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進擊的巨人》漫畫即將邁向結局前,以「final」為名的原畫展覽在東京與大阪接連展出,為漫畫結局前進行暖身。三年後,在原作完結已一年後的現在,終於可以在臺灣看原畫了!
先放上當年在東京看展之後寫的心得片段:
身為粉絲的我對這種粉絲向的展覽標準放得很低,這類型的展覽只要能讓我看到漫畫印刷品之外的小細節、作者在作畫時對故事及角色的想法、給讀者的回饋,對我來說這樣的漫畫展覽就能有不錯的觀展體驗了。在最後的創哥專訪裡面,他提到「希望《進擊的巨人》是一部能讓讀者感受「能看到這裡真是太好了」的作品」,創哥真的很溫柔呀。
對我來說,原畫展除了讓我再次確認我真的是有喜歡這部作品之外,最重要的是,我是不是能夠在原畫的安排中看到更多關於作品中的細節,所以我對這樣的展覽不會太碎念。只是這次,因為看過臺日兩邊的原稿展示,實在是不得不說一些嚴格(?)或是讓我驚豔的地方。
基本上,這種移展的內容搬到臺灣,展覽的邏輯不會有大更動。這次不是照著臺灣在這種類型展覽的喜好選擇松菸或是華山的倉庫作為展示空間,而是在百貨公司裡的展演廳裡面,對我來說是有點微妙,事實上這樣的安排的確蠻干擾的。
展覽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大型聲光效果的展區,其一是做為開頭,導覽整個世界觀,讓觀眾選擇牆內或是牆外組的視角進入展覽,並由阿爾敏獨白的影片;另外就是故事中的重要轉折點--進擊的巨人與盔甲巨人的戰鬥以及對帕拉迪島的開戰宣言。
因為場地的關係,這兩段影片的音效還有販賣區收銀機的聲音夾雜在一起,對於觀展體驗而言不是太好。不太好的原因是,對我來說,看原稿展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用不同方式進入作品的世界裡面」,巨人這檔展覽從一開始就試圖讓觀眾思考作品中的「不同視角」而分成兩條無法回頭的道路,最後兩者交會在城牆破壞的那一刻,牆內牆外組的主角們也在絕望人生的大哉問中開啟了展覽。
在這樣的前提下,互相干擾的聲音以及強迫觀眾回到現實世界的收銀機真的太難受了。
因為我很喜歡展場中的帕拉迪島開戰宣告,當時也想著如果以原本的動畫製作中的配樂弄成這樣也挺合情合理,現在再重看一次展場中的呈現還是有夠喜歡,臺灣展場的問題除了聲音互相干擾之外,那個前景的輸出還有畫面不夠大也很可惜。但撇開這些,能在進擊的巨人完結後再次看到原稿展還是讓人蠻感動的。
2019年的final展是在進擊的巨人完結前的最後衝刺,無論是對原作結局而忐忑不安,還是期待新一季的改編動畫的興奮感下,展覽中的帕拉迪島宣戰動畫還有已經在諫山創腦中迴盪許久的最終回的「聲音」,都是當時候看展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地方。能在2022年的原作完結、動畫最後一季開播的這個時候,再次看到這個展覽,想來也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當時原稿展出的部分是在這段話後結束。能夠誕生在這個世界,就已經是一件足夠偉大的事情了,這句話收在最後真的讓人覺得「啊真的只要這樣就好了」,就這樣讓巨人好好地走完,不管是輪迴轉生的結局怎樣都好,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在沒有了巨人的世界之後,能夠再次好好地感謝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這件很偉大的事。
但我沒有想到居然還有主委(?)加碼!!!!
在原作完結的這個時間點,能看到「地鳴」部分的原稿!!
在溫柔的母親懷抱中感慨誕生的美好之後,下一段就是殘暴剝奪生命的地鳴以及阿爾敏尖銳詰問艾連關於「自由」的意義,這樣的安排很好,無論是有意無意,但是在最後的最後,這樣強烈的對比還是衝擊,真是謝了,這個加碼我有喜歡。
原稿加碼(?)的部分其實也有把最終回的結局放上來,涉及結局暴雷就不多說,這樣的收尾同樣是很溫柔的版本,這樣的設計我也很喜歡。
平心而論,撇除我對場地的疑惑與小小的不滿,這樣的原稿展對於粉絲已經是很有誠意、而且也很用心的一檔展覽了。
先前同樣也是同家代理進來的〈庫洛展〉,很難得地成為藝術評論的文章,結尾有這麼一句:
前衛或現成物的極致,不是有參照對象的「一模一樣」或是「這個也可以是作品」的宣稱,而是「沉浸」作為「沉浸」自身,「腦補」作為「文本」自身,再也沒有比IP授權展,更結合上述二者的「當代藝術」實踐了。這麼說並不是為了要合理化商業展的藝術性,而是白盒子作為當代藝術的再現基底材時,虛構的框架如何作為現實的基礎,應當成為永遠的「當代」挑戰。
回到最初的前提,我對這樣粉絲向展覽的標準雖然很低,但也不是說漫畫原稿展只需僅止於此就好,身為粉絲的我確實是消費地十分愉快。對於這樣的商業展,身為觀眾的我是否能夠貪心地再要多一點--無論是場地的選擇、展間的設計或是展覽中的藝術或是人文論述能再豐滿,我也很期待未來能夠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原稿展在臺灣出現。
想許願一下能有機會在臺灣看到水木茂的原稿。(太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