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Q&A〉是生病,還是個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圖片來源:google

圖片來源:google

內容來源: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接線小組家屬夥伴

撰文:謝宜恩

「我兒子退伍後到現在,已經過了10年, 一開始還有在工作,他資管系畢業的啦,有做過一些公司網管,但都做不到半年。那時候他都說別人刻意跟他作對、刁難自己、在背後說他壞話,所以他才做不下去,因為主管都會弄他。現在每次問他要不要工作,他都說要,但其實26歲之後就沒賺過錢了啦,都在家啃老本,這樣我到底是要怎麼辦?」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以這個故事為例,媽媽是怎麼想兒子都不工作、別人都在針對自己的呢?是不是覺得是中邪(煞到),要帶去宮廟收驚喝符水;還是他從小脾氣就壞,跟人處的不好;或他就是懶惰,不願意負責任,想要媽媽養他;抑或者是孩子是生病了,需要有人協助?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我們的家屬夥伴們,在自己陪病歷程還有接觸其他家庭的經驗之中,也總是來來回回的在思考,甚麼是病?甚麼是這個人的個性?我們以這個故事為例,一起整理出了一些我們覺得可以拿來思考的面向,與大家分享:

1、人際關係

身為家人,認識他以來,小時候到現在他跟其他人互動的經驗如何,有沒有朋友會來家裡玩?會不會收到朋友的邀約?現在有沒有比較親近的朋友?當他遇到困難時會跟誰討論?

以前容不容易跟人起衝突,起衝突後會不會和好,會怎麼和好,會不會主動接近別人?

他如果本來就比較內向,那可能更像是個性;抑或以前人際關係很好,但經歷一些階段或事件後,有了改變,那是不是更接近病?又或者是,曾經相信人性本善,但受過傷後,便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敵意,那這是甚麼?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判斷。

2、過往經驗

在這之前,他的工作經驗如何?是一兩份工作就如此,還是試了好幾十份工作,都覺得自己被刁難?是不是在職場或其他地方,曾經有過被錯待的經驗?例如同學霸凌、職場排擠、被過度要求卻沒有正向回饋等等。

其實現在社會,很多人在職場之中也時常遇到這些困難,只是每個人因應的方法因為個性、際遇跟經驗,會有所不同。他會不會不僅僅是病,甚至不僅僅是個人的處境,而是整體社會環境產生的困難?

不過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果他曾有被錯待的經驗,或是歷經重要的人的離開,他在回應這些壓力時是如何?如果相對沒有彈性、無灰色地帶,可能更近似病;而在不同情境有不同處理方式的話,可能更是個性。這並沒有一定,但都可以多了解,幫助我們知道他的狀態。

(註:其實即使真的是「病」,真的是「症狀」,真的是「妄想」,也可能有其基礎,我們更多的了解他,才能一起討論他這些覺得被刁難的經驗是「想像」的,還是「事實」。如果他真的就是運氣這麼差,總是遇到刁鑽的上司,而對職場心灰意冷,此時藥物是會有幫助的嗎;如果他是適應不良,還並不知道如何在職場上與人相處、也可能是自信心不足、或不知道職場文化怎麼運作,我們是不是可以去討論怎麼貼近現實呢?)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去陪他更詳細的討論,例如他感受到不舒服的頻率,協助他區分狀況(像是他哪些狀況會覺得是在刁難自己,哪種狀況是在說他壞話,哪些人特別容易惹怒他或讓他害怕),去陪他釐清,一起面對這個令人不舒服的情境,也回頭幫助我們更靠近他的世界。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雖然疾病的影響因素是多重跟複雜的,但也有些家庭的理論可以作為參考:例如去回想,家裡有沒有人有類似的狀況或是疾病經驗,依照壓力素質說,有相關體質的人可能會比一般人有生病經驗的機率稍高;或是生病的人的症狀其實反應的是家庭關係的困難;也有可能我們覺得奇怪的家人,在與其他人互動時並不如此。

家族有沒有疾病史,可能也會協助我們往病或個性的兩端,去思考位移。

(註)礙於篇幅限制,我們推薦可以延伸閱讀此兩篇文章

1、一位​精神病友家屬的告白:我會發病嗎?https://reurl.cc/D9WL3Q

2、台鐵殺警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病!父母精神病發40年、從小在社區無地自容...偏鄉教師文國士的第一手告白:https://reurl.cc/xZz49E

為什麼我們這麼擔心?

不過不論是不是病,在這樣的處境之中,我們面對親近的人如此,我們可能會有許多情緒,也許是害怕、生氣、無助、困惑,層層疊疊。在這些複雜的狀態之中,我們容易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思考:如果是有信仰的人,可能直接就會先帶去宮廟;如果知道有精神科的,可能會覺得要吃藥治病。但可能其實有更多選項,我們可以先停下來看看,我們的這些情緒有沒有來自於甚麼樣的期待或想法。

1、回看自己

以這個媽媽的故事為例,媽媽說兒子在「啃老本」,那媽媽是怎麼看待孩子不工作這件事的呢?我們是擔心他在我們走後沒辦法照顧自己;還是覺得一個男孩子怎麼可以沒有收入;或是我們希望他有生活重心,不一定要來自於工作?

我們對於家人的不工作,有沒有過甚麼其他討論,例如我們覺得應該學以致用,繼續朝資管方向尋找,還是我們可以接受在當事人的意願之下,一起去調整期待,也許從兼職、打工開始?我們會不會期待他至少要月薪4萬。我們自己對於兒子的這個狀態是怎麼想的呢?

2、其他家人的理解

一個家,或是一個人的社群網絡,通常不僅一個人。那其他人是怎麼看待這個狀態的?是不是妹妹覺得哥哥就是懶惰,媽媽寵壞他;爸爸覺得小時候的哥哥不是如此,應該是生病了;或是弟弟其實覺得哥哥有他的苦衷,哥哥有過很多不好的經驗;鄰居可能覺得雖然這個孩子都沒工作,但很有禮貌。家人或親友之間,有沒有過討論,大家的理解一不一致,能不能透過討論,有更不同的視角,豐富彼此的理解,也許可以更能協助彼此。

3、當事人的理解

當事人自己則是怎麼想的呢?很多時候我們會優先看見困難,看見他說他被針對所以不想工作,但他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望?他對於自己生命跟未來的想像是甚麼?會不會其實很希望有自己的經濟收入,或是其實想要可以有人際交往,還是他期待能獨立不用被管。這些想像我們能不能陪他一起想辦法到達?而這可能就無關乎疾病,而是關於生活。

4、核對

在自己、當事人、跟其他關係之中,我們可能有各式各樣的解讀,回頭聽見不同的觀點後,我們才也更有機會核對此刻的擔心。

最後,我們並不是要在此做診斷,而且我們也終究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我們只希望在慌亂的情境中,能幫助家屬有思考可以讓人依循,而這篇QA的重點也在於不太快預設立場(他就是生病了)的討論。精神健康教育很重要,知道自己或身邊的人需不需要協助很重要,但也要避免總是病理化去思考,不是怪就是病。

我們會想要認下這是病,是因為想要治癒跟改變,而有了疾病的診斷跟標籤,才會有相對應的資源跟協助出現。思考後覺得可能是病,我們就去看醫生,如果覺得是卡到陰,也可以試試看,但在試誤中我們也要記得修正,我們可以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去試看看,但也幫自己設一個停損點。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的作者Andrew Solomon曾提到,憂鬱症可區分為向度與類別兩種模式,對Andrew來說,兩者模式都對。怪可能是一種連續性的光譜,也可能怪就是一種疾病。我們面對這些都會相當著急,因為我們在乎、所以慌亂。但我們也可以慢下來,不要急著「用唯一的方式」去理解我們的家人,因為他無論如何都正在受苦。他可能有生病,但也可能只是一個人。

相關文章參考──如何接近/理解當事人

〈照顧者Q&A〉他說有人要害他,怎麼辦?:https://reurl.cc/z8m46k

───

〈照顧者Q & A〉照顧者專欄,不定期刊載

由在生活中嘗試與實踐照顧經驗的家屬們

討論並交流在陪伴中遇上的大小困擾及疑難雜症

藉由共同商議及經驗分享,整理出照顧者視角的照顧問答集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入門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3會員
194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爸爸: 有些事當面跟你說的話,我實在說不出口也不曉得要如何表達比較好,尤其是關於工作和未來方向的話題,我自己有意識到,只要提到這些話題時,就不自覺情緒低落,眼淚就嘩啦嘩啦地流下來,實在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很抱歉...
Thumbnail
爸爸: 有些事當面跟你說的話,我實在說不出口也不曉得要如何表達比較好,尤其是關於工作和未來方向的話題,我自己有意識到,只要提到這些話題時,就不自覺情緒低落,眼淚就嘩啦嘩啦地流下來,實在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很抱歉...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Thumbnail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個案解析:工作上給自己的高壓跟緊繃,原來從過去和長輩的相處模式,就一直存在著】 他是一位年輕男性 年前他就跟我聯繫 因為剛進入新工作的他 碰到了許多從沒觸碰過的工作處在很高壓的狀態 內心很緊張、緊繃的情緒無法紓解 是否可透過個案來處理? 解放過往被指責責罵的恐懼經驗讓腦袋不再一片空白
Thumbnail
【個案解析:工作上給自己的高壓跟緊繃,原來從過去和長輩的相處模式,就一直存在著】 他是一位年輕男性 年前他就跟我聯繫 因為剛進入新工作的他 碰到了許多從沒觸碰過的工作處在很高壓的狀態 內心很緊張、緊繃的情緒無法紓解 是否可透過個案來處理? 解放過往被指責責罵的恐懼經驗讓腦袋不再一片空白
Thumbnail
那一長串瘋言瘋語的外貌加上憤怒至極的情感與姿勢,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他總是被妻子與孩子認為是個有情緒障礙及暴力傾向的先生與爸爸。但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那一長串瘋言瘋語的外貌加上憤怒至極的情感與姿勢,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他總是被妻子與孩子認為是個有情緒障礙及暴力傾向的先生與爸爸。但真的是這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