定的「任務」,或者有人說是「靈魂約定」。
舒適圈最多只能夠代表,我們擁有一個讓我們「覺得安全」的場域,在這個場域力我們會有比較多的時間、擁有自己的空間,透過這些餘裕,更能夠去體現我們想要做事情,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到我們的任務,然後整備好自己再出發。
久待舒適圈會令人感覺不適
試想,如果我們今天都處在一個動盪的環境,我們需要面對的是一天該如何過下去,鮮少有時間跟自己相處,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舉例來說,最近台灣正處在梅雨季,上週一整週都在豪雨與陰雨綿綿的天氣中,住在土石流好發區的人們,要思考的不會是人生任務或者靈魂約定,更多時間應該是不時走出去看看山的情況,土石走向以及水流的大小。這是生理上的舒適圈被一場大雨破壞了。
除了生理上的舒適圈外,還有一段是我想要談的叫做心理舒適圈。
相較於生理的舒適圈可以用物質定義,心理的舒適圈是很難定義或者為他人所發現的。因為每個人對「舒服」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我感覺舒服的環境、事情不代表別人也會有相同感受。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當我們在跟別人說最近的景況的時候,有些人會劈頭就說:「你就是過得太好了!」縱是我們今天正在分享自己的煩惱,還是有可能會聽到這句話。因為我們的心理舒適圈只有自己知道,他們可以為我們想像,但絕對不會猜得到百分百的標準答案。所以當他們覺得我們是因為過太爽而產生煩惱的時候,多數時間是用他們的立場在幫我們思考,如果聽起來很令人生氣的話,我覺的大可忽略對方的語言。
但有一件事情,我卻非常建議不要忽略,就是你產生的「不適感」,因為我自己的體認,在舒適圈待久了,會有「什麼東西怪怪的」這種感覺出現。畢竟我們成為一個生命體,自然需要做一點事情,通常不會是在舒適圈裡面軟爛就好。往往在一個安全的環境長時間下,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事件,讓我們體認到,好像不能夠這樣下去。然後就幫助自己動起來。
如果你是那種對於不舒適的感覺非常排斥的人,我反倒建議你應該先找一個地方、環境或是氛圍,讓自己先舒適起來,在這樣的餘裕之中,你可以慢慢享受並且留一段時間給自己,但請記得,當你有不舒適的感覺時,這時候要嘗試跟不舒適的感覺相處,然後找到時間開始「動身」,去面對這種感覺,並練習在這樣的感覺之中,我們怎麼再回到自己的舒適狀態。
擴大舒適圈的彈性才是重點
面對不舒適然後再回到舒適,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複製的成功方程式,因為這不代表你需要跨出舒適圈。
過往我們常聽到要跨出舒適圈勇於面對挑戰,好似我們把舒適圈跟挑戰當作對立面,在進行一場零和遊戲。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舒適圈是一個
動態平衡的範圍,每一次的挑戰我們不是要完全的跳脫自己的舒適圈,而是在這個舒適圈環境之中,我們要如何能夠把那個挑戰的目標納入。每次納入一個新的項目,完成一次挑戰,舒適圈的範疇就會相應的改變。
一次次的經驗,不管成功或者失敗,我們都不斷的在增加舒適圈的彈性。
如何擴大你的舒適圈,並讓舒適圈保有一定的彈性,遠比離開舒適圈迎接挑戰重要的多。這樣的想法好處在於,我們不用真的完全經歷一種不舒適的感覺,而是嘗試多踏出一步,迎接不同的挑戰。拓展的確會帶來一定的不舒服的感覺,但卻也相對的能夠提供我們成長的養分,但不代表我們需要全然地把自己泡在那種緊繃的樣貌之下,而是少了一點餘裕,多了一點急迫感,而在這中間去尋找新的平衡。
就像我之前常說的,從身心靈的觀點,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不斷地「再平衡」,原本的平衡需要被破壞,但每一次的破壞其實我們都有足夠的智慧,去回到一個新的平衡點。而當我們找到新的平衡點之後,舒適圈將隨時之擴大,一次次地擴大我們身處的舒適圈,其實也正創造新版本的自己,就像軟硬體升級一樣,每次迎接挑戰,換個角度想就是除蟲(Debug)或者增加新功能的機會,經過一次次的升級,我們也就更具備能力去嘗試更多的事情。
下次,有人說你「過得太好」或者叫你跳脫舒適圈的時,我們可以回應:「我的目標就是全世界都是我的舒適圈!」
❤
— 打造職場人生的百寶箱:認識世界、了解自我、作出決定、負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