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屬於你的道德經 -- 8. 作為一個聖人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你」關於「有」的感受,最直接的是來自於身體的感覺,眼所見的五光十色,耳所聽的各種聲音,鼻所嗅的香味或是臭味,舌所感的酸甜苦辣,以及身體觸摸時的體感。這些感覺提供了與外界互動的證明,成了存在的素材,藉由這些素材,「你」畫出了ㄧ條疆界,ㄧ條屬於「你」的疆界。可以讓體產生這些感覺的,直覺的,語意上的稱為「有」。
上述的素材,與欲求交互作用而產生情緒。情緒的感受,身體也是有感覺的。身體的感覺及情緒的感受,都會沈澱成了記憶與經驗,記憶與經驗又會跟身體的感覺互相作用產生新的情緒或新的記憶經驗。而「你」認為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
在道德經中關於情緒與感受,用「小」「微」「輕」「徑」這些字來傳達,是身體捕捉也捕捉不到,卻又與身體十分貼合的能量震動。這樣的震動,對於身體與意,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道的再平衡所產生的裂縫也會因為它而變化不斷。
意要在「無」的狀態,如此方能完整的成「有」。「你」不是「體」,「體」也不是「你」。如果有任何一方,逾越另一方的位置而試圖取代它,這樣會失衡而一直產生再平衡。一但意有了情慾的過度加持,心即不靜,神即不清,是「意」意欲取代神的功能,再平衡也會ㄧ再發生。
聖人,維持無與有的動態平衡。守中順受,意不在意處。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可以長久,因為它不是自己生成自己,是「無」「有」的生化。聖人不以己意去驅動身體的爭占行為,而是讓身體自然而然,發揮它的本能,意不在身內而在身外,身體因為這樣而自動自發。讓無歸於無,有歸於有,無不越位於有之上。難道不是因為這樣的分別,而讓「無」「有」完整而完成「有」?
「私」,己所擁有的,稱作私。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讓出空間,物外看道。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寵為上辱為下,寵之上辱之下合成一個「守」字,「龍」與「辰」是心與意,指的是「無心而守」。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驚的上與下是「敬意」。「寵辱若驚」指的是「無心而守敬意」。「貴大患若身……無身,吾有何患」,貴的身拿掉,字首即是「中」。持「中」。「貝」是貴的身,指的是價值,價值觀。「無身」,不受價值觀限制,不跟任何事物作身份認同。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貴」無身為「中」,以身行「道」而持中,則可以依附在道中。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愛」無心為「受」,以身行「道」而順受,則「道」藉此而展開。
全文在指「無心,守敬意,持中,順受,吾無身」。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身體是感受與情緒的來源,神是意的所有人。所以神依道的再平衡而產生的裂縫,都跟意及身體有關,外表身體雖然看起來華麗,心卻不受影響坦然處之。為何君主居然以感受情緒加持的意行事,而使道的再平衡裂縫一再產生?過分重視情緒感受則喪失身體功能,意的躁動會使神失去功能。
「重」為「身」。「輕」爲「感受與情緒」。
心「靜」則「神」清。「躁」為「意」及一堆想法,意常常動個不停。「君」為神。
「輜」 為有衣幔的車,車行於道。還記得衣即是意嗎?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讓「我」因為「知」而發動道,分別而產生裂縫,那麽一定要警惕這事。大道是很平坦的,而身體喜歡小徑捷徑,而使「意」受到情緒感受影響。不工作,不生產,沒有存糧,穿戴的很好,飲食浮誇,帶著好劍,堆積財貨,這是意跨越了自己的位置,而直取了神的位置,道不是只有站在一邊。
「我」,能產生分別裂縫者。
「夷」,大弓,大跟弓指的都是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徑」,小道,指的是以情緒感受而由道產生的裂縫。「盜」,直取。
「夸」即是無足之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