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西拉雅釋憲案:土地、原住民、國家的關係,從澳洲高等法院判決反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本週繼續關心能讓各路人馬現形的「西拉雅釋憲案」。上週我們談過靠不住的「權利排擠」說,今天來看他山之石。
Source: Photoholgic/Unsplash

澳洲高等法院:不得驅逐原住民

2020 年 2 月,澳洲高等法院審理兩名長期居住在澳洲,但並非澳洲公民的案件,就是否將兩人驅逐出境做成一項極其特殊的決定。
兩名被告當中,31 歲的 Brendan Thoms 出生於紐西蘭,母親是澳洲原住民,他本人自 6 歲起就居住在澳洲,為 Gunggari 部落接受為其成員,且被部落認為是傳統土地所有權人之一。基於這些事實認定,雖然 Brendan Thoms 不是澳洲公民,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澳洲原住民身分,但法院認定他是澳洲原住民,澳洲政府不得將原住民驅逐出境。
另一名被告是 40 歲的 Daniel Love,他出生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父親是澳洲原住民,5 歲起就居住在澳洲,但多數法官對於他是否被接納為 Kamilaroi 部落成員還有疑慮,因此他的律師還得設法提出更多證據來說服法官。
這項判決特殊之處,在於創設一個特別的人群,這群人既不是澳洲公民,也不是外國人,而是「與澳洲有特殊文化、歷史和精神連結」的澳洲原住民。基於這樣的特殊連結,法院認定他們不符合澳洲憲法意義上的「外國人」,因此不能將他們驅逐出境。
兩名被告的律師在庭外告訴媒體,這個案件不關乎公民身分,而關乎誰屬於這片土地。現在的澳洲公民身分來自於十八世紀英國(在沒有條約的情況下)片面主張的主權,這主張在澳洲原住民面前沒有多少意義。

西拉雅身分: 問題不在西拉雅而在國家

從澳洲的判決出發,我們可以反省台灣看待原住民的態度。當然,台灣的法律制度和澳洲差距極大,但這不影響我們思考澳洲這項判決的核心思想:原住民與土地的連結不能被國家以任何方式抹煞,作為國家法律制度根基的憲法也不能夠。
台灣的現況,就從「西拉雅釋憲案」來說,顯然還沒有走到澳洲這一步,更糟的是,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不真的在乎「原住民族」本身,卻從「既得利益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堅決反對承認西拉雅人為平地原住民。此外,原民會找這麼多理由反對,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早由西拉雅人 Alak Akatuang(段洪坤)明白道出:
平埔族群身分認定,人口數及資源問題一直都是個假議題,只要實踐蔡英文競選時的承諾「配合原住民族人口成長比例同步增加政府原住民族相關預算」,就會回歸從歷史正義與人權議題上來討論平埔族群復名復權的問題了。
這是 2018 年發表在《蘋果日報》的意見,那之後到現在,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期已經過了一半,卻鮮少有人提起她曾經做出如此主張。若執政者實際上無意兌現承諾,那麼原民會自然成為第一線護航者,找各種理由推託。事實上,我們不難想見,如果蔡總統有心兌現承諾,做出政策宣示,責成行政院研議,恐怕原民會見預算眼開,要全台巡迴籲求平埔各族前來登記身分吧。

噩耗預報:澳洲可能開倒車

2020 年澳洲最高法院「不得驅逐原住民」的判決做成其實不那麼順利,同意和反對的法官票數是 4:3。而在 2020 和 2021 年,共有兩位支持該判決的法官退休,總理新任命兩名法官,之後聯邦政府便向高等法院請求推翻 2020 年判決。此案若真被推翻,澳洲原住民就可能成為自己土地上的外人了。

原獨語錄042|「國族觀」當然需要被討論。人類是以殺死同類為歷史的物種。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人數較眾就排擠他人參政,那麼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不時時刻刻在排擠其他平地原住民?阿美族的夷將・拔路兒當了那麼久原民會主委,難道不排擠賽德克參政嗎?
以上說明(一)原住民族保留地制度設計存在惡劣漏洞,亟須矯正,且(二)平埔族的傳統領域認定不存在技術問題,甚至比法定原住民的領域認定更容易。要解決問題,我們應該要求原住民立委們別再空喊口號,真有心維護大家權益,那就不要畏難,認真修法才是。別要解決不了問題,就乾脆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我們看待原住民族議題時,往往在兩個位置上跳來跳去,一個位置是國家權力與國家法律劃定的位置,另一個是超越國家的位置,相關人等未見得總在相同位置上談論事情。
事實上搞民族主義的一直都是漢人。漢人面對搞民族主義的中國,總是也搞民族主義,說「台灣和中國不同文不同種,台灣有原住民」之類的話。但原住民必須要問:你們主張獨立、打造自己的國家,與血統何干?難道台灣沒有原住民,你們就不要自己的國家了嗎?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近年來我們看到行政與立法都有漠視、勾銷原住民族的傾向,具體作法正如《氣候法》草案,將法案定位為幾種政經社會利益的折衝妥協,這當中不存在原住民基本權利,當然也就不必在法律上面對處理原住民族基本權利。
若人數較眾就排擠他人參政,那麼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不時時刻刻在排擠其他平地原住民?阿美族的夷將・拔路兒當了那麼久原民會主委,難道不排擠賽德克參政嗎?
以上說明(一)原住民族保留地制度設計存在惡劣漏洞,亟須矯正,且(二)平埔族的傳統領域認定不存在技術問題,甚至比法定原住民的領域認定更容易。要解決問題,我們應該要求原住民立委們別再空喊口號,真有心維護大家權益,那就不要畏難,認真修法才是。別要解決不了問題,就乾脆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我們看待原住民族議題時,往往在兩個位置上跳來跳去,一個位置是國家權力與國家法律劃定的位置,另一個是超越國家的位置,相關人等未見得總在相同位置上談論事情。
事實上搞民族主義的一直都是漢人。漢人面對搞民族主義的中國,總是也搞民族主義,說「台灣和中國不同文不同種,台灣有原住民」之類的話。但原住民必須要問:你們主張獨立、打造自己的國家,與血統何干?難道台灣沒有原住民,你們就不要自己的國家了嗎?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近年來我們看到行政與立法都有漠視、勾銷原住民族的傾向,具體作法正如《氣候法》草案,將法案定位為幾種政經社會利益的折衝妥協,這當中不存在原住民基本權利,當然也就不必在法律上面對處理原住民族基本權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