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語言的社會史——近代《聖經》漢譯中的語言選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劉雲:《語言的社會史——近代《聖經》漢譯中的語言選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022年8月9日讀畢。

1. 好書。這本書以《聖經》為例,清楚疏理了十八、十九世紀以降漢文化的書面語言的變化。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取代文言文不一定是白話文(實際上這是以官話,甚至是以北京官話為主要基礎的書面語言)。白話文之外,《聖經》還經歷過深文言、淺文言、官話以外的其他漢語方言的翻譯。由此可見,今日「文言-白話文」的嬗變並不是唯一的可能。
2. 這本書似乎把「書面語言——口頭語言」這一組概念和「高層語言(High Language)——低層語言(Low Language)」等同。不過這方面沒有嚴重影響全文的立論。大抵而言,這本書就是說在書面語言生活裹,本來的高層語只是文言文,其他漢語方言(例如是官話、粵語等)都是低層語言。不過在十八、十九世紀《聖經》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這種高、低層語言的結構卻經歷轉變,文言文從高層語言中退位,各個漢語方言都在競逐高層位置。最終官話由低層語言爬升到高層語言位置。當然這只是指書面上的語言選擇。實際上十八、十九世紀清國的口頭語言生活中,文言文並無位置。按照㱀嘉彥的說法,官話是為頂層語言,然後每一個地區的高層語言也不同。以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例,便是廣州話。
3. 劉雲認為翻譯《聖經》選擇漢語(即如文言文、官話、粵語)時,背後涉及到諸多因素。例如是傳教士及金主對中國(文化、政治等)的態度、漢人的語言態度、省籍身份抬頭等。
4.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以「深文言」、「淺文言」、「方言」、「白話」四種書面語言為主。不過我認為,視方言為一個整體,可能會把問題簡化。即當《聖經》以粵語(如廣州話)、客語或吳語(如上海話)採納為書面語言時,這三種語言譯本的出現、生產過程會否有差異?當然我們有後見之明,知道官話最終最終奪得了書面語言的寶座,可是其他漢語方言落敗的原因是否相同?
5. 這本書以《聖經》為主,可是以我所知,其實基督教的詩歌集也存在不同的漢語方言,例如有粵語、閩語。這方面的語言選擇也是值得留意的。
6. 書中提及到,值得留意:「同時,另一批不同於『小說俗文』的白話也進入了傳教士的視野,成為了他們對官話語言地位認知改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便是夏曉紅所提出的『來自於官方的白話』,即『公文法典』與『直講直譯』:夏曉紅指出,白話文在清代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其使用範圍從俗文學擴展至帝王的御筆朱批,從而『釀成了一種風氣,模糊甚至改變了白話原本隱含的階級歧視,並浸染到官場中人某些特定的公文寫作』;而『明白曉諭』的白話文告、『家喻戶曉』的《聖諭廣訓》,更是形成了一種別樣的力量,由於其往往與官方甚至皇帝的諭令相連,故而『具備相當的權威性、能夠順利抵達各階層,亦可想見。⋯⋯畢竟,在語言的權力場中,官方佔有更多的文化資本,其動用國家機器所造成的影響力,通常應在民間社會之上』。」原來清國會以官話寫作,兼且有《聖諭廣訓》這一份文獻。這方面我獲取了新的知識。
7. 劉雲在書中提及到柯文,說看待《聖經》漢譯的問題時宜應擺脫西方中心觀,而是應該採用中國中心觀,這樣的話可以發現到歷史更多的面向。最近看過柯文的書,在這裹看到感到十分有趣。早前看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中提及到,柯文在提出中國中心觀後,還變成了提出人類中心觀,後者旨在提出人類歷史其實往往跨文化、地域的特徵。我再想到,之前看到金文京的《漢文與東亞世界》,其實在中國、日本、韓國各地佛經翻譯的過程中,也涉及了多重翻譯。當然佛經翻譯和《聖經》翻譯的過程的時代背景等皆有不同。但除了不同之處,兩種宗教典籍採納某一種語言翻譯時,有沒有展現出一些共通的情況?
寫於2022年8月10日
avatar-img
9會員
17內容數
記錄完整看過的書籍、文章,以及閱讀過後的感發。文章不求深刻精練的看法,只求看法消失之前盡快寫下,作為日後的思想發展的里程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錦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毛升:《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裹的歷史學景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金文京(著),金文京(譯),《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新北市:衛城出版,2022年。
柯文(Paul A. Cohen)著,董鐵柱譯:《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
徐振輔著:《馴羊記》,臺北:時報文化,2021年。
張大春著:《南國之冬》,新北:印刻文學,2021年。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毛升:《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裹的歷史學景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金文京(著),金文京(譯),《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新北市:衛城出版,2022年。
柯文(Paul A. Cohen)著,董鐵柱譯:《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
徐振輔著:《馴羊記》,臺北:時報文化,2021年。
張大春著:《南國之冬》,新北:印刻文學,2021年。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天心:不過我覺得還是注經比較重要。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要怎麼看龔自珍說孔安國的「以今文讀之」是「此如後世翻譯」? 這裡的「翻譯」似乎攏統地指孔安國把他當代讀書人已經不識得的一門語文,轉換為另一套當代人識得的語言,看似沒什麼問題,不過,這裡的「翻譯」過程,來源/原文,跟目標/譯文,其實是本體的先後字體的關係……等等,這樣不是字符代換、以新換舊而已?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天心:不過我覺得還是注經比較重要。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要怎麼看龔自珍說孔安國的「以今文讀之」是「此如後世翻譯」? 這裡的「翻譯」似乎攏統地指孔安國把他當代讀書人已經不識得的一門語文,轉換為另一套當代人識得的語言,看似沒什麼問題,不過,這裡的「翻譯」過程,來源/原文,跟目標/譯文,其實是本體的先後字體的關係……等等,這樣不是字符代換、以新換舊而已?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