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5. 回歸你生命的本源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河上公章句稱第十六章歸根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復命章。
河上公章句稱第三十七章為爲政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無為章。
前面講到「你」要強健體魄,以靜入「無」生丹。為什麽要這樣做?道德經告訴咱們說,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如果「你」可以很接近「道」,那麽「道」會為你展示萬物。以前的人說部分可以展示完整,難道是「虛言」嗎? 以言定名,以相應之理而完善。
「虛言」是個多視角用法,表示在「無」中定「名」,也同時指在心裡說說想想而已、不實之言。
「誠」同樣也是多視角用法,表示以定名而以行為而成,也同時表示真實無妄。
很接近「道」是什麽意思?即是回歸你生命的本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虛,再虛,一直虛到「無」。在「無」的狀態不動搖,保守其意,讓意有空間,不要填滿,以靜生丹。在這種狀態,「吾」可以觀看萬物的返復運作。萬物繁雜多樣生意盎然,終究會回到其根本。回到根本,即是靜,稱作回到生命本源。ㄧ旦回到生命本源,它是恆定的。「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即會明白被展示。「知」不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亂亂做,會帶來凶險。
「極」不能被超越的狀態。引申為不動。「虛極」,虛,再虛,一直虛到「無」。
「靜」保持清明,調整好身體的能量生丹。
「篤」竹馬。竹中虛。虛其意。讓意保持空間。
「吾」五個框框或空間,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受的而形成的框框或空間, 即是「意」,即是你。
「根」談的是「目」上之光。木與目同音,艮即是光。這裡「根」指的即是「道」。
「命」即是「吟」,現在的框框或空間。
「道」是「你」的根本,是一切生化的本源。你即是一,一即是初,初即是本,即所謂的「本立而道生」。
「知」前面提過,是指,意之所向。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容」天下有谷。
「谷」意生成的裂縫,缺口,空間。
「欲」人因為匱乏感而生成的裂縫,缺口,空間。體會有要去填滿的行為。
「公」分的讓大家滿意。
那這個「致虛極」的「靜」,要怎麽做或說是要怎麽驗證呢?清靜經給出了答案,
「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這個活潑潑的心豈是那麼容易就虛極入靜的,一但起心動念了,無法消遣,怎麽辦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恆應「無」的模子,而「無」不用做什麽事。代理人「你」如果可以保守心意,
萬物將自行生化。在生化的過程中,當「你」有了要做的事物,「吾」將因「真」而「全」了在「無」中以感受到事物原來的樣貌為其定名,而制陰陽。繼續保持靜的狀態,「道」以相應之理而必應,是自然而然的必然。
這樣的過程,在清靜經中也有描述,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鎮」金真,金指的是陰陽雙全。而陰陽指的是「無」「有」。無中生有。
這一句談的是「修真」。
在卦爻中,陽爻一橫,陰爻二段。那是因為空間畫不出來,只好用兩段表示。它其實要咱們看的是那個空間。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看著那個線條,就像是咱們在日常生活也只是看著「有」而忽略甚至無視於「無」。
這個「無」有多重要呢?道德經第十一章提到,它才是起用之處。稍後咱們再回到這個話題。而「致虛極,守靜篤」即是用「無」的至高點,即是「無極」。
談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
框框即是口,口即是你,你即使意,意即是ㄧ,ㄧ即是吾,吾即是無。
你即是「無」。是精炁神,中的那個「炁」。
無生於有,有含於無。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導讀 藉由此冊,向世人展示一種看道德經的方法。一種看出屬於「你」的道德經的方法。內文將會藉由認知,行為,解碼來讀道德經。讀的方法會以多視角,多焦點的方法來讀它。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導讀 藉由此冊,向世人展示一種看道德經的方法。一種看出屬於「你」的道德經的方法。內文將會藉由認知,行為,解碼來讀道德經。讀的方法會以多視角,多焦點的方法來讀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