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成就三十二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菩薩成就三十二法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1.至心饒益眾生。2.欲逮薩芸若智。3.自謙不毀他智。4.不慢一切眾生。5.信心一切眾生。6.愛念一切眾生。7.至竟慈愍眾生。8.等心怨親。9.眾生求於泥洹益以無量福。10.見眾生歡喜與語。11.已許無悔。12.大悲普遍一切眾生。13.求法多聞無厭。14.己之所犯知以為過。15.見他所犯諫而不怒。16.修行一切威儀禮節。17.施不望報。18.忍辱無礙。19.精進求一切善根。20.修習禪定出過無色。21.以權攝慧。22.四恩攝權。23.有戒無戒等以慈心。24.至心聞法。25.專止山澤。26.不樂世榮。27.不樂小乘樂大乘功德。28.遠惡知識親善知識。29.成就四梵居止。30.依猗智慧。31.眾生有行無行終不捨離。32.所說無二敬重真言,菩薩之心最為在前。
《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4破壞憍慢深樂佛道。5愛敬無虛親厚究竟。6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7言常含笑先意問訊。8所為事業終不中息。9普為眾生等行大悲。10心無疲倦多聞無厭。11自求己過不說他短。12以菩提心行諸威儀。13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14不依生處而行持戒。15諸眾生中行無礙忍。16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17離生無色而起禪定。18 行方便慧。19 應四攝法。20善惡眾生慈心無畏。21一心聽法心住遠離。22心不樂著世間眾事。23不貪小乘。24 於大乘中常見大利。25 離惡知識。26親近善友。27成四梵行。28遊戲五通。29常依真智。30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31言常決定貴真實法。32 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攝大乘論》卷上:菩薩成就三十二法故,名為菩薩,助益樂深心故。
1.於一切眾生令入一切智智,稱己智滅慢故;2.淳厚深心故;3.不作恩愛,怨及非怨等心故,永親故,盡至涅槃;4.美言悅目先應故;5.不斷彼心故;6.所許之事不休息,不疲倦意故;7.聞義無厭足故;8.自過見患故;9.見他作過不說故;10.一切威儀行菩薩心業故;11.布施中不求報故;12.一切有道處不著修戒故;13.不瞋一切眾生忍故;14.聚集一切善根法以精進故;15.離無色界禪故;16.順方便智故;17.四攝法所攝方便故;18.破戒持戒不二心故;19.勤劬聞妙法故;20.樂住阿蘭若故;21.不樂世間種種事故;22.不希樂小乘故;23.於大乘見大利益故;24.遠離惡知識故;25.親近善知識故;26.淨四梵行故;27.五神通遊戲故;28.依智故;29.住有行不住有行眾生不捨故;30.一向定言故;31.重實語故;32.菩薩心為首故。
如是等句,初句中差別應知,助樂深心故,於一切眾生此助樂深心故。
攝大乘論本》第2卷: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
1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2令入一切智智故;3自知我今何假智故;4摧伏慢故;5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6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後邊故。7應量而語故;8含笑先言故;9無量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故;10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11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12於一切威儀中,恆修治菩提心故;13不悕異熟而行施故;14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15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16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17捨無色界,修靜慮故;18方便相應修般若故;19由四攝事攝方便故;20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21以慇重心聽聞正法故;22以慇重心住阿練若故;於世雜事,不愛樂故;23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24於大乘中,深見功德故;25遠離惡友故;26親近善友故;27恆修治四梵住故;28常遊戲五神通故;29依趣智故;30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捨故;31言決定故;重諦實故;32大菩提心、恆為首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蓮池大師七筆勾》,朱智超/注釋
〈秘密念佛.略話〉日本豐山法住僧正原著
《大正藏》第84卷No.2725往生講式(日本/永觀)
《大正藏》第84卷No.2683《往生拾因》「念佛宗」永觀/集 第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故,必得往生。觀經云:無量壽佛眉間白毫相有八萬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復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復有八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蓮池大師七筆勾》,朱智超/注釋
〈秘密念佛.略話〉日本豐山法住僧正原著
《大正藏》第84卷No.2725往生講式(日本/永觀)
《大正藏》第84卷No.2683《往生拾因》「念佛宗」永觀/集 第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故,必得往生。觀經云:無量壽佛眉間白毫相有八萬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復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復有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