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錢養綠電」可一舉多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臉書粉絲專頁原文發表於 2022 / 05 / 27 )


眼前的難題,一邊是通膨來勢洶洶,另一邊是綠電供不應求,前者讓小民憂心生計日艱,後者則讓企業憂心訂單不保。這兩個難題的任一個,都足以讓政府感到十分頭疼,更何況是兩者共伴、相乘。但奇妙的是,這恰恰也為我們帶來難得的良機,可將兩者同步解決,一舉多得。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所謂「用油錢養綠電」,除了以「電動載具 + 綠電」來替代「油車 + 油」之外,還須特別強調電動載具的雙重定位:不只滿足交通需求,亦同時肩負「截流油錢」的角色【註 1】。

至於具體做法,我建議採「電 - 油連動」:電動載具每次充 / 換電時,直接將當時的油價截流下來分錢,其中部分用來買綠電,部分回饋給電動載具使用者。連動關係訂為 100 % 時【註 2】,這種做法形同將油錢從原價值鏈等額地平行移轉,來滋養新的價值鏈,供新價值鏈的參與者分潤。而當油價上漲時,新價值鏈的參與者所得分潤也連動上漲,如此自然有助於強化動機、加速移轉。


就通膨而言,這波通膨的主因之一是「輸入型通膨」,也就是國際能源及原物料的漲價驅動了島內的物價上漲,因此,設法降低石油進口量是緩解通膨的途徑之一,而加速推廣「電動載具 + 綠電」來替代「油車 + 油」正可有效達成此目的。

就綠電而言,雖然政府發展綠電可謂不遺餘力,但綠電面臨著許多難題和瓶頸有待突破,這也是客觀的事實。由於「一公升油」和「一度電」存在巨大價差【註 3】,若善用前述「等額地平行移轉」的創新機制來「用油錢養綠電」,將可使綠電賣得比台電躉購更高的價格【註 4】,進而加速催動綠電開發、緩解企業的「碳焦慮」【註 5】,我稱此為「高價創能」。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根據台電公布的數據,只需要約 253 億度電,就足以供應全台所有燃油汽機車轉換為電動載具所需的用電量【註 6】。換個角度,若「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實施成功,只要養出 253 億度綠電,就可截流住所有油錢。考量到油錢規模之巨大【註 7】、以及 253 億度綠電的可達性,顯然,這方案不只有短期應急的意義,在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社會福利等多個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也都有深遠的意義。





【註 1】

「截流油錢為己用」的概念發想


【註 2】

言下之意是,這是個可調參數,政府可視客觀情境及政策需要來調整設定。不過,這當然也要考量民眾的接受度。這部分我會另文詳述。


【註 3】

例如,今天的中油油價,95 無鉛每公升為 31.7 元,而台電的平均電價還不到 3 元,兩者差距超過 10 倍。


【註 4】

以太陽光電為例,今年的躉購費率按容量級距區分,費率介於每度 3.8680 元至 5.8952 元。

而若「用油錢養綠電」,以【註 3】的數字為例,即使用每度 10 元買綠電,還剩 21.7 元可以分給電動載具使用者。


【註 5】

簡又新:氣候變遷導致兩大風險,全台陷入碳焦慮

碳盤查、碳揭露…中小企業碳焦慮

20萬台廠 迎戰碳焦慮 系列報導

海納百川》企業「碳焦慮」 政府看見了嗎?


【註 6】

數據出處:

電動車夯 2030年用電僅增32億度

我在下面這篇貼文中曾引用此報導:

運具電動化的綠電用量


【註 7】

俄烏戰事 2 月底爆發,3 月的原油進口金額立刻比去年同期飆漲 68.3 億美元,換算台幣約為 2000 億元(進口量相去不遠)。

一個月 2000 億 !

若戰事長期持續,將會迅速累積成天文數字。而且,這還只是比去年增加的部分,基期還沒算入呢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文晏的沙龍
6會員
84內容數
.
劉文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25
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下面這兩句話【註 1】: 「部分專家認為,需求摧毀(demand destruction)是遏阻汽油漲勢的唯一解藥」 【註 1】 高油價摧毀需求?美汽油需求摔,漲勢有望暫歇
Thumbnail
2022/06/25
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下面這兩句話【註 1】: 「部分專家認為,需求摧毀(demand destruction)是遏阻汽油漲勢的唯一解藥」 【註 1】 高油價摧毀需求?美汽油需求摔,漲勢有望暫歇
Thumbnail
2022/06/24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2022/06/24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2022/04/26
在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圖中,運具電動化是個很重要的環節。具體的政策目標是:2040 年時新售的汽機車要全面電動化【註 1】,但同時又強調,不會採取「禁售」的做法【註 2】。
Thumbnail
2022/04/26
在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圖中,運具電動化是個很重要的環節。具體的政策目標是:2040 年時新售的汽機車要全面電動化【註 1】,但同時又強調,不會採取「禁售」的做法【註 2】。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因交通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一直是全人類頭痛的問題🤯 當你在買車時是否會考慮以環保為名推出的電動車呢? 但電動車真的比燃油車還要環保嗎?快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因交通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一直是全人類頭痛的問題🤯 當你在買車時是否會考慮以環保為名推出的電動車呢? 但電動車真的比燃油車還要環保嗎?快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全球缺電危機,各國都紛紛祭出節電或調漲電價的政策,我們也提供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度過缺電危機!
Thumbnail
全球缺電危機,各國都紛紛祭出節電或調漲電價的政策,我們也提供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度過缺電危機!
Thumbnail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最近越來越常看到關於電動(機)車的報導和討論,這不難理解,畢竟在很多人眼中,運具電動化是減碳政策中的重要環節【註 1】,這議題隨著全球減碳的大浪潮而熱度越來越高,乃是意料中事。
Thumbnail
最近越來越常看到關於電動(機)車的報導和討論,這不難理解,畢竟在很多人眼中,運具電動化是減碳政策中的重要環節【註 1】,這議題隨著全球減碳的大浪潮而熱度越來越高,乃是意料中事。
Thumbnail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Thumbnail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