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Q&A〉他說有人要害他,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內容來源: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接線小組家屬夥伴

撰文:謝宜恩

「最近哥哥說同事在他飯菜裡下毒,所以他都不在公司吃午餐,還說主管在他手機裡裝了竊聽器監控他,他很生氣,但在辦公室也敢怒不敢言,所以回家都會一直跟我說這些......但其實我聽了覺得很奇怪,這些事情怎麼可能發生,他是不是有被害妄想?我該怎麼辦?」

這確實是很艱難的情況,在專線的接線小組討論之中,這種處境下身為家屬其實會半信半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他說的話,也不知道怎麼應對或回應。當這種狀態重複出現時,可能會開始覺得厭煩、同時也會開始擔心他是不是有問題,煩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專線的夥伴們在經過經驗的交流與討論後,我們認為有一些可以嘗試看看的方向,整理出幾個原則與方法與大家分享: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在心理衛生知識相對普及的現代,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有許多「醫療的觀點」,因此當我們遇到與平常不同的行為時,很容易快速的聯想到「病」、聯想到「症狀」。

但其實在尚未就醫與診斷之前,我們很難說這些讓我們擔心的狀態是精神疾病、失智、壓力中的反應還是個性。這時候我們可以先慢一點,先不要輕易的就認定家人就是生病了。

遇到這些狀況時,可以想想看幾個問題,像是:

「他以前是這樣的嗎?是不是本來就很容易擔心跟起疑心,還是這一兩個月有明顯不同?」

「他說在學校被欺負,是真的在人際關係上有困難,還是他想像的?」

靠近對方的情緒

「這都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根本沒這回事,你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阿!」

聽到荒誕的描述,有時候我們會急著跟家人解釋,想讓他有「病識感」,讓他知道這些「不是真的」,但這樣的討論方式可能會讓我們的家人覺得很孤單、被指責,甚至對於不被相信感到生氣或沮喪。

其實,不論此時我們的家人是不是真的「病了」,在這些時刻他口中的事件是不是真正存在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節與狀況對當時的他來說都相當真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先試著去接住他的情緒,像是說:「你說那個路人要害你,那感覺應該很害怕吧?」或是「如果覺得大家都要對付你,一定感覺又生氣又委屈吼。」

俗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讓他知道我們在意他的心情,關心他的擔心,先成為夥伴,建立信任關係,站在同一陣線,先有好的經驗,才有機會討論下一步可以怎麼一起想辦法。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即使是精神疾病,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症狀」也都有所不同,有些人會懷疑自己的錢被偷、有些人覺得鄰居一直在說自己壞話,有些人會覺得學校老師要害他。

人在聽到別人有幻聽或妄想時,都會很緊張,因為那是我們不熟悉的事,這很直覺,並不奇怪。但我們相信這些「症狀」都不僅僅只是「症狀」,這些「症狀」是當事人在那些時刻無法用語言傳達的事。如果我們可以放慢一點,不要這麼急著歸類,而是聽見或真正看見那些奇怪的話語跟動作後,有沒有什麼其他對他或對他的生命來說重要的東西,或許可以更了解為什麼發生這些事。

例如我們可以跟家人說:「你覺得那個路人要害你,你觀察到甚麼?你在害怕甚麼?」讓他多說一點這些心情與「妄想」的連結,這個「症狀」也許反應的是他對於經濟的焦慮、對於人際關係的害怕,或其他跟他此刻生活有關的重大細節。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在靠近心情、理解背景之後,有了信任的前提(註),在關係之中,我們可以試著去提出我們的觀察,像是:「你說水塔被下毒,但我跟媽媽喝起來都覺得味道沒有改變欸,好像跟你的經驗不太一樣,你怎麼想呢?」

我們不是要去否認他的「真實」,而是增加新的可能性跟選項,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觀察,但並非跟他爭論事實,先讓我們跟他有方法可以連結,再讓雙方去核對、思考為何有這樣的差異,讓家人有機會看見不同的判斷,回頭檢視自己的狀況。

(註):至於何時是有穩固的關係、有信任的前提,我們會在另篇文章更深入的分享。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通常讓我們擔心的,都是「行為」,像是家人因為太害怕所以不出門、不吃飯、不睡覺,或是甚至可能與其他人產生衝突,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問問他:「這些做法會不會讓你不舒服?」進而去討論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稍微緩和,卻又能讓他防範「被害」。

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討論與現在他的選擇不同的方法,像是「你覺得那個公司的人在你飯菜裡下毒,你在害怕甚麼?那你會怎麼防範?不吃飯也不是辦法,還是我們以後從家裡帶便當?」或是「你說樓上鄰居都一直故意吵你讓你睡不好,但精神是我們自己的,看你這樣白天精神不好我也好心疼,要不要去醫院請醫生開助眠藥,讓你睡的好一點?」

【家屬小故事】

我的奶奶有一次摔倒,髖關節開刀住院,那陣子她會在半夜不睡覺,說有大隻雞、有四腳仔(青蛙)還有兩條長長的東西在她床邊,也會指著天花板說看到神明,然後用被約束的手拜拜,說希望神明保佑她腳好起來,等她痊癒會帶著水果去拜拜。那幾個晚上奶奶都會問我有沒有看到王爺公在那裡看我們。但我甚麼都沒有看到。

有一天,我趴在病床旁問奶奶雞長什麼樣子、在哪裡,神明說什麼等等,後來也跟奶奶說她看到的這些我都看不到,可能會需要她描述給我聽。那天晚上奶奶說了很多,也一臉神奇的說真有趣,怎麼只有她看得到。

到後來半夜四點,奶奶還是一直不睡覺,一直說有青蛙在旁邊,我就下定決心,帶著一個塑膠袋,在病床尾「抓了一隻青蛙」,說要拿出去丟,走到隔壁垃圾間丟完回來後奶奶問我放到哪,我回道抓到外面放生了,當時奶奶還罵我笨,說如果青蛙跑掉怎麼辦。但後來奶奶就終於睡了,我也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在嘗試不同的作為之後,如果真的有需要,可以鼓勵家人就醫,去跟醫生討論。但我們也要記著,「診斷」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重點不在於我們的家人是不是「病人」,因為診斷的意義在於後續的治療,看醫生的目的在於找到協助受苦當事人的方法,醫療有他的幫助,但也有他的限制。藥物或許可以幫忙改善情緒、減少幻覺,諮商與治療可能可以協助當事人整理生命故事、找到新的詮釋或因應方式,但是不是看了醫生就能解決所有狀況,就醫後是不是就不再會有妄想,都因人而異,可以隨時與醫生還有家人保持討論。

在照顧與陪伴的位置很不容易,很多情況瞬息萬變,我們也只能見招拆招,病與陪病都受苦,希望我們能在這條難受的路上,與彼此同行。

───

〈照顧者Q & A〉照顧者專欄,不定期刊載

由在生活中嘗試與實踐照顧經驗的家屬們

討論並交流在陪伴中遇上的大小困擾及疑難雜症

藉由共同商議及經驗分享,整理出照顧者視角的照顧問答集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07會員
203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中仍然有其他的部分。有他想做的事情,有他的夢想,有百無聊賴的打混時間,有他說起來會眼睛閃閃發亮的事情。 有時候精神困擾好像籠罩、吞吃了這個人,或許身邊的人,或甚至當事人自己都忘記了這些被疾病抓住以外的時間,因此記得他還是一個人,也幫助他記得,我覺得也是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中仍然有其他的部分。有他想做的事情,有他的夢想,有百無聊賴的打混時間,有他說起來會眼睛閃閃發亮的事情。 有時候精神困擾好像籠罩、吞吃了這個人,或許身邊的人,或甚至當事人自己都忘記了這些被疾病抓住以外的時間,因此記得他還是一個人,也幫助他記得,我覺得也是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Thumbnail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Thumbnail
當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不尋常」的狀態時,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所以在遇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想想,我們怎麼想這件事。 到底是病,還是個性? 1、人際關係 2、過往經驗 3、更詳細的釐清與討論 4、家族史以及家庭互動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先對自己喊聲停,多疑是「病」還是「個性」 靠近對方的情緒 看見背後的擔心或害怕,聽見「與生活的關聯」 點出視野的差異,取代爭論真實 一起評估風險,討論可替代的行動或選擇
Thumbnail
在開放式對話的實踐裡頭,我們嘗試將這些困難用一種整合的方式進行討論,當危機發生的當下,由當事人、身邊重要他人、專業團隊一同集結討論「現在發生什麼事情了?」「以前曾經發生過嗎?」「過去曾經成功因應的方式有效在哪邊?」「這次無效的原因是什麼?」透過多元聲音的集思廣益,確認討論凝聚計畫的雛形。
Thumbnail
在開放式對話的實踐裡頭,我們嘗試將這些困難用一種整合的方式進行討論,當危機發生的當下,由當事人、身邊重要他人、專業團隊一同集結討論「現在發生什麼事情了?」「以前曾經發生過嗎?」「過去曾經成功因應的方式有效在哪邊?」「這次無效的原因是什麼?」透過多元聲音的集思廣益,確認討論凝聚計畫的雛形。
Thumbnail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Thumbnail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Thumbnail
『你讓我自我檢討了好久。』從國中以來就交情很好的她略紅著眼眶說著。 『我後來把所有短時間沒聯絡過的朋友都聯絡了一遍,我一直以為沒消息就只是因為忙而已,沒想到你會經歷這些。』 或許我們人生總是會遭遇各種意外,或好或壞,或如艷陽下的淺海讓人迷醉,或如暴雨雷電般讓人驚恐,但身邊總是會有人陪著你走過。
Thumbnail
『你讓我自我檢討了好久。』從國中以來就交情很好的她略紅著眼眶說著。 『我後來把所有短時間沒聯絡過的朋友都聯絡了一遍,我一直以為沒消息就只是因為忙而已,沒想到你會經歷這些。』 或許我們人生總是會遭遇各種意外,或好或壞,或如艷陽下的淺海讓人迷醉,或如暴雨雷電般讓人驚恐,但身邊總是會有人陪著你走過。
Thumbnail
那一長串瘋言瘋語的外貌加上憤怒至極的情感與姿勢,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他總是被妻子與孩子認為是個有情緒障礙及暴力傾向的先生與爸爸。但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那一長串瘋言瘋語的外貌加上憤怒至極的情感與姿勢,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他總是被妻子與孩子認為是個有情緒障礙及暴力傾向的先生與爸爸。但真的是這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