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江山代有詩人出

誰是新世代?

1949年以後出生的詩人,成長於國民政府來台後,面對與日治時期詩人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1956年以後出生的詩人,適逢九年國教實施,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時;1987年台灣解嚴以後出生的詩人,隨著社會思想的開放,成長於社會轉型時……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同分期的可能,而「世代」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
林燿德曾論及,1949年以後出生的「戰後世代」,不曾經歷戰爭,並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政經文化發展,可視為文學新世代的分野(註1);羅青的「世代說」則依據詩人出生年代與社會變遷影響,指出「民國三十年到四十年間出生的詩人,是白話詩的第六代」、「七十年代是第六代詩人出場的時代,也是第七代詩人彩排的時代」(註2)。近期亦有學者著眼於相近的出生時間、成長環境,以十年為一代,或以1950文學世代、1960文學世代劃分,或以六年級詩人、七年級詩人觀之。其實「世代」是一個變動的觀念,在時間長河的流動下,不同時期都會出現所謂的「新世代」,誠如林德俊所言:「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它的新世代」(註3)。
展讀林燿德與簡政珍1990年合編的《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註4),當年的「新世代詩人」,早已成為詩壇中堅。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先有《文訊》自2004年十月號228期開始,一連三期以「台灣文學新世紀(2000~2004)」為題,分別從「分體斷代史論」、「文學社群」、「文學新世代」三大觀點,檢視當代台灣文學發展;2006年繼有楊宗翰依「曾出版過個人詩集、年齡在三十歲以下」標準,提出心中的台灣詩壇「U-30」(Under 30)(註5);《聯合文學》也在2009年九月推出「21世紀,新十年作家群像」專輯,關注生於1970年後、崛起於2000年後的文壇新星;《文訊》2010年六月號的「台灣文壇新人錄(一)新詩篇」專題,同樣將焦點放在年輕詩人身上。
然而,在發掘新世代的同時,向陽認為「台灣新詩雖然進入成熟期,但也已經缺乏『革命』的灶口」(註6),陳宛茜感嘆「這是一個面目模糊、缺乏流派的世代」(註7),就連身為七年級作家的謝三進也說「七年級詩人的整體面貌仍處於游移未定的情況」(註8),「新世代」除了時間、年齡上的區別,又如何自足成為一個世代?
謝三進、廖亮羽2011年出版的《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註9),藉由七年級詩人看七年級詩人的視角,選出何俊穆、林達陽、廖宏霖、廖啟余、太空人、羅毓嘉、崔舜華、蔣闊宇、郭哲佑、林禹瑄十位詩人,宣示著另一個「新世代」的來臨。時隔五年,《幼獅文藝》2016年四月號推出「七領世代創作展」,新詩類票選前十名為崔舜華、蔡琳森、羅毓嘉、林禹瑄、林達陽、波戈拉、吳俞萱、印卡、湖南蟲(李振豪)、曾琮琇、阿布(劉峻豪)(註10),相較於《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的名單,已可窺見版塊推移之變異。
《聲韻詩刊》2017年的「台灣七年級新生代詩選」專輯,選錄鄒佑昇、林餘佐、波戈拉、廖啟余、羅毓嘉、林達陽、湖南蟲、崔舜華、吳俞萱、林禹瑄、王志元、利文祺、莊東橋、印卡、鄭聿、任明信、宋尚緯、徐珮芬十八位詩人(註11),與前述二書仍舊同中有異。從生理年齡來看,三個時間、三本書刊都選了林達陽(1982~)、羅毓嘉(1985~)、崔舜華(1985~)、林禹瑄(1989~),含括七年級前段班與後段班;以入選者觀之,從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跨向第二個十年,已有二十多位詩人受到編者青睞,投入創作的時間雖有前後之別,但這群七年級詩人已相繼嶄露頭角,成為點亮台灣文學星空的一部分。

世代交替了嗎?

「世代」往往是相對來的,過去學界將四十歲到六十歲的詩人歸類為「中生代」,然而,「中生代」年齡漸長、「前行代」仍在的情況,導致六、七十歲的詩人依舊被稱作「中生代」;另一方面,原本被稱為「新世代」的六年級詩人前段班,先後跨過四十歲門檻,如今也被視為「中生代詩人」了,「中生代」因此又細分成「前中生代」及「後中生代」。
面對如斯的分代,我們不禁想問,世代交替了嗎?須文蔚曾以1999年版的《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為觀察對象,依年齡將作家區分為老、中、青三代,六十歲以上為「老生代」,四十歲到五十九歲是「中生代」,三十九歲以下為「青生代」,針對是否參與社團、擔任刊物編輯、編選文學選集、出任官職等面向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幾乎90%以上由老生代與中生代掌握,其中「文學選集編輯」一項,青生代更是完全掛零(註12),也難怪鯨向海會直言:「所謂新世代,在文學場域裡其實就是尚未獲得權力的一代,其文學成就等待被其他有權力的人來定位。」(註13)
慶幸的是,在副刊大量縮減的九○年代,網路媒介提供新的發表園地,年輕詩人從BBS出發,接著又有個人新聞台、部落格等場域,成為文壇的另一道風景。最值得注目的,當推米羅.卡索(蘇紹連)打造的「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註14),2002年8月甫推出測試版「台灣詩學網路投稿版」,就吸引許多人網路投稿,2003年正式上網後,一躍成為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詩壇交流平台,且於2005年9月創刊《吹鼓吹詩論壇》,讓網路佳作成為紙本流傳,許多詩壇新秀都活躍於此,蘇紹連即曾論及:「1970世代的會員們踏出吹鼓吹詩論壇後,已成為詩壇新世代甚具影響力的主力詩人了。」(註15)此外,廖亮羽2008年集結其他學校的年輕詩友,創立以學生詩人為主體的「風球詩社」,2009年更出版《風球詩雜誌》創刊號,近年也持續走進北、中、南校園推廣詩活動,發揮新世代詩人的感染力。
還有一點值得探究的是,六、七年級詩人不僅見證了網路詩潮的時代,更不約而同兼具「學院詩人」身分,或於學校任教,或正在校園進修。另一方面,六年級詩評家們同樣普遍擁有高學歷,對此,楊宗翰曾撰文討論,指出「從1971年出生的李癸雲以降,到丁威仁、陳政彥、何雅雯、楊宗翰、劉益州(詩人楊寒)、解昆樺、王文仁、余欣娟……每一位從學士碩士博士都算『血統純正』的中文系人」(註16),除了高等教育大門漸寬、學術專業化等因素使然,也或許在紙本式微的現在,學者光環是取得發言權及詮釋權的一個路徑。
單純以年齡來看,確實有世代之分,然而,每位詩人起步的時間點不同,年紀高低未必與詩齡長短正相關,再者,新世代的時代語言或許與前一代有些差異,但終究生活在相近的時間點,老將在持續筆耕的同時,也會自我要求創新及突破,因此世代之間很難找到明確的歧異點。
註1: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頁5。
註2:羅青,〈銀山拍浪的氣象——戰後的台灣新詩(一九四六—一九八○)〉,《詩的風向球》(台北:爾雅,1994),頁160-161。
註3: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230期(2004.12),頁51。
註4:簡政珍、林燿德,《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1990)。
註5:楊宗翰,〈詩潮待續句〉,《聯合報》副刊(2006.02.04)。
註6:向陽,〈新詩無限的疆域〉,《聯合文學》229期(2009.9),頁35。
註7:陳宛茜,〈新世代面目模糊?〉,《聯合文學》229期(2009.9),頁57。
註8:謝三進,〈星杓與大熊——台灣七年級新詩寫手2010年冬季觀星指南〉,《詩評力》4期(2011.2)。
註9:謝三進、廖亮羽編,《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
註10:吳俞萱、印卡、湖南蟲、曾琮琇、阿布皆為6票,同分並列,故有11名作家。〈幼獅文藝「七領世代」創作展投票總覽〉,《幼獅文藝》748期(2016.4),頁84-85。
註11:〈「台灣七年級新生代詩選」專輯〉,《聲韻詩刊》34-35期(2017.2-4),頁7-68。
註12: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2009),頁93-100。
註13: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6),頁82。
註14:網址http://www.taiwanpoetry.com/phpbb3/index.php
註15:蘇紹連,〈在論壇發端 自由踏入與踏出的新世代詩人〉,《文訊》296期(2010.6),頁76。
註16:楊宗翰,〈台灣「六○世代」與「七○世代」詩評家特質之比較〉,《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北:秀威,2017),頁103。

引用書目

.專書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2009),頁93-100。
楊宗翰,《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北:秀威,2017)。
謝三進、廖亮羽編,《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
簡政珍、林燿德,《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1990)。
羅青,,《詩的風向球》(台北:爾雅,1994)。
.期刊報紙
〈「台灣七年級新生代詩選」專輯〉,《聲韻詩刊》34-35期(2017.2-4),頁7-68。
〈幼獅文藝「七領世代」創作展投票總覽〉,《幼獅文藝》748期(2016.4),頁82-85。
向陽,〈新詩無限的疆域〉,《聯合文學》229期(2009.9),頁32-37。
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230期(2004.12),頁51-56。
陳宛茜,〈新世代面目模糊?〉,《聯合文學》229期(2009.9),頁57-59。
楊宗翰,〈詩潮待續句〉,《聯合報》副刊(2006.02.04)。
謝三進,〈星杓與大熊——台灣七年級新詩寫手2010年冬季觀星指南〉,《詩評力》4期(2011.2)。
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6),頁82-83。
蘇紹連,〈在論壇發端 自由踏入與踏出的新世代詩人〉,《文訊》296期(2010.6),頁75-79。
——發表於2017台灣文學年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