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0.導讀|生活是一面鏡子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這篇文章原先是發表於《在前往宇宙的路上》專題,10/28/2022移至這個《我是我的宇宙》專題,當作一篇導讀文章。


我曾經在《意識決定一切-內在篇》分享過Neville Goddard的一個論點:

Everyone or everything is you pushed out.

→ 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或物,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顯化/顯現的。

怎麼可能!我才沒有顯化被劈腿咧!

不好意思,但確實就是如此。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讀者們大概有捕捉到一個訊息:

我從小北鼻時期開始就是住在親戚家,直到大學時搬出去自己住。對我來說,歸屬感這東西很重要;不管親戚們對我多好,我依舊是只有在遠離親戚自己住的時候才會有歸屬感,這也是一種我從小就缺乏的自由。

我雖然心裡很清楚來自眾親情的枷鎖是此生都擺脫不了的,但是在念完書回台灣後,總是想著有機會一定還要離開家裡到外面去幹嘛幹嘛。而我也確實又到海外住了幾年,直到前年回台灣時遇到我媽媽的車禍事件,我・本無兄姐無弟妹獨生女,才算真正地領悟到:

馬德我應該是再也出不去了。

因為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並對此深信不疑,所以我從照護媽媽的那時候開始,日子是真的過得很矛盾。一方面覺得哎呀就乖乖在家當孝女好好珍惜母女相處的時光吧,另一方面又有許多不甘,總覺得我就是失去自由、沒有歸屬感、被綁住、根本龍困淺灘!

大概長達一年的時間,我對於「出不去的現狀」,不滿是遠遠多於接受的。只要媽媽稍微不聽話,稍微走路歪一點,稍微忘東忘西,我就會立刻暴怒,一暴怒就會語帶威脅,例如:

── 妳繼續這樣的話,我就要送妳去養老院喔!
── 怎樣?很想去住養老院是嗎?
── 妳乾脆行李收一收,去住養老院算了啦!


更精神分裂的是,我爸在去年底搬回台灣養老,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他跟我媽已經離婚30幾年,平常一個住台北一個住高雄王不見王,在無法把兩人放在一起控管的情況下,我,again,本無兄姐無弟妹獨生女,只能常常南北奔波,情緒更是常常失控。只要我爸的行為一不順我的意,我就立刻暴躁:

── 你要改掉重鹹重辣的飲食習慣啦,不然小心你中風喔!
── 不要一直動不動就生氣啦,你不怕突然中風喔!
── 拜託你要改掉日夜顛倒的問題啦,不然如果中風是要怎麼辦!


如此南北都令人心煩的日子我過了幾個月,我越來越無法接受現狀,長年在歸屬感方面累積起來的匱乏也因此越來越被顯現出來,然後我就越來越常生氣越來越容易不耐煩,於是問題就來了。

上個月我媽媽真的如我每次在暴怒時所威脅的那樣,還是因為一些突發危險狀況而被我送去了養老院。並且,就在我準備送她去養老院的那一週,在正忙著做各種檢查和準備行李的時候,我爸急性腦梗塞中風住院了,被醫生判定全失語症和右側全癱。晴天霹靂和分身乏術都不是什麼大事,最度爛的是我得承受三姑六婆的情緒霸凌與勒索,沒動手賞她們一人兩巴掌真的已是我最大的修養。

整整兩週的時間,我的生活忙碌混亂到極致,慢慢冷靜下來以後,前幾天我搭捷運時回想著這陣子發生的事情,非常確定:

是我自己顯化了我的現狀。

稍等一下,難道我是真的希望我媽去養老院嗎?難道我有許願讓我爸中風嗎?就像許多讀者會抬頭無語問蒼天的,難道我真的希望被男友劈腿、難道我有許願自己沒錢嗎?

當然不是,當然沒有。

比起在文章開頭提到的Neville Goddard所說的那個論點,我覺得更貼切、更好理解的說法是Vadim Zeland在《Reality Transurfing: Step I to V》這本書裡分享過的一個概念──

The world is a mirror. It reflects your relationship to it.

→ 這個世界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你與它(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裡講的「世界」,是抽象的說法,並不是指我們生存的這個實體世界,而是指我們的潛意識。我個人是認為若用「生活」二字來取代會更適合。

我們與「生活」的關係,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看待它──

如果我“選擇”用開心、積極、感謝...等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那麼我的生活這面鏡子會反映回來給我的,就會是與開心、積極、感謝...等正面情況相符合的人事物,我與我的生活便會能夠維持在良好的關係。
反之,如果我“選擇”看什麼都要生氣,都要用不滿意、不公平、不高興、不爽不夠不可以...等任何負面的心態去面對,那麼我的生活這面鏡子會反映回來給我的,自然是任何與負面情況相符合的人事物,我與我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想當然一定很不怎麼樣。

── 生活這面鏡子,會將我們照出來的東西,原樣地反映回來。

  • 補充:「生活」這面鏡子,實際上就是潛意識的投射和反映。而我們“選擇”如何去對待看待它的這個心態,會需要潛意識+外在意識互相搭配地來練習。以後會再找機會詳細說明。


所以,回過頭去看我的例子,由於我用負面和充滿匱乏的心態來看待「因為我是獨生女,所以我必須照護父母,我大概命該如此,反正我再也出不去了」的這件事、這個現狀,生活這面鏡子自然是反映出與之相符的情況回來

我相信應該每個人都有過一種經驗:

1→ 早上六點還在睡卻被媽媽吵醒說來幫我看看這沙茶醬是不是過期了。很煩耶為什麼這種事不能晚點再說啊!誰大清早吃沙茶醬啊!
2→ 在浴室刷牙洗臉時,誤把牙膏當成洗面乳,辣死老娘了!
3→ 化妝時眉毛不知怎樣一直兩邊畫不平均,好煩喔!
4→ 綁頭髮時怎麼綁都沒有平常綁得好看,搞什麼啊!
5→ 本來昨天想好今天要穿黃色那件洋裝,靠!竟然還在晾,沒乾?!
6→ 走到公車站時發現,誒奇怪耶,今天公車怎麼提早出發?! 整我喔?!
7→ 晚了一點到公司,在7-11沒買到喜歡吃的花生吐司!很不lucky耶!
8→ 一直跟自己說要冷靜要冷靜,但擠不進去電梯時還是忍不住嘖+翻白眼
9→ 看到好同事來了馬上用很誇張的語氣說妳知道我今天有多衰嗎!
10→ 以為冷靜了一兩個小時ok了,結果跟主管提案時被狠狠打槍
11→ 被打槍之後回到座位換成氣噗噗的語氣跟同事說我今天果然很衰啦!

(後面發展就是一直衰)

也許你的經驗沒有我舉例的這麼扯,但是類似這種── 優雅一點說是雪上加霜,露出本性就是狂罵三字經的── 情況,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

現在我們來快速拆解上面那個小故事:(為了方便說明,就叫主角小君吧)

小君那天的不順,是從環節1開始的。當她被媽媽用無聊小事吵醒的時候,她選擇用生氣的態度去面對這個突發的事件,等於她是用生氣的態度去照生活這面鏡子,那麼鏡子就會原樣地反映出會讓小君生氣的事件回來,也因此有了後面的環節2~8、10。
在環節9的時候,小君和同事說她今天很衰,也就是說她把同事來上班之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定義成「衰」,同時她也透過話語的力量,直接預設她還沒過完的今天會很衰。
在環節11的時候還加重語氣用了「果然」二字,直接拍板定案她還沒過完的今天一定會很衰。(這部分跟潛意識有關,以後會寫)


小君如果能在1~11這中間的任一環節,換框思考來改變思緒的聚焦走向,她就能扭轉她那天接下來的發展,用大方向來說就是── 逆轉現狀

「逆轉現狀」這一詞,我曾經在《什麼是超前感受?》這一篇文章中引用過,其實逆轉現狀也就是我常在文章裡提到的「接受現狀」──

當我們先接受了現在這個樣子以後,我們才會停止製造匱乏感,然後才有機會去改變自己來場逆轉勝,帶著自己進入渴望達到的狀態,給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理想未來。


把上面這段重新組裝一番倒回去說──

對現狀不滿的時候,就是匱乏感最顯現的時候

當我們對現狀不滿的時候,我們通常是會用生氣、忿忿不平、怨恨、委屈、焦躁、憂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一切,這些負面情緒所顯現出來的背後,正是我們的匱乏感。

無論這個匱乏感是來自哪裡,一旦生活這面鏡子照出了它,那它就會被反映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再稍等一下,這裡有個曖昧的點要先澄清說明:

我現在並不是在說,當你的生活亂套以後要先責怪自己。有些人,尤其是有過許願成功經驗但其實還不是很熟顯化運作,且對自己很沒信心的人,當他們在生活中顯化出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時,會習慣先責怪自己「嗚嗚嗚怎麼辦啦一切都是我的錯 >"<」。

拜託不要這樣。(也拜託不要再email問我怎麼辦)

如果妳被男友劈腿了、如果你被女友甩了、如果你失業了、如果妳申請學校/工作失敗了....,或許這中間有一些個人造化的問題,比如說你失業是因為你偷老闆的錢,諸如此類的這種個人造化問題不談,我的意思是──

如果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些什麼不順的事情,而你又覺得好像這些不順是自己過去的一些負面念頭、話語、行動等搞出來的,這時候不需要責怪自己顯化錯誤,也不需要責怪自己是因為不好好修復匱乏感所以才會這樣那樣,這樣的責怪都不需要。

是自己顯化出來的沒錯,那麼即時調整就可以了。與其把時間拿去浪費在懊惱,不如就從你發現問題的那瞬間開始做修正。

所以即便我爸爸正在中風住院,即便我媽媽正在養老院,我也不會責怪自己當初幹嘛要用那樣的話去威脅他們。後悔當然會有,尤其我明明有很多成功實現願望的經驗,我明明能很快地顯化出想要的許多人事物,我明明很了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實現願望和目標,我明明很能立刻觀察和感受到豐盛。但是當牽扯到歸屬感這一塊我很在意的事情時,我就是被匱乏感重重地侵蝕了。

後悔一定有的,但是我現在已經放下那些後悔,已經開始進行調整。現在我爸的復健很順利,我媽在養老院也一如往常地很會嫌東嫌西但人是健健康康的。

以後我會不會又遇到類似的混亂情況?應該會,因為我知道我的匱乏感還在修復中,甚至現在又發現我對於三姑六婆好像有很深的怨念。但是就算以後又遇到了一團亂的情況,我也不需要害怕。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以下整理出── 在之前的文章裡也都有分享過,我們可能也都很清楚這些道理,但偏偏就是會忘記的── 三個提醒:

A- 妥善修復匱乏感

B- 注意平常說出來的話

C- 善用預設和換框思考

不用刻意把以上三點抄在哪裡提醒自己,我們只需要記住一個道理:

生活是一面鏡子。當我們照出了豐盛,那麼它就會原樣地反映出豐盛回來。

共勉之。

-

作者有話說:

我真的很想講,小孩不要只生一個啦!

成為自己的宇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