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下篇)—入住康家之前,心態及關係上的調適

更新於 2024/07/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資訊提供/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線志工團隊
資訊整理/劉秀玟

〈照顧者Q & A〉專欄介紹

由在生活中嘗試與實踐照顧經驗的家屬們,討論並交流在陪伴中遇上的大小困擾及疑難雜症,藉由共同商議及經驗分享,整理出照顧者視角的照顧問答集。


raw-image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心態上的調適:家人去了康家,就是比較不盡責的家屬?

「我媽聽到我和太太決定安排孩子到康家後,指責我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我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爸爸,但是目前的狀況又沒辦法允許我們辭職照顧他,也沒有人能幫忙照顧。太太因為心疼,每天都睡不著覺。我們真的很無力。」

看見文化及制度的影響

華人的家庭文化鼓勵家庭成員互相關照,如「爸母疼囝長流水,囝疼爸母樹尾風。」(註一)、「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註二)、「翁仔某,食菜脯,同甜同苦」(註三)等等俗語,以及民法中的扶養與遺產繼承制度,都彰顯了這樣的文化。作為照顧者,在這樣的文化底下,考量安排家人到更適合的地方居住時,可能被指責不夠照顧家人,如果對家人有愛,就應帶在身邊照顧等等。在父母照顧者社群中,也有著,安排被照顧的家人到住宿機構居住,就是比較不用心的父母的比較文化。這些評價,都為照顧者帶來羞愧、自責的感受。

這樣鼓勵彼此關照的家庭文化,是出於不讓家族成員被遺落的好意,但當義務與責任變成維繫家庭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很可能會為家庭帶來負擔,照顧者的負擔越大,情緒越起伏,也會影響到被照顧者,限縮家庭成員聆聽彼此的空間。

我們可以先看見文化為我們帶來的影響——這樣的文化固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及好處,不過假如立意良好的文化在我們做重大抉擇時反而成為壓迫,壓縮我們做更佳選擇的空間,那我們或許可以用不同視角重新看待我們的選擇。

放下對錯二元思路:思考好處、壞處,做對彼此最適合的選擇

隨著近三十年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的發展及各類照護服務的深化,照顧者支持資源及提供給被照顧者的服務越來越完善,鼓勵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也能有喘息的時間,才有更好的照顧品質,價值觀慢慢轉變,照顧者可以選擇有能力做到的照顧行動,而非耗盡自己做到最好(Do what you can do,而非Do your best)。

旁人可能不理解當中的辛苦,又或者雖然理解,然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是非本就難以判斷。也許,我們可以先覺察這些評價對自己的影響,試著把自己從這些評價中解放,做對彼此最適合的選擇。

💡思考小視窗:覺察、區辨內在聲音

可以整理看看,我們是為了什麼而考慮康家?又為什麼不能考慮康家?可以練習觀察自己在思考時用了幾個「應該/一定要/必須」、「不應該」;思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讓自己覺得「應該/一定要/必須」、「不應該」這樣?是””覺得,還是””覺得?這些原因對於家人要不要入住康家,是真正重要的嗎?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認識家總,建議閱讀章節「五、誰來維護家庭照顧者的權益?」
2.《同情的負荷: 精障之照顧者的愛與礙

註一:意旨父母疼愛子女,就像日夜不停的流水,兒女會想到父母,卻像樹梢上的風時有時無。形容父母愛護子女的心無窮無盡、無止無休,兒女孝順父母卻是偶一為之、難以長久。除了告誡人們要時時刻刻記得孝順父母之外,也表現了兩種付出的落差。

註二:意旨雖是兄弟,但仍會先照顧自己。背後有著兄友弟恭的道德文化。

註三:比喻夫妻不論處在貧賤或富貴,都要同甘共苦,不要嫌棄對方;反要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打拼。

關係上的準備:沒有意願怎麼辦?如何持續連結、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

沒有意願怎麼辦?

「我的小孩很抗拒住康家,覺得住在家裡比較舒服,有家為什麼不能回,但我們沒有條件在他不穩定的時候照顧他,而且他需要一個可以讓他能培養穩定作息和服藥規律的環境,我們可以怎麼和他溝通?」

家人可能會對入住康家感到抗拒,這個時候,可以和他們一起討論入住康家的意義,他可能有哪些內在動機——例如與家人分居的期待、自立生活的想像、或是一邊復元一邊工作的渴望。入住康家的用意在於幫忙在照顧者沒有條件陪伴時先穩定狀況、調養、作為自立的橋樑,並非永遠都會住在康家;即使相隔兩地,家人還是會持續關心陪伴,羈絆並不會斷。邀請他思考入住康家的優缺點,一起協調、平衡。並且,一定要核對彼此怎麼理解對方,並保持溝通。

如果家人不願入住康家的原因是因為康家的營運模式,也可以考慮不同的社區居住資源,如社區家園、團體家屋(註四)等,或其他日間機構,如日間病房、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會所等(註五)。

家人如果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入住,入住期間一定需要磨合,需要做好衝突與溝通的心理準備。照顧者可以在陪伴歷程中持續學習、修正與家人的相處方式,陪伴對方長出自己的力量。

註四:社區家園、團體家屋提供身心障礙者在機構與家庭之外,在社區居家式的生活環境中居住生活,練習自立生活並在同儕支持中融入社區環境,相較康復之家更為強調住民的自主性。過往這樣在傳統機構之外的居住模式多以心智類(智能障礙、自閉症)身障者居多,由於強烈的汙名化標籤,社區接納程度有限,能讓精障者自主居住的空間屈指可數。(參考資料: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住民的自主性從低到高依序為精神護理之家→康復之家→社區家園→團體家屋,自主性越高,住民越需要練習如何自立生活。 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曾拍攝影片紀錄社區家園住民生活,可參考【影片】《思覺公寓》精神康復者的社區家園生活 / 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

註五:社區有哪些日間資源可參考有點怪也OK網站中的「復元旅程,出發!」→「專業陪你走」章節Q1.精神疾病有哪些治療、復健或支持服務?

如何持續連結、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

在入住期間保持連結很重要,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時,可以先規劃探訪頻率,起初頻率建議不要太頻繁,約一~兩周一次,讓家人慢慢習慣與家人分居的生活;以及可以思考探訪時可以一起做哪些事情,例如散步、聊天、用餐、打球等等,都是交流感情的方式,為了讓家人知道自己並沒有「被丟下」,情感交流極為重要。另外,也可以藉由零用錢的調配,學習金錢規劃。但切記請勿勸導、監督家人作息及服藥,管教對家人而言可能意味著「控制」,而不是情感交流。可以聊聊最近的趣事、喜歡的事物、興趣等等,以及好奇家人的近況,觀察家人對哪些話題有興趣,即使平時相隔兩地還是能搭起連結。

目標可以放在對未來的鋪排:家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期望?假如身邊的家人不在了,或不再有能力承擔照顧責任,家人可以怎麼借助自己的力量及身邊的資源支持自己?可以為自己努力些什麼?

結語

入住康家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需要考慮多種因素,並和家人一起討論、做準備。家人在康家的期間,照顧者的陪伴與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磨合的過程也許折騰,也許心疼,但請不要忘了適時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如果需要可以一起討論的夥伴,歡迎來電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與我們聊聊。

-

感謝獨立媒體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將本文編輯、排版,以更易讀的形式刊登到多多益善的報導平台,讓文章可以被更多讀者觸及。

歡迎大家至多多益善平台閱讀:〈精障家人住進機構之後:怎麼陪伴家人適應康復之家、一起規畫未來?〉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思覺失調、雙極性情感疾患、重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國定假日除外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慈惠日間的社交課,看到今周刊影片,有提到,家長對孩童的不信任,導致出現孩童的無法改善老毛病。 因此,我由感而發,想必,照顧者也要相信星星禿一定做得到。 而在這同時,也要見到,星星兒的〝無法做到〞項目,就只有放下並接受。 這還能說,星星兒和地球人,是一樣嗎? 換成是我,我倒認為,不一樣。
我曾經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未來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是憑記憶的,也不確定。總之,是和身教有關係。) 事實上,真的要說,星星兒的自我振作,有部分是和照顧者的身教,必然有關係。 瑾心老師的立場,是以照顧者為主軸,才能順利協助星星兒理解,真正的自我振作 在瑾心老師的一篇文章之中,有提到,星星兒康
事實上,以我來說,我倒是因為記憶力強,而有自學許多的技能。 而最近這陣子,在113/2/19的聽覺過敏,目前的減敏成功和共存,也有順利改善我歌唱音不準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有記住關於〝共鳴點〞位置,而活用的部分,這幾天,就有順利活用。 甚至,對我而言,能發揮所長,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我
我相信有的照顧者都舖知道,但這次我要談的,是我找出的原因。 那不囉唆,馬上開始。 實際的體驗 在昨晚睡前戴耳塞,用到大部分是正確的戴法。 結果,就有隔絕掉大部分的外界聲音。 其實,這在一些星星兒影視,就有出現過。 像在2022年超紅的韓劇,非常律師,在禹英禑的通勤,必然戴耳機。 因為,
有沒有想過,照顧者知道,最近有元宵節,可以做為星星兒的聊天媒介? 只是,怎麼引導,星星兒才能理解? 越單純,越好 就以最近的,明天元宵節為例子。 假設,過不到十天,是元宵節,就可以開始以討論元宵節的話題,做拓展訓練。 包括,做小湯圓、照顧者和星星兒一起做湯圓等。 甚至,可以規畫在元宵節當
我想,有的星星兒,和我一樣,必然以擁抱表示友好。 只是,星星兒見不到,別人是不允許有擁抱的不舒服。 當然,要說像小荳荳有明確說明,是說得過去。 而對方沒有明確說明呢?那星星兒不就分不出來? 因為,星星兒分不出,朋友的親蜜程度。 在星星兒有訓練一段時間,也有在觸覺的減敏,就要立刻藉由經驗進行
其實,星星兒的感官,是地球人的放大好幾倍。 而常見的聽覺過敏,在星星兒聽到踢踏舞的殺那,反而感到痛苦無比。 因為,對星星兒來說,是具有〝連環的重擊〞。 事實上,我沒有聽覺過度敏銳。 只是,昨天才發現,我能聽得出,〝踢踏舞者〞的當下心情。 關於個性 有的踢踏舞聲具有強力十足,代表具有野心。
在新日劇,廚房的愛麗絲,是具有廚藝和記化學公式的星星兒,愛麗絲,其中的一段,是為了改善挑食和偏食的銀之介,因為感到難吃,而造成愛麗絲的表達提問,很獨特。 就是,你在慢性自殺嗎? 我想,一般來說,挑食和偏食,怎麼可能和慢性自殺,有關係? 接著,愛麗絲開始分析食材的營養化學公式,並分斤出功用,問題
Thumbnail
星星兒的設計訓練進度過程需要照顧者理解語氣和音調的結合,並且採用舒適平穩的用詞進行溫馨提醒。
Thumbnail
 實際照顧住院病人後,才深刻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對了,原來手術服的穿法和浴衣或和服不同,要反過來。(來自神經大條照顧者的恍然大悟)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慈惠日間的社交課,看到今周刊影片,有提到,家長對孩童的不信任,導致出現孩童的無法改善老毛病。 因此,我由感而發,想必,照顧者也要相信星星禿一定做得到。 而在這同時,也要見到,星星兒的〝無法做到〞項目,就只有放下並接受。 這還能說,星星兒和地球人,是一樣嗎? 換成是我,我倒認為,不一樣。
我曾經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未來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是憑記憶的,也不確定。總之,是和身教有關係。) 事實上,真的要說,星星兒的自我振作,有部分是和照顧者的身教,必然有關係。 瑾心老師的立場,是以照顧者為主軸,才能順利協助星星兒理解,真正的自我振作 在瑾心老師的一篇文章之中,有提到,星星兒康
事實上,以我來說,我倒是因為記憶力強,而有自學許多的技能。 而最近這陣子,在113/2/19的聽覺過敏,目前的減敏成功和共存,也有順利改善我歌唱音不準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有記住關於〝共鳴點〞位置,而活用的部分,這幾天,就有順利活用。 甚至,對我而言,能發揮所長,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我
我相信有的照顧者都舖知道,但這次我要談的,是我找出的原因。 那不囉唆,馬上開始。 實際的體驗 在昨晚睡前戴耳塞,用到大部分是正確的戴法。 結果,就有隔絕掉大部分的外界聲音。 其實,這在一些星星兒影視,就有出現過。 像在2022年超紅的韓劇,非常律師,在禹英禑的通勤,必然戴耳機。 因為,
有沒有想過,照顧者知道,最近有元宵節,可以做為星星兒的聊天媒介? 只是,怎麼引導,星星兒才能理解? 越單純,越好 就以最近的,明天元宵節為例子。 假設,過不到十天,是元宵節,就可以開始以討論元宵節的話題,做拓展訓練。 包括,做小湯圓、照顧者和星星兒一起做湯圓等。 甚至,可以規畫在元宵節當
我想,有的星星兒,和我一樣,必然以擁抱表示友好。 只是,星星兒見不到,別人是不允許有擁抱的不舒服。 當然,要說像小荳荳有明確說明,是說得過去。 而對方沒有明確說明呢?那星星兒不就分不出來? 因為,星星兒分不出,朋友的親蜜程度。 在星星兒有訓練一段時間,也有在觸覺的減敏,就要立刻藉由經驗進行
其實,星星兒的感官,是地球人的放大好幾倍。 而常見的聽覺過敏,在星星兒聽到踢踏舞的殺那,反而感到痛苦無比。 因為,對星星兒來說,是具有〝連環的重擊〞。 事實上,我沒有聽覺過度敏銳。 只是,昨天才發現,我能聽得出,〝踢踏舞者〞的當下心情。 關於個性 有的踢踏舞聲具有強力十足,代表具有野心。
在新日劇,廚房的愛麗絲,是具有廚藝和記化學公式的星星兒,愛麗絲,其中的一段,是為了改善挑食和偏食的銀之介,因為感到難吃,而造成愛麗絲的表達提問,很獨特。 就是,你在慢性自殺嗎? 我想,一般來說,挑食和偏食,怎麼可能和慢性自殺,有關係? 接著,愛麗絲開始分析食材的營養化學公式,並分斤出功用,問題
Thumbnail
星星兒的設計訓練進度過程需要照顧者理解語氣和音調的結合,並且採用舒適平穩的用詞進行溫馨提醒。
Thumbnail
 實際照顧住院病人後,才深刻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對了,原來手術服的穿法和浴衣或和服不同,要反過來。(來自神經大條照顧者的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