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國際「務福」(WWOOF)運動:有人,就變得不一樣

■阿偉
「全球機會到有機農場」(WWOOF)的開創者:蘇.蔻帕(Sue Coppard)說:「我是在東克羅頓鎮(East Croydom)的郊區出生、長大;也曾在莎莉山丘(Shirley Hill)跑上跑下的。然後我們搬到了厚福(Hove);哥哥與我通常會留在阿姨/姨父那鄰近烏克斯橋(Uxbridge)邊的農場。我記得我們會採集各種野花,會在溪流中搭水壩,會由乾草堆上滑下來;而且是四處跑來跑去。
1971年,我住在倫敦,在「再起」雜誌做秘書。我工作的很愉快;倫敦在1970年代仍是活力十足的城市。但我時時都想去到鄉間。我當時在想:如果自己能做些田間工作,他們應會讓我留下一陣子吧?!
然後我想到:只自己一個人去,可能會太孤單。或許有其他人會有興趣。我跟一位熟識的記者講,他把我介紹給「愛默生學院」的副校長:戴維(John Davy);他們當時也在研究生物動態農業(bio-dynamic agriculture)。他尋問學院農場的負責人;他們是有疑慮的,沒人想看到都市鄉巴佬在鄉間遊榥。但他們答應了。
我在「到時候了」(Time Out)上登了個小廣告,有15人報名。其中三人,與我一起下鄉。農場經理叫我們做些家務事:清理四處蔓爬的刺藤,整理溝渠。那真是田園式怡靜。週未,到了尾聲,農場經理對我們說:只要想來,隨時都可回來。
不久,這團體變得極大;我生活受到干擾。我只得讓位,讓其他人來管理,它愈來愈大。自1971年後,已有43個國度加入。這其中包括:澳洲、中國、美國、迦納、芬蘭與夏威夷。我對所發生的一切,覺得驚訝;但又十分的自豪。
▲豬仔
▲豬仔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Newspaper),2006年3月7日(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台灣,許多人都有海外旅遊的經驗。出去旅遊,或為了給自己「充電」,或為了異地的山川、古蹟,或為了探討親友。在這十多年來,另一種旅遊潮流也開始湧現。我在此,稱之為:生產性旅遊。旅遊,在這裡不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在其中更添加了些自己的用心與出力。譬如:關懷地方生態、尊重當地文化的「生態旅遊」、「深度旅遊」、「主題旅遊」等。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