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Q&A〉考慮康復之家時,我需要注意什麼?(下篇)—入住康家之前,心態及關係上的調適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資訊提供/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線志工團隊
資訊整理/劉秀玟

〈照顧者Q & A〉專欄介紹

由在生活中嘗試與實踐照顧經驗的家屬們,討論並交流在陪伴中遇上的大小困擾及疑難雜症,藉由共同商議及經驗分享,整理出照顧者視角的照顧問答集。


raw-image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心態上的調適:家人去了康家,就是比較不盡責的家屬?

「我媽聽到我和太太決定安排孩子到康家後,指責我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我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爸爸,但是目前的狀況又沒辦法允許我們辭職照顧他,也沒有人能幫忙照顧。太太因為心疼,每天都睡不著覺。我們真的很無力。」

看見文化及制度的影響

華人的家庭文化鼓勵家庭成員互相關照,如「爸母疼囝長流水,囝疼爸母樹尾風。」(註一)、「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註二)、「翁仔某,食菜脯,同甜同苦」(註三)等等俗語,以及民法中的扶養與遺產繼承制度,都彰顯了這樣的文化。作為照顧者,在這樣的文化底下,考量安排家人到更適合的地方居住時,可能被指責不夠照顧家人,如果對家人有愛,就應帶在身邊照顧等等。在父母照顧者社群中,也有著,安排被照顧的家人到住宿機構居住,就是比較不用心的父母的比較文化。這些評價,都為照顧者帶來羞愧、自責的感受。

這樣鼓勵彼此關照的家庭文化,是出於不讓家族成員被遺落的好意,但當義務與責任變成維繫家庭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很可能會為家庭帶來負擔,照顧者的負擔越大,情緒越起伏,也會影響到被照顧者,限縮家庭成員聆聽彼此的空間。

我們可以先看見文化為我們帶來的影響——這樣的文化固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及好處,不過假如立意良好的文化在我們做重大抉擇時反而成為壓迫,壓縮我們做更佳選擇的空間,那我們或許可以用不同視角重新看待我們的選擇。

放下對錯二元思路:思考好處、壞處,做對彼此最適合的選擇

隨著近三十年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的發展及各類照護服務的深化,照顧者支持資源及提供給被照顧者的服務越來越完善,鼓勵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也能有喘息的時間,才有更好的照顧品質,價值觀慢慢轉變,照顧者可以選擇有能力做到的照顧行動,而非耗盡自己做到最好(Do what you can do,而非Do your best)。

旁人可能不理解當中的辛苦,又或者雖然理解,然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是非本就難以判斷。也許,我們可以先覺察這些評價對自己的影響,試著把自己從這些評價中解放,做對彼此最適合的選擇。

💡思考小視窗:覺察、區辨內在聲音

可以整理看看,我們是為了什麼而考慮康家?又為什麼不能考慮康家?可以練習觀察自己在思考時用了幾個「應該/一定要/必須」、「不應該」;思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讓自己覺得「應該/一定要/必須」、「不應該」這樣?是””覺得,還是””覺得?這些原因對於家人要不要入住康家,是真正重要的嗎?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認識家總,建議閱讀章節「五、誰來維護家庭照顧者的權益?」
2.《同情的負荷: 精障之照顧者的愛與礙

註一:意旨父母疼愛子女,就像日夜不停的流水,兒女會想到父母,卻像樹梢上的風時有時無。形容父母愛護子女的心無窮無盡、無止無休,兒女孝順父母卻是偶一為之、難以長久。除了告誡人們要時時刻刻記得孝順父母之外,也表現了兩種付出的落差。

註二:意旨雖是兄弟,但仍會先照顧自己。背後有著兄友弟恭的道德文化。

註三:比喻夫妻不論處在貧賤或富貴,都要同甘共苦,不要嫌棄對方;反要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打拼。

關係上的準備:沒有意願怎麼辦?如何持續連結、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

沒有意願怎麼辦?

「我的小孩很抗拒住康家,覺得住在家裡比較舒服,有家為什麼不能回,但我們沒有條件在他不穩定的時候照顧他,而且他需要一個可以讓他能培養穩定作息和服藥規律的環境,我們可以怎麼和他溝通?」

家人可能會對入住康家感到抗拒,這個時候,可以和他們一起討論入住康家的意義,他可能有哪些內在動機——例如與家人分居的期待、自立生活的想像、或是一邊復元一邊工作的渴望。入住康家的用意在於幫忙在照顧者沒有條件陪伴時先穩定狀況、調養、作為自立的橋樑,並非永遠都會住在康家;即使相隔兩地,家人還是會持續關心陪伴,羈絆並不會斷。邀請他思考入住康家的優缺點,一起協調、平衡。並且,一定要核對彼此怎麼理解對方,並保持溝通。

如果家人不願入住康家的原因是因為康家的營運模式,也可以考慮不同的社區居住資源,如社區家園、團體家屋(註四)等,或其他日間機構,如日間病房、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會所等(註五)。

家人如果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入住,入住期間一定需要磨合,需要做好衝突與溝通的心理準備。照顧者可以在陪伴歷程中持續學習、修正與家人的相處方式,陪伴對方長出自己的力量。

註四:社區家園、團體家屋提供身心障礙者在機構與家庭之外,在社區居家式的生活環境中居住生活,練習自立生活並在同儕支持中融入社區環境,相較康復之家更為強調住民的自主性。過往這樣在傳統機構之外的居住模式多以心智類(智能障礙、自閉症)身障者居多,由於強烈的汙名化標籤,社區接納程度有限,能讓精障者自主居住的空間屈指可數。(參考資料:我想有個家──精神病患入住台北洲美社區家園風波

住民的自主性從低到高依序為精神護理之家→康復之家→社區家園→團體家屋,自主性越高,住民越需要練習如何自立生活。 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曾拍攝影片紀錄社區家園住民生活,可參考【影片】《思覺公寓》精神康復者的社區家園生活 / 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

註五:社區有哪些日間資源可參考有點怪也OK網站中的「復元旅程,出發!」→「專業陪你走」章節Q1.精神疾病有哪些治療、復健或支持服務?

如何持續連結、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

在入住期間保持連結很重要,陪伴家人在新環境安頓時,可以先規劃探訪頻率,起初頻率建議不要太頻繁,約一~兩周一次,讓家人慢慢習慣與家人分居的生活;以及可以思考探訪時可以一起做哪些事情,例如散步、聊天、用餐、打球等等,都是交流感情的方式,為了讓家人知道自己並沒有「被丟下」,情感交流極為重要。另外,也可以藉由零用錢的調配,學習金錢規劃。但切記請勿勸導、監督家人作息及服藥,管教對家人而言可能意味著「控制」,而不是情感交流。可以聊聊最近的趣事、喜歡的事物、興趣等等,以及好奇家人的近況,觀察家人對哪些話題有興趣,即使平時相隔兩地還是能搭起連結。

目標可以放在對未來的鋪排:家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期望?假如身邊的家人不在了,或不再有能力承擔照顧責任,家人可以怎麼借助自己的力量及身邊的資源支持自己?可以為自己努力些什麼?

結語

入住康家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需要考慮多種因素,並和家人一起討論、做準備。家人在康家的期間,照顧者的陪伴與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磨合的過程也許折騰,也許心疼,但請不要忘了適時休息、好好照顧自己。如果需要可以一起討論的夥伴,歡迎來電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與我們聊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思覺失調、雙極性情感疾患、重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國定假日除外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照顧者要相信星星兒一定做得到,因為,星星兒只是學習時間久在慈惠日間的社交課,看到今周刊影片,有提到,家長對孩童的不信任,導致出現孩童的無法改善老毛病。 因此,我由感而發,想必,照顧者也要相信星星禿一定做得到。 而在這同時,也要見到,星星兒的〝無法做到〞項目,就只有放下並接受。 這還能說,星星兒和地球人,是一樣嗎? 換成是我,我倒認為,不一樣。
avatar
宋雲燕
2024-04-21
照顧者的心態,也有影響星星兒嗎?我曾經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未來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是憑記憶的,也不確定。總之,是和身教有關係。) 事實上,真的要說,星星兒的自我振作,有部分是和照顧者的身教,必然有關係。 瑾心老師的立場,是以照顧者為主軸,才能順利協助星星兒理解,真正的自我振作 在瑾心老師的一篇文章之中,有提到,星星兒康
avatar
宋雲燕
2024-04-01
照顧者務必陪星星兒找到星星兒自身的價值,才能協助星星兒將來能到團體類職場事實上,以我來說,我倒是因為記憶力強,而有自學許多的技能。 而最近這陣子,在113/2/19的聽覺過敏,目前的減敏成功和共存,也有順利改善我歌唱音不準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有記住關於〝共鳴點〞位置,而活用的部分,這幾天,就有順利活用。 甚至,對我而言,能發揮所長,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我
avatar
宋雲燕
2024-03-10
照顧者務知記住:關於不建議給聽覺過敏星星兒用耳塞和耳機的原因我相信有的照顧者都舖知道,但這次我要談的,是我找出的原因。 那不囉唆,馬上開始。 實際的體驗 在昨晚睡前戴耳塞,用到大部分是正確的戴法。 結果,就有隔絕掉大部分的外界聲音。 其實,這在一些星星兒影視,就有出現過。 像在2022年超紅的韓劇,非常律師,在禹英禑的通勤,必然戴耳機。 因為,
avatar
宋雲燕
2024-02-24
照顧者要陪星星兒注意最近的〝情報〞和久違的友人經歷一切,進行社交媒介?有沒有想過,照顧者知道,最近有元宵節,可以做為星星兒的聊天媒介? 只是,怎麼引導,星星兒才能理解? 越單純,越好 就以最近的,明天元宵節為例子。 假設,過不到十天,是元宵節,就可以開始以討論元宵節的話題,做拓展訓練。 包括,做小湯圓、照顧者和星星兒一起做湯圓等。 甚至,可以規畫在元宵節當
avatar
宋雲燕
2024-02-23
照顧者務必在星星兒的成年前,理解的重要:最好不要亂抱別人(訓練星星兒一段時間之後)我想,有的星星兒,和我一樣,必然以擁抱表示友好。 只是,星星兒見不到,別人是不允許有擁抱的不舒服。 當然,要說像小荳荳有明確說明,是說得過去。 而對方沒有明確說明呢?那星星兒不就分不出來? 因為,星星兒分不出,朋友的親蜜程度。 在星星兒有訓練一段時間,也有在觸覺的減敏,就要立刻藉由經驗進行
avatar
宋雲燕
2024-02-18
照顧者要注意:以聽覺過敏的星星兒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星星兒了其實,星星兒的感官,是地球人的放大好幾倍。 而常見的聽覺過敏,在星星兒聽到踢踏舞的殺那,反而感到痛苦無比。 因為,對星星兒來說,是具有〝連環的重擊〞。 事實上,我沒有聽覺過度敏銳。 只是,昨天才發現,我能聽得出,〝踢踏舞者〞的當下心情。 關於個性 有的踢踏舞聲具有強力十足,代表具有野心。
avatar
宋雲燕
2024-02-17
照顧者請務必注意:關於星星兒的奇特分析在新日劇,廚房的愛麗絲,是具有廚藝和記化學公式的星星兒,愛麗絲,其中的一段,是為了改善挑食和偏食的銀之介,因為感到難吃,而造成愛麗絲的表達提問,很獨特。 就是,你在慢性自殺嗎? 我想,一般來說,挑食和偏食,怎麼可能和慢性自殺,有關係? 接著,愛麗絲開始分析食材的營養化學公式,並分斤出功用,問題
avatar
宋雲燕
2024-02-14
照顧者如何進行溫馨提醒?理解語氣和音調的結合星星兒的設計訓練進度過程需要照顧者理解語氣和音調的結合,並且採用舒適平穩的用詞進行溫馨提醒。
Thumbnail
avatar
宋雲燕
2024-02-02
照顧者 實際照顧住院病人後,才深刻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對了,原來手術服的穿法和浴衣或和服不同,要反過來。(來自神經大條照顧者的恍然大悟)
Thumbnail
avatar
凱特想太多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