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屬於你的道德經 -- 5. 回歸你生命的本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河上公章句稱第十六章歸根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復命章。
河上公章句稱第三十七章為爲政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無為章。
前面講到「你」要強健體魄,以靜入「無」生丹。為什麽要這樣做?道德經告訴咱們說,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如果「你」可以很接近「道」,那麽「道」會為你展示萬物。以前的人說部分可以展示完整,難道是「虛言」嗎? 以言定名,以相應之理而完善。
「虛言」是個多視角用法,表示在「無」中定「名」,也同時指在心裡說說想想而已、不實之言。
「誠」同樣也是多視角用法,表示以定名而以行為而成,也同時表示真實無妄。
很接近「道」是什麽意思?即是回歸你生命的本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虛,再虛,一直虛到「無」。在「無」的狀態不動搖,保守其意,讓意有空間,不要填滿,以靜生丹。在這種狀態,「吾」可以觀看萬物的返復運作。萬物繁雜多樣生意盎然,終究會回到其根本。回到根本,即是靜,稱作回到生命本源。ㄧ旦回到生命本源,它是恆定的。「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即會明白被展示。「知」不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亂亂做,會帶來凶險。
「極」不能被超越的狀態。引申為不動。「虛極」,虛,再虛,一直虛到「無」。
「靜」保持清明,調整好身體的能量生丹。
「篤」竹馬。竹中虛。虛其意。讓意保持空間。
「吾」五個框框或空間,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受的而形成的框框或空間, 即是「意」,即是你。
「根」談的是「目」上之光。木與目同音,艮即是光。這裡「根」指的即是「道」。
「命」即是「吟」,現在的框框或空間。
「道」是「你」的根本,是一切生化的本源。你即是一,一即是初,初即是本,即所謂的「本立而道生」。
「知」前面提過,是指,意之所向。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容」天下有谷。
「谷」意生成的裂縫,缺口,空間。
「欲」人因為匱乏感而生成的裂縫,缺口,空間。體會有要去填滿的行為。
「公」分的讓大家滿意。
那這個「致虛極」的「靜」,要怎麽做或說是要怎麽驗證呢?清靜經給出了答案,
「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這個活潑潑的心豈是那麼容易就虛極入靜的,一但起心動念了,無法消遣,怎麽辦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恆應「無」的模子,而「無」不用做什麽事。代理人「你」如果可以保守心意,
萬物將自行生化。在生化的過程中,當「你」有了要做的事物,「吾」將因「真」而「全」了在「無」中以感受到事物原來的樣貌為其定名,而制陰陽。繼續保持靜的狀態,「道」以相應之理而必應,是自然而然的必然。
這樣的過程,在清靜經中也有描述,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鎮」金真,金指的是陰陽雙全。而陰陽指的是「無」「有」。無中生有。
這一句談的是「修真」。
在卦爻中,陽爻一橫,陰爻二段。那是因為空間畫不出來,只好用兩段表示。它其實要咱們看的是那個空間。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看著那個線條,就像是咱們在日常生活也只是看著「有」而忽略甚至無視於「無」。
這個「無」有多重要呢?道德經第十一章提到,它才是起用之處。稍後咱們再回到這個話題。而「致虛極,守靜篤」即是用「無」的至高點,即是「無極」。
談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
框框即是口,口即是你,你即使意,意即是ㄧ,ㄧ即是吾,吾即是無。
你即是「無」。是精炁神,中的那個「炁」。
無生於有,有含於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