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試題!日本對中國的利與弊 (1900-1945)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位於神戶的孫文紀念館(左)和位於北九州的宮崎兄弟資料館(右)標記著日本與革命運動的關係
2020年,香港的文憑考試歷史科考卷,當中一道題目引發爭議。題目是要求學生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題目附有兩段參考資料,其一是日本法政大學為晚清留學生提供速成課程,其二是革命後的臨時政府與日本財閥簽訂借款協議。
資料從正面入手,題目又先假設「利多於弊」,於是學藝不精的考生,誤以為要順應題目方向,努力鋪陳「利多於弊」的證據。此外,擬題者提供的資料都屬於題目時段的「初期」,或許原意是想提醒考生不要忽略抗戰前的史事,引導考生思考「利」從何來,然而這都高估了一位中學畢業生的能力,沒有沉思的空間就要即時回應題目的能力。
不過,事件引起爭議,其實不在於以上的設題缺失。何況題目的優劣往往是「事後孔明」,如果考生都在答題中展現優異的辯才,它就成為了「優質」題目,但如果大部分考生不懂變通,在答題中遺忘抗戰史事,只懂就資料敷衍幾句,就自然淪為「劣質」題目。
一些「有心人」看見了這樣的題目,簡直如獲至寶,把題目強行解說為「日本侵略中國領土,殺害中國百姓,是利多於弊」,於是立即變成違反道德的辯題。「有心人」然後對擬題的團隊口誅筆伐,對題目有糾曲歷史之嫌義憤填胸,對民族尊嚴受損呼天搶地。當中反映的社會現象,或許較題目最終被撤銷,其影響來得更深遠,更深刻。
不少民國顯赫人物都曾留學日本, 例如魯迅、蔡鍔、李大釗、蔣介石 (從左至右)
回首1900至1945年,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主調當然是「虎視眈眈」的野心,但其表現卻不是鐵板一塊。從晚清至民初一段時間,日本政府企圖在中國取得經濟利益,尚未到達軍事對峙的地步,「民間」的交往對中國更有正面影響。留學成為晚清的氣尚,他們大都以日本為首選之地,除了經濟負擔的考慮,當時國民視日本為學習對象,是成功圖強的榜樣,留學生人數更因廢除科舉而急升,民初不少政經領袖都曾留學日本。
此外,日本也成為中國政治角力的場地。革命派與立憲派都以日本為逃亡的目的地,他們在日本積極進行政治活動,受日本政府默許,如秋瑾加入革命組織,同盟會成立於東京,日本留學生積極參與起義,革命派製作刊物及宣傳品等,部分日本百姓甚至參與其中,例如宮崎滔天是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
民國初年,日本當然對中國有領土的野心,但主要還是經濟上的擴張。晚清至民初,不少政治人物和組織都向日本借貸,以加強實力,當中包括革命派、中央政府及地方軍閥。此外,又以廿一條款為例,日本要求進一步確認在南滿的經濟特權,接收德國在山東的經濟特權,強行入股漢冶萍公司等。日本藉一戰侵佔山東,最終歸還,這當然是列強給予的壓力,也反映日本首要關心經濟侵略。經濟侵略也是「侵略」,但對中國現代工業的建設及城市建設還是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日本佔領東北後, 展開美化侵略的宣傳
二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是一個轉捩點。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對中國的軍事野心顯得明目張膽。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佔領東北,其後扶植滿洲國及推動華北非軍事化等。次年又發動一二八事變,突撃上海,不久達成停戰協議。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藉口搜索失蹤士兵,砲轟宛平城,並全面侵略中國。
日本初期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實行「速戰速決」,其間的「南京大層殺」為民族帶來難以忘懷的烙印,以殘暴手段殺害三十萬百姓。其後轉變為「以華制華」策略,在南京扶植親日政權,以抗衡重慶國民政府。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令戰事擴大為「太平洋戰爭」,中國成為盟軍成員,牽制大量日軍,直至日本於1945年無條件投降。戰爭對中國帶來沉重的代價,估計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對經濟建設的打撃更難以評估。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網絡圖片)
或說,抗日戰爭「遺留」了一些「正面」的東西給中國,但卻不能運用這些「正面」東西來美化日本侵略,這不但是不合人情,更是觀念的偏差。舉例而言,秦始皇建長城,好處是抵禦匈奴,壞處是勞役過甚,這都是圍繞「建築」長城的目的來討論,以不同角度理解相同的行為。但長城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更是中國的標誌性建築,這都不能說成「建築」長城的好處,而是長城「遺留」下來,作為歷史文物對今日的好處。
日本侵略帶來中國的苦難,在國民心中至今難以磨滅,戰爭怎會帶有好處呢?因此,我們的思考不能跳步,是戰爭帶來了一些「客觀現象」,這些「客觀現象」不是日本侵略行為的有意施予,只是無意「遺留」下來,為中國戰後的發展帶來「利」。
這些「客觀現象」有三。其一,東北的工業基礙。日本建立的重工業只是為了方便侵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突然向日本宣戰,隨即出軍東北,日本被迫遺留工業建設,包括鋼鐵及機械等。其二,國家地位的提升。中國與盟軍並肩,成為中國戰區的統帥,取得與列強的平等外交地位,這是戰爭期間的「收獲」,不是戰後的「論功行償」。其三,有助中共的發展。毛澤東多次感謝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這不能曲解為讚美日本的軍事行動,推論不能「跳步」,應理解為日本侵略製造了客觀環境,有利於中共的宣傳與軍隊的壯大,令戰後的中共有條件跟國民政府較量高下。
無論如何,戰爭不應該接受美麗的包裝,任何理直氣壯的特別軍事行動,帶來的都只是弊端,如果有利,就只是施襲者從中取利,昔日的日本侵華如是,今天眼前的國際景象也如是。但我們同時又需要一種自我警惕,為了個人的私心,曲解別人的說話,以顯示自己的正義,即使成功帶出所謂正確的價值教育,這種只求達到目標的手段,也不見得有多清高!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究竟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有史學的討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有計劃地入侵中國,七七事變是戰事的延續,一脈相承,於是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戰爭,七七事變代表日本採取全面的軍事行動,國共也確定合作抗戰,於是有八年抗戰的說法。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利帶來的一場社會運動,從北京學生開始,漫延至各地各階層,透過示威,也透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手段,表達「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從廣義說,五四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構成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運動。
北伐前的預備。國民黨撃退桂系與滇系的軍閥勢力,控制廣州,其後平定陳炯明的勢力,漸漸鞏固其在廣東的統治。1924年,國民黨的蘇俄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成為日後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次年,孫中山參與南北和談,但病逝於北京,和談未達成果。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擔任主席,北伐如箭在弦。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究竟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有史學的討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有計劃地入侵中國,七七事變是戰事的延續,一脈相承,於是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戰爭,七七事變代表日本採取全面的軍事行動,國共也確定合作抗戰,於是有八年抗戰的說法。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利帶來的一場社會運動,從北京學生開始,漫延至各地各階層,透過示威,也透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手段,表達「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從廣義說,五四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構成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運動。
北伐前的預備。國民黨撃退桂系與滇系的軍閥勢力,控制廣州,其後平定陳炯明的勢力,漸漸鞏固其在廣東的統治。1924年,國民黨的蘇俄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成為日後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次年,孫中山參與南北和談,但病逝於北京,和談未達成果。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擔任主席,北伐如箭在弦。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近年來,我越發感悟到學習歷史學的樂趣了,因此,在大量閱讀的比例上,自然更倚重這方面的專書,儘管我沒有才華成為專業的歷史學家,不過,我從閱讀中意外地得到了兩隻歷史之眼,才得以透過這個視角,重新反思或修正我過往的歷史觀。以日本二二六事件(1936)為例,我之前零散讀過相關的論述,並未專深地研究這事件的全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近年來,我越發感悟到學習歷史學的樂趣了,因此,在大量閱讀的比例上,自然更倚重這方面的專書,儘管我沒有才華成為專業的歷史學家,不過,我從閱讀中意外地得到了兩隻歷史之眼,才得以透過這個視角,重新反思或修正我過往的歷史觀。以日本二二六事件(1936)為例,我之前零散讀過相關的論述,並未專深地研究這事件的全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