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016-國學第16講:「兵家」思想2/3:抽象到爆的孫子兵法,該怎麼讀?

  孫子兵法,做為兵學的「總綱」,所闡述的觀念,是極為深奧的。全文,分為十三篇,共計7000餘字,內容雖不多,卻可稱得上是「字字珠璣」,一字一句,都值得深思、反覆推敲。

鳥瞰孫子兵法 

  大體而言,孫子兵法的閱讀難度,可分成3級:   第1級(很抽象的精髓),若要掌握孫子兵法的精髓,便不能對內文做直觀的字面上解讀,尚須進行「抽象化思考」,方能執簡馭繁。   第2級(更抽象的結構),全文共十三篇,各篇之間的結構關係,若不能進行相當程度的「抽象化思考」,難以梳理出脈絡:開篇,始計,為「內圓心」;接續,作戰、謀攻、軍形,共構成為「第二層圓」;剩餘九篇,則共構成為「第三層圓」。全文十三篇,會建構出「由內向外輻射、層層相依、前後呼應」的「同心圓」圖形。   第3級(最抽象的奧義),最核心的奧義,需對其進行極深度的「抽象化思考」,否則難以歸納全文,並提取出要素:孫子兵法,可用「奇、正、虛、實」此四字,予以概括。

抽象化思考:觀念與技巧

  抽象化思考,Level 1:   當我們打開筆盒,筆盒裡,分別有「紅筆」VS「藍筆」,我們知道這兩枝筆(具體,判斷的客體,Object),是不一樣的,我們區分得出來。為什麼我們能夠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我們透過「視覺的感知」(相對具體,但本質抽象)。那我們是使用什麼標準在做區分?我們是應用「顏色」(抽象,判斷的標準,Standard)做區分,分辨出這兩枝筆的差異。
  抽象化思考,Level 2:   當我們看著螢幕,用著Line,和朋友打字聊天。在我們眼前的電腦,分別有「螢幕」VS「鍵盤」,我們知道這兩種物品(具體,判斷的客體,Object),是不一樣的,我們區分得出來。為什麼我們能夠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我們透過「視覺的感知」(相對具體,但本質抽象),以及「觸覺的感知」(相對具體,但本質抽象)。那我們是使用什麼標準在做區分?我們是應用「感知系統」(抽象,視覺&觸覺的「公因數」,判斷的標準,Standard)做區分,分辨出這兩種物品的差異。
  抽象化思考,Level 3:   當我們感受著氣候的變換,分別是「春」VS「夏」VS「秋」VS「冬」,我們知道這四季(抽象,判斷的客體,Object),是不一樣的,我們區分得出來。為什麼我們能夠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我們透過「對於季節的認知」(抽象)。那我們是使用什麼標準在做區分?我們是綜合應用「溫度」與「濕度」(抽象,提取複雜感受的「公因數」,判斷的標準,Standard),分辨出四季的差異。(PS:溫暖的春天,炎熱的夏天,涼爽的秋天,濕冷的冬天。溫度與濕度,是我刪去完整推論過程,直接抽出公因數的結論。)
  抽象化思考,Level 4(孫子兵法,閱讀難度,等級1):   《孫子兵法•九地》: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我們知道孫子所說的「九地」(抽象,判斷的客體,Object),是不一樣的,孫子已經替我們區分得出來。問題是,孫子是使用什麼標準在做區分?   邏輯上,若採取最直觀的理解方式,將「地形」(抽象,判斷的客體,Object)看成是一個「完整的圓」,就當作是一塊生日蛋糕(具體)吧,若要將這塊蛋糕切成9塊(具體),我們可以不考慮美觀、公平…等因素,採取最直觀的方式,拿刀切「8次」(抽象,判斷的標準,Standard),自然,就可以切出9塊蛋糕(具體)。這「8次」的下刀,縱使有長(Standard 1)、有短(Standard 2)、有輕(Standard 3)、有重(Standard 4),但畢竟是對著同一塊蛋糕(Object)下刀,因此,理論上,這「8次」的下刀,應該可以找出「相通的共性」(公因數,最Pure的Standard)才對!否則,這「8次」的下刀,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彼此毫無關係才是。但若真的毫無關係,又說不通!明明已經對著同一塊蛋糕(Object),切出9塊蛋糕,怎麼可能會毫無關係!那麼,應該如何找出「相通的共性」(公因數,最Pure的Standard),讓這件事,變得合理呢?
  找出「相通的共性」(公因數),尋找到合理性,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   若找不出?這「8次」的下刀、這9塊蛋糕,便只是一種「偶然」,當欠缺「公因數」&「合理性」來支撐,背後,就沒有「指引」(合理性)這8次下刀的「原理」(公因數);那麼,除非下次還是相同或近乎相同的蛋糕,否則,便切不出跟這次的9塊蛋糕,相同或近乎相同的結果。我只能「背下這次的切法」,並期待下次會是「相同或近乎相同的蛋糕」。   反之,若找得出?這「8次」的下刀、這9塊蛋糕,將會是一種「必然」當具備「公因數」&「合理性」,背後,就有「指引」(合理性)這8次下刀的「原理」(公因數);那麼,無論面對何種蛋糕,或大或小、或奇形怪狀,我都能切出9塊蛋糕,無論蛋糕會如何地千變萬化,我都能隨心所欲、游刃有餘地面對各類蛋糕。
  同理,重回孫子所說的「九地」內容。讀孫子兵法到底是在讀什麼?讀懂原文,能夠將原文,流暢地翻成白話文,就是讀懂了孫子兵法嗎?還是背下「九地」的內容,並且能夠對著別人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煞有其事,就是讀懂了孫子兵法?或是能從字裡行間,推敲出,孫子是使用什麼標準(公因數,最Pure的Standard)在做區分,才稱得上是真正讀懂了孫子兵法?   重新歸納並簡化問題:孫子,為什麼可以分出「九地」的(Why)?孫子,是如何分出「九地」的(How)?如果讀「九地」這段內容,卻沒法說清楚交代「Why、How、孫子使用的區別標準(公因數,最Pure的Standard)。」那麼,說句不客氣的話,讀再久也沒用,讀了也是白讀。
  PS:孫子兵法,抽象到爆!非常吃「抽象化思考」這門功夫!   PS:「九地」的問題「Why、How、孫子使用的區別標準。」我是不會直接公布答案滴,給你魚吃,你還是不會釣魚,沒有意義!但你可以拿你想出來的答案來找我Check,只是,我還是不會告訴你答案;如果你真跑來問我?我可以提前公布我會給你的說法,只有兩種:「中了!恭喜你出師了!」「不對!再回去接著想,想通了,再來找我。」
  抽象化思考,Level 4(孫子兵法,閱讀難度,等級2):   孫子兵法十三篇,各篇之間的結構,是什麼關係?   沿用上一講(兵家思想1/3)的內容:戰略,是「宏觀的」、是「目的導向的思考邏輯」、是務求「登高望遠」的;戰術,則是「微觀的」、是「手段導向的思考邏輯」、是必須「腳踏實地」的。   開篇,始計,是「戰略核心」;作戰、謀攻、軍形,這三篇,是「戰略思想」,其餘九篇,是「戰術思想」。所以,全文十三篇,會建構出「由內向外輻射、層層相依、前後呼應」的「同心圓」圖形。   至於始計與作戰、謀攻、軍形三篇,都是戰略思想,差在哪?始計,是最抽象的,太過簡要,為了試著說清楚、講明白,作戰、謀攻、軍形三篇,相當於是「Download」始計篇的一部分,再接著「解壓縮」(但依然非常抽象)。   怎麼看出這種「戰略」&「戰術」關係?兵學,最核心觀念,就在講這個,武經七書,每本都在不斷反覆強調這套觀念。   怎麼看到「同心圓」圖形這種結構?不能停在內文裡,須抽離內文、把內文模糊化,讓內文變得有點朦朧,只留下隱隱約約的影子,再將視野拉遠,你就看得到「同心圓」這個圖形了。這只是一種抽象化思考的技巧,我已經非常盡力想要把它(抽象化思考)解釋清楚了。
  PS:孫子兵法,抽象到爆!非常吃「抽象化思考」這門功夫!
  抽象化思考,Level 5(孫子兵法,閱讀難度,等級3):   孫子兵法,核心奧義:「奇、正、虛、實」。這是什麼東西?   戰略(抽象化):意料之外,謂之奇;意料之內,則為正。   戰術(抽象化):罩門弱點,謂之虛;銅牆鐵壁,則為實。   知己(具象化):對手猜不到,奇兵;對手猜得到,正兵。   知彼(具象化):我這是假的,虛招;我這是真的,實招。
  怎麼看到這「奇、正、虛、實」的?用「抽象化思考」的方式,別拘泥於內文的字句,而是「快速瀏覽全文」,多快?快到差不多是在讀「殘影」的速度,讀的是「Fu」,而不是在讀「字」。這樣,多掃幾遍、多想幾回,Maybe就會看得到了。大概吧,I hope so!
  關於兵學的三種境界(以奇、正為X軸;以虛、實為Y軸):   第一境「象限」:能理解這四個不同象限的意義,且能精準區辨、定位。   第二境「光譜」:能將交錯的象限,分別加以細緻化成光譜。   第三境「化境」:奇正交錯,虛實難辨,變化莫測,用兵如神。
  自創的理解,僅供參考。我不確定是對的,但我認為應該會是對的。自認,目前仍停留在第二境,還在琢磨;但我覺得第三境應該是存在的,我希望第三境是存在的。
  PS:孫子兵法,抽象到爆!非常吃「抽象化思考」這門功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