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工作上,數個劇本同步開發創作中,階段各自不同,決定記錄下試錯的心得,和找解方的過程路徑。筆記發散、不講求系統,每篇500字左右,一定有思考。
續上篇今天(又)卡關了嗎?(1):
筆記三:角色可以道德模糊,但創作者要選邊站。
角色可以兩面討好、道德彈性,但是故事本身的立場要清晰,意即創作者自己的價值判斷要明確。 例如,故事中的角色從事廣告業,他可以既提案「戲仿新住民口音」的廣告企劃,但同時個人又定期捐款給"One Forty"等關注東南亞移工的非營利組織;因為現實裡,人就是複雜、多面的。 但寫故事的時候,創作者的立場要很鮮明,下筆時就要知道他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或「這樣做有問題但有自我的底線」,抑或「這樣做是錯的」。創作者必須勇敢地「選邊站」,這樣觀眾才知道「這故事/角色試圖告訴我什麼」(不管觀眾是否買單這個觀點)。
筆記四:角色「不討喜」怎麼辦?
這是個大哉問。
這個問題編劇/創作者乍聽到時,第一反應通常是抗拒。「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人!」、「為什麼角色一定要讓人喜歡?!」、「XXX那部美劇韓劇的人物也很討人厭」⋯⋯。
我覺得這問題真正要問的,是這角色「能不能讓人理解」。 例如"Euphoria"(《
高校十八禁》)的胖女孩Kat,對明顯示好的男孩欲擒故縱、冷暴力,真實原因不在於她婊而難搞,在於她因被身材羞辱累積的不自信,以致於認為男生終究會看到身材比她好的人後就甩掉她,因此患得患失。 而讓角色被觀眾理解、甚至喜愛的另一個考驗,是「何時」揭露角色的背景故事,這又關係到整個劇情的結構鋪排了,另一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