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八年級小孩讀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與他們分享康橋對徐志摩而言,為何是精神依戀之鄉。
徐志摩提到他的眼是康橋教他睜的,他的求知欲是康橋給他撥動的,他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他胚胎的。在康橋那裡,徐志摩得到真正的釋放與靈魂的自由。在那裡,他不顧世人鄙棄的眼光,堅決捨棄禁錮他精神的婚姻,義無反顧,熱切地追求林徽音。
徐志摩的三段愛情故事,為後人津津樂道,詮釋人帥浪漫多情,人醜死纏爛打的道理。總括來說,「浪漫有才的渣男」大概是正反兩派都能妥協的結語。從前大學剛畢業不久,課堂上,我也這麼說。當然除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一面也是自己八股得很。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憧憬愛情,原因大概和其本質有關─「盲目」。他們渴望在這「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狂飆時期,有人能義無反顧支持自己那套「世上沒人懂我」的謬論,而不是唱著討厭的歌,把小船划走。
順帶一題,〈漁父〉這篇文章,大概是描述婚姻生活裡,之所以發生激烈爭執最好的腳本了。其中一方抱怨,另一方說教。
「你到底懂不懂,那不是我的問題。」「不是啦,幹嘛那麼死腦筋,改變一下自己就好了嘛!」「為什麼沒問題的人總要遷就有問題的人?」「我為你好啊,你不聽就算囉!啦啦~」
一般人大概不會這麼討厭,不過漁父不是一般人。所以屈原跳江,他不接受這種說詞,也不接受有漁父的世界。所以不管在戀愛、曖昧或婚姻中的人,引以為鑑吧!安慰兩句,發揮同理心,誠懇說聲:「你是對的!」,倒也不至於讓大家現在每年都得啃粽子了......
言歸正傳。許多年後,細細思量那些人口中的徐志摩─胡適說他整個人就是一團同情心,一團愛;梁實秋說有他之處莫不一團和氣,他像一把火炬,把每個人都點燃了;林徽音說他有著不可信的純真的天真;陳西瀅說從沒聽過有人怨恨過志摩,他是朋友間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也不會忌妒。
後來與你討論徐志摩,我說我對他有了和以往不同的看法,你無法理解。你說不管怎樣,他就是拋妻棄子,就是甘願周旋在女人堆中。我無話可說,畢竟徐志摩的愛情路上,確實充滿許多渣男語錄和「勇敢」的決定。
然而我卻有些理解了徐志摩。他畢生追求自由、愛和美,如此熱烈、單純和至誠的性格,驅使他追求理想,懷抱所要,不理會外界投射的眼光。他那些令人咋舌的愛情經歷,追求的不是別人,真正追求的是完全解放的自己。
他一分束縛也不要,即便陸小曼的揮霍,消磨他詩人的創作靈魂,但他也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對了,我其實一向喜歡這類娓娓道來的曲風,比起節奏感強烈或炫技意味濃厚,高聲嘶吼的演唱,溫厚平和的敘述方式,反更引人落入回憶的漩渦。更幾年前,我喜歡陳奕迅的〈十年〉和〈好久不見〉,大概和當時身處境遇有關。
說到〈十年〉,那是另一個我也許能成為歌手的荒謬故事,不過今日太常離題,自顧自的,先擱著吧,有空說。 回過頭來。我們有幸,不必先經過這種被禁錮的苦,便能選擇自由而不遭罵名。然而有些人不知這樣的幸福,硬要在愛情裡,加上許多先決要件,那便是再將自己推向不自由的境地卻不自知了。 一來一往間,我妥協了,但其實心裡羨慕徐志摩那種灑脫與放膽。他丟棄框架和所有眼光的果敢,真正活出了自己,真正地沒有半點別人的影子在他身上。 從前的我,斷不會如此想。如今的我,再來看徐志摩,只覺得他至情至性,人生匆匆三十六載,換來透徹清亮的自己。 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