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人们以为沟通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向对方表达清楚一切,但我们需要留意一种情况,当两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彼此会因为情绪唤起而失去应有的心理空间,也无法接收到对方所表达的全部信息,无法分辨对方的核心意图是什么。在这种体验受限的情况下,倘若对方的反馈信息是超载的,那么接收者会因为自己的内存被迫溢出而暴怒。
就像一个人在气头上,另一个人对自己解释,哪怕说的都对,但这些「对」是无法被接收的信息,那一刻的数据吞吐大大超过了自身的带宽容量,它会被接收者体验为一种侵蚀,一种对于自己感受的漠视和暴力抗拒。这也是为什么在关系冲突中,对自身的辩解会成为更加激烈冲突的助燃剂,因为它在不断占据对方的心理内存,而没有帮对方释放空间——对方根本听不进去,也不想听,那一刻唯一能感知的就是自己的核心诉求是否被看见和回应。
这是人在情绪高度卷入后表现出的一种注意力窄化(无法心智化),它加载不了核心需求以外的信息。从调谐的角度来讲,我们优先关注的不是澄清事实,而是在对方有限的内存里,给出最关键的信息。当一个人的内存已经满溢的状态下,可以说:“别生气,我去给你弄点吃的,其他的等会再说”。更简单的:“先消消气,待会我和你好好说”。甚至也可以什么都不说,等待对方把所有想说的话说完再去回应。那些澄清和解释的话语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它要根据另一个人所处的情绪状态去匹配介入的时机。就像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处在一种高度情绪化状态下的时候,这时候给予直接解释只会让ta更加暴怒,甚至连过于中立的共情也会引发破裂,因为它不是调谐的回应,哪怕它是正确的。以上这些当然不是一个公式化的东西,你可以采取任何你认为对的方式去处理那一刻的紧急情况,但核心原则是根据对方心理内存的冗余程度,去介入相应的回应动作。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两个人的内存都爆缸时,先避开冲突去自我调节,可能会是更好的处理方式。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