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差別殺人事件層出不窮。今年一月,一名17歲少年在東京大學考場外持刀砍傷兩名學生及一名長者,而少年在警察問訊時,僅淡淡表示自己在校成績不佳,決定如果考不上東大,當不成醫生,就要犯下殺人案後再自殺。少年此番告白,完全無視自己懷抱著當醫生的夢想犯下兇殺案行為之間的矛盾。更令人遺憾的是,相同的犯案軌跡與殺人自白並非個案。去年萬聖節的京王線小丑事件,裝扮成小丑的服部恭太,在車廂縱火並持刀砍傷乘客。當車廂陷入一團混亂時,服部恭太緩步走到空車廂,姿態優雅,好整以暇的等待警方前來。同樣的,服部恭太告訴警方自己計畫殺多一點人之後被判死刑。而同年八月,對馬悠介在東京小田急線的電車上攻擊乘客,他向警方供稱自己的人生充滿不幸,看到幸福的女人就會興起殺意,殺誰都可以。
綜觀這三起案件發生的時間,間隔不過短短幾個月,而加害者的共同特徵都是對人生感到絕望,在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的同時,選擇「幹大事」隨機殺人,當作他們對人生的最後一搏。犯案的當下,絕未顧慮到兇行會對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屬造成永恆的創傷。然而,案件發生之後呢?倖存的被害者與加害者家屬該如何自處? 社會與媒體又該如何抑止類似的事件再發生?除此之外,我們或許還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的身邊會出現這般犯罪之後毫無悔意的殺人魔?
貫井德郎的小說《惡之芽》正是透過描述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帶領讀者思考「如果當初霸凌沒有發生,那些被殺的人或許可以倖免於難?」將殺人案發生之後的反思推向另一個層次。正是這樣的反思,點出日本社會過度苛刻對待異己的問題所在。不管是時有所聞的校園霸凌事件,或是延伸至職場的各種不公。當社會瀰漫一股無法同理善待他人的氛圍,就會在無意間滋養惡意,讓惡意發芽直至蔓延。爾後,在某個時間點,惡意會無情的反噬更多人,甚至會循跡找到當年那個開啟霸凌事件的加害者,如同《惡之芽》中的安達。
*本文為參加【Novel小說】和【皇冠文化】貫井德郎《惡之芽》試讀活動所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