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更想用一篇文章介紹獨立書店的忠實買家。所有的災難與期望都能在疫情時一口氣看透。他們大概是我目前遇過最惜書的人,我所認知的惜書者,也可稱為「雜食性」讀者。幾乎,什麼都可以讀。好像生而為人只為了看書,每一本對他們來說都像寶石,終生受用。細心呵護是他們唯一能做好的事。
一位獨立書店經營者,用長年積累的生活格調、知識涵養開一家書店。他能賣的除了書以外,還能賣自己的所有。
所以買一本不經打折的書,到底是賺還是賠?
倘若你仍認為實體書店不需要額外的生財器具,那請先看看由文青背書「誠品生活」、由沒有音樂等同死亡的人撐腰「誠品音樂館」為什麼變得如此重要?我不會為了保護即將滅絕的生物-獨立書店,而刻意選擇去獨立書店買書。就算知道書店生態已瀕臨潰爛、就算我曾經是獨立書店店員,我仍然相信社會力量是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可是,值得敬畏的是,那些明知道書市生態已潰爛仍然堅定不移的經營者與支持者們。他們,想破頭也要讓自己成為適合市場的那個。
消失(滅絕)等同死亡,而所有的定義、意義都是在死亡之後。疫情茁壯了人類的憐憫之心,尤其是獨立書店的客人。去年三級警戒時,時常收到客人私訊購書的訊息,那陣子,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郵局。身為店員,我完全感受到大家多想扶著這家書店走過險峻的路。店員與老闆還異想天開:「不如我們當起UBEREAT?怎麼樣?幫大家送書到離家最近的捷運站。」最後,我們摸摸鼻子,算了!我們也會怕啊!
那陣子,每天上門買書的客人不會超過三位。其中有一位客人,到現在我仍記憶猶新。「我今天特地為了買書才出門的。能看到你們大門敞開我很是幸福。」對的,他用「幸福」形容當時的生活狀態。在足不出戶,只能待在家裡與家人大眼瞪小眼的時期,他選擇用「幸福」囊括一切。
「前方巷口左轉就可以看到我們另一家書店,那裡跟這裡的選書不太一樣,可以去看看。」後來,我才知道。他那天都待在二店看一本書,並且買下它。他用行動證明:侵略性的浪漫。在獨立書店工作的時候、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是為了與這樣的人相遇才停留在這。
三級警戒前,每逢小週末都會遇到客人S。他習慣坐在靠近陽台的位置,轉身就可以去陽台抽煙。抽完之後,熱美式也來了。他不急於坐下,他都會先環顧四周,看看新書展示區、雜誌櫃,接著他一定會拿起一本書前來櫃檯結帳。一路從晚上七點閱讀到打烊。我每次都覺得他既不是來喝咖啡也不是來陶冶心靈,他是來「上課」的,自己幫自己上一堂閱讀課。準時且從未缺席。
-
看書是幸福的,何必在意打折與否?
一本書能省下的錢有限所以商家不需要為了讓讀者買到更便宜的書而舉行折扣戰,甚至舉行無腦的週年慶、年中慶。當然,更不需要為了賺錢鋌而走險抑或傾家蕩產。看書是幸福的、看書是幸福的...
#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