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舒適圈

以前我沒聽過「舒適圈(Comfort zone)」,就像去年以前也沒聽過「元宇宙(Metaverse)」。
當好朋友問我知不知道舒適圈之後,如同驗證「視網膜效應」一樣,在很多文章、書籍(《刻意練習》、《習慣致富》、《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有錢人都在用的人生時薪思考》、《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和新聞都看到舒適圈一詞出現。絕大多數都說要〝走出〞舒適圈。
舒適圈它不香嗎?為什麼大家都勸你要離開它?不信這套的,有人說都還沒踏進去怎麼出來?有人說你們自己過得比誰都舒適卻要人走出去!有人乾脆說你們就是在販賣焦慮灌毒雞湯
而我認為,關於「錢」的事不要輕易走出舒適圈,除非你的舒適圈大到足夠支撐你失敗之後的生計。參考:理財金三角

游泳

心理學將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zone)、學習區(stretch-zone)、恐慌區(stress-zone)。
就像在海水浴場遊玩。
舒適區是沙灘,你可以撐起大陽傘癱在躺椅上喝冰涼的飲料,也可以挖沙堆城堡。用學游泳來比喻,就是在岸上划手踢腿練習基本動作。
學習區是站起來踩得到地的淺灘。在淺灘下水練習雖然怕嗆水至少比較不會淹水。等你會游泳了,淺灘也變成你的舒適區,範圍擴大了。膽子大一點,稍微深一點的地方,穿上救生衣或是拉個浮板就敢去。
恐慌區是更遠的海域,安全繩以外的地方,救生員照看不到的地方,拜託別去!
舒適圈

出走要有方法

走出舒適圈就是一定是要去嘗試刺激、危險的事情嗎?什麼是走出舒適圈的正確方式呢?其實,有種方法是站在「舒適區的邊緣」,讓「最佳焦慮」為你的生活帶來改變。
楊紫說,她覺得不是打破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所以,我們要像吹氣球一樣擴大舒適圈;或許當個《斜槓青年》也不錯。
封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21內容數
notion, C#, ASP.NET, ASP.NET CORE, JAVASCRIPT,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uo-Liang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 樺澤紫苑 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經常在社群媒體科普精神醫學、心理學及大腦科學的知識。他將大腦經常出錯原因歸納成以下四點:專注力不足、工作記憶不足、大腦疲勞、大腦老化。
作者龜田潤一郎先生是日本知名稅務專家,曾經服務過許多大老闆和成功人士,更有機會見識到他們隨身攜帶的錢包。所以出書宣揚:「有錢人都用長皮夾和零錢包!」
《放鬆、舒壓,365天的休養書》的作者小池弘人建議可以泡個半身浴。花個10~15分泡在38℃~40℃的溫水中,溫度不用高時間不用久,就能換來放鬆的身體和心情,還能好睡又好眠。
本書主打營造WFH(在家辦公)的環境,提高工作的專注力。跟斷拾離不同,作者在前言就寫到不用花時間決定(不用問有沒有怦然心動)東西要不要丟,不要「期待戲劇性的Before & After對比」。
是巧合?最近看到2本談論40歲的書,《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以 內政部公布「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來說,40歲算是過了人生的一半。
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中戴著金絲眼鏡的三師兄匆忙地從辦公大樓走出來,一邊拿著手機和客戶連絡股市起伏,另一邊很是凡爾賽的拒絕阿星說:「我真的很忙呀,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無緣無故跟你們幾個廢物去踢球。」這畫面是不是仍然記憶猶新呢?
作者 樺澤紫苑 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經常在社群媒體科普精神醫學、心理學及大腦科學的知識。他將大腦經常出錯原因歸納成以下四點:專注力不足、工作記憶不足、大腦疲勞、大腦老化。
作者龜田潤一郎先生是日本知名稅務專家,曾經服務過許多大老闆和成功人士,更有機會見識到他們隨身攜帶的錢包。所以出書宣揚:「有錢人都用長皮夾和零錢包!」
《放鬆、舒壓,365天的休養書》的作者小池弘人建議可以泡個半身浴。花個10~15分泡在38℃~40℃的溫水中,溫度不用高時間不用久,就能換來放鬆的身體和心情,還能好睡又好眠。
本書主打營造WFH(在家辦公)的環境,提高工作的專注力。跟斷拾離不同,作者在前言就寫到不用花時間決定(不用問有沒有怦然心動)東西要不要丟,不要「期待戲劇性的Before & After對比」。
是巧合?最近看到2本談論40歲的書,《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以 內政部公布「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來說,40歲算是過了人生的一半。
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中戴著金絲眼鏡的三師兄匆忙地從辦公大樓走出來,一邊拿著手機和客戶連絡股市起伏,另一邊很是凡爾賽的拒絕阿星說:「我真的很忙呀,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無緣無故跟你們幾個廢物去踢球。」這畫面是不是仍然記憶猶新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第二間公司上班時,曾聽別人說某某人就是在公司養老的,雖然他說的那位同事我不認識,當時對於養老的認知就是不會想積極進取,不會主動爭取表現機會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聽到這句話:「想成長,就得跳出舒適圈!」說得好像一腳踏出去,就能瞬間變成超級成功人士似的。但,真的如此嗎?先別急著往外衝,讓我們用逆向思維來看看,或許成長不一定非得逼自己冒險,在安全感中實現蛻變,或許才是更可持續的方式。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活在舒適圈,才是讓人持續創造、成長、走向幸福的路徑。我們想要活出的最佳版本,要在舒適圈才能打造。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人的習慣性選擇,會往舒適地方靠攏,舒適的人、舒適的環境 .. 用在生活、在工作、在寫作(互動)⋯
Thumbnail
史蒂夫希姆斯著 鄭換生譯 想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從切磚工變成員孟大亨的街頭智慧 打動人心理及實現夢想的武功秘笈,光你一個人有好處,事情是推不動的,雙贏才是你每一次都應該設定的目標。 改天,是幹話中的幹話,完全沒有意義,做計畫時不要想著改天,而是要想著今天今天今天。 人的內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第二間公司上班時,曾聽別人說某某人就是在公司養老的,雖然他說的那位同事我不認識,當時對於養老的認知就是不會想積極進取,不會主動爭取表現機會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聽到這句話:「想成長,就得跳出舒適圈!」說得好像一腳踏出去,就能瞬間變成超級成功人士似的。但,真的如此嗎?先別急著往外衝,讓我們用逆向思維來看看,或許成長不一定非得逼自己冒險,在安全感中實現蛻變,或許才是更可持續的方式。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活在舒適圈,才是讓人持續創造、成長、走向幸福的路徑。我們想要活出的最佳版本,要在舒適圈才能打造。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活在舒適圈?舒適圈會讓人懈怠、沒有危機意識,因為舒 適圈總有吸引人的地方,讓人很難離開、不想離開。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人的習慣性選擇,會往舒適地方靠攏,舒適的人、舒適的環境 .. 用在生活、在工作、在寫作(互動)⋯
Thumbnail
史蒂夫希姆斯著 鄭換生譯 想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從切磚工變成員孟大亨的街頭智慧 打動人心理及實現夢想的武功秘笈,光你一個人有好處,事情是推不動的,雙贏才是你每一次都應該設定的目標。 改天,是幹話中的幹話,完全沒有意義,做計畫時不要想著改天,而是要想著今天今天今天。 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