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宣布將跨足電商市場,開設線上商店販售影集商品了。幾個月前,這個美國最大的OTT平台,訂閱數比分析師預測少了兩百萬,股價重挫8.8%,如今竟決心轉戰電商,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
如同蘋果有果粉,Netflix也有一群Netflix粉。當市場討論起OTT前景堪憂,這群Netflix粉總是勇往直前,搖起護衛的旗幟,高聲吶喊線上串流平台的美好,並重複聲明公司一直以來都將自己定位在「數據公司」,而非「內容供應商」,長年虧損是因為要優化系統,讓系統能更了解會員的偏好,有利於未來拓展市場。虧損確是不爭的事實,Netflix直到今天才決心改弦易轍,實行數據公司的商業模型,不知道是真的要回歸本質,還是只是頑強抵抗?
市場運作的機制,讓數據公司大賺資本財,除了商品的實際收益,就屬美國特高的「本夢比」了。撇開Netflix,來談談同為數據公司的亞馬遜(Amazon)。即使連續虧損20年,如今亞馬遜總市值已經超過1.7兆美元,在這期間,它做了三件事情: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書店;二、成為最大的綜合網絡零售商;三、提供會員娛樂、醫療、物流到雲端的服務。
就在今年5月,服務品項再加值,亞馬遜收購了「米高梅影視」──擁有4,000部電影、1.7萬小時電視節目的所有權,而這只不過是亞馬遜龐大數位王國的一環而已。今年4月,券商分析師Jefferies指出,亞馬遜股價在三年後能達成70%的漲幅,這意味其總市值接近3兆美元。這樣有前景的數據公司,在高營收之外,還賺得滿滿的資本財。
快滿100歲的迪士尼,同樣推出OTT服務的Disney+。畢竟坐擁百年的影視歷史,迪士尼在內容供應上短期間還不至於入不敷出,究其商業模式,公主王子的夢幻和大量的可愛角色,賺進了大把由智慧財產權IP(Intellectual property)衍生的收益,畢竟每個人的童年都一定有一樣迪士尼的周邊商品吧!冰雪奇緣艾莎公主的保溫瓶還是史迪奇玩偶家家可見,而世界各地的迪士尼樂園,早已是大人與小孩唯一指定的樂土。
反觀Netflix作為「數據公司」,近十年提供的主要產品是影視內容,卻忽略內容產業核心的IP財,今日黃粱夢醒,才賣起了影集的周邊商品,是否為時已晚?而之前影視投資虧損的大洞還沒補,又要開啟電商的扉頁,有多少人願意繼續投資這間「數據公司」,而不瞻前顧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