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代的約定,站上歌舞伎的傑尼斯偶像
日本在傳統技藝的保存上面是有目共睹的,在文化與傳承上面個地方都下了很多功夫,近年台灣多少在自我文化與技藝發展上政府願意去花時間和精力正視這些軟實力的部分,雖然多多少少還是會傳出古蹟自燃的狀況,但有時候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不是比誰的古蹟多,而是如何能新舊接班,得以延續。
紀錄片《歌、舞、伎:生田斗真》是拍攝日本傑尼斯偶像演員生田斗真加入高中時代朋友尾上松也二代目(井上龍一)的歌舞伎團,挑戰演出1954年時代劇漫畫改編的新歌舞伎《赤胴鈴之助》。這中間練習、訓練歌舞伎技巧,還有重新回憶彼此對於歌舞伎和表演藝術的熱愛和展望。
《歌、舞、伎:生田斗真》是什麼電影?
傳統技藝的延續與培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故在許多已開發國獲取經濟和科技發展後,往往會回過頭來反思其自己國家的核心傳統。就算是年輕的大國美國也因開放各式各樣的文化赴美,而呈現出文化大融合、多樣性的年輕文化意涵。
故不管是古國舊都、立國不到百年的新興國家,文化與軟實力雖然很注重於傳統,但能「傳承不被淘汰」並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興趣跟願意投入這項產業,讓它有持續性和自給自足的循環是文化保留的重要一環。有時候一味的守舊而不革新往往會陷入自命清高的死胡同,結合多元創新的概念有時候可能會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歌、舞、伎:生田斗真》是一部以藝人挑戰歌舞伎為主題的紀錄電影。十一歲出道就加入傑尼斯事務所的生田斗真在長大後為了履行高中時代好友尾上松也二代目(井上龍一)同台演出的約定,而參與由好友製作的歌舞伎劇場《赤胴鈴之助》的演出。
雖然有電視演員、舞台劇演出的經驗,但這也是生田斗真第一次參加日本歌舞伎的演出,因過去朋友井上龍一是歌舞伎世家的關係對此有觀賞與了解一些歌舞伎項目,但整體來說他必須在短短的時間內重頭練習,並跟上正牌歌舞伎演員的腳步,還必須練成主角的各種舞姿與演技,成為真正能踏上傳統舞台的演員。
《歌、舞、伎:生田斗真》分析與延伸:
歌舞伎的記載於十七世紀,在《時慶卿記》裡記載著一位叫阿國的女子跳的傾奇舞(稚兒舞)的描述,為歌舞伎的開端,過去盛行於游女和若衆之間通常是由妓女或青少年擔當演出舞蹈。在江戶時代中期雖曾因天保改革讓歌舞伎衰退,但在幕府末年到明治時代迎來黃金時期,但在二次大戰面臨文化保留困境。
而也在戰後日本歌舞伎重新開始,在1965年被指定為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在紀錄片《歌、舞、伎:生田斗真》中,生田斗真演出的歌舞劇是在二戰之後重新改良的「新作歌舞伎」,和19世紀的「新歌舞伎」不同的更新一代歌舞伎。故紀錄片中翻譯的新歌舞伎一詞其實不正確。
因為這次改編的是俠義漫畫作品《赤胴鈴之助》,故我們可以看見生田斗真飾演武士,主要就是要學會傳統的「六方」技巧,透過大幅度擺動四肢來誇張化人物的豪俠之氣,並且臉部表情如何展現出誇張化的顏藝也是一環,因為表演中誇大的成分還帶有舞蹈,故與電視和西式舞台劇演出上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而在20世紀末到今,以「新作歌舞伎」為名的新興不同風格的歌舞伎團也紛紛出籠,結合許多當代才有的聲光效果與表演形式,展現出跟傳統歌舞伎不一樣的風情,也吸引到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延續好幾世代,在當代日本繼續成為藝術表演和休閒娛樂的一環。
《歌、舞、伎:生田斗真》值得一看嗎?
如果要說我認為《歌、舞、伎:生田斗真》主要比較像是如同演唱會幕後或挑戰綜藝這類型的風格,比較沒辦法跟一般紀錄片比較,在深度來說可能不太夠,主藝還是放在生田斗真這位傑尼斯藝人身上,對於「為何參演歌舞伎?」這點去作一段他演藝之路的紀錄側拍。
跟之前《山田孝之的痛苦與榮耀》的紀錄片有一樣的問題,以名人、藝人為類型的紀錄片通常是服務粉絲或有重大爭議事件,但當內容過度去敘述藝人挑戰非本行以外有多厲害多辛酸這些大可不必。我認為《歌、舞、伎:生田斗真》也有這樣的趨勢,但好在沒有太過度,可以說歌舞伎好友井上龍一的一些敘事和過去的高中回憶,減弱了這些點,讓這部紀錄片不倫為單純吹捧生田斗真的電影。
電影拍攝的是生田斗密集練習到彩排的2個半月的紀錄,故我認為作為幫朋友的歌舞伎團宣傳和銷售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用高中時代的約定這點來包裝異業合作這點,其實還滿不錯的。並且電影內容並沒有失焦在演員光環,演出和歌舞伎的訓練到公演的經過配合綜藝節目的節奏,有著不錯吸睛度。
除了《歌、舞、伎:生田斗真》紀錄片外,裡面演出的《赤胴鈴之助》也同步登上串流平台,可以讓大家看到現場演出。雖然本片觀影體驗還不錯,但對於最後環節的對談內容,就顯得讓人有些尷尬,還好有親情牌救場,不然可能毀掉整部以偶像跟歌舞伎連動的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