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漫談保守主義:保有過去美好之物──秩序(4)

失序的根本,是內心價值的崩壞,一個信念崩毀的社會,其上的法律都只會是具文。而要維持這種社會的運作,除了提高極大的統治成本,用嚴刑峻罰去逼迫人民遵守外,別無他法。

秩序與意識形態的差異
所以回到最初,作為路徑的指引,秩序具有其價值,但整段下來,讀者有人會疑惑,這秩序聽來不是很像意識形態嗎?
並不是,秩序並非意識形態。我們常以為意識形態是指引方向的思想,跟秩序是一條路徑感覺很像,這也是理解正確。但我們常常誤解,一條指引方向的路徑,通常是「已經存在」的,而意識形態通常只是告訴我們目標跟方向,並沒有具體的道路指引。
簡單說,意識形態沒有生產力,是沒有根的東西,不同意識形態更接近於資源的使用方式不同。相信大政府的意識形態,認為資源交給中央處理比較有效率;覺得小政府才不會干預發展的,則是把資源分發給各個人民,任其自由發揮。
不管哪種意識形態,極少指名生產性的行為,多半是一種概略性怎樣前進,大方向應該在哪裡的思想。例如近代出現的重視環保類的意識形態,可以區分成重視回收跟減少生產等不同思潮,但很少會在其意識形態中,標定某些數值跟指標必須遵守。畢竟一個連含量多少ppm都列作教條的意識形態,絕對沒有時代適應性可言。
這是否代表,保守主義所稱的秩序,會不會也是沒有適應性,畢竟路徑多半是舊有的?
大致上而言不能說錯,但這對保守主義的理解有些錯誤。既有路徑指的都是人類慣常的模式,好比財產繼承從只有兒子,變成女兒也能分,這可以說是改了一條路嗎?這比較像是這條路加裝了路燈、交通號誌。(有幾個人知道,日本德川家現在分家當主有女性?)
因為,財產繼承這個項目,在秩序上的根本,接近於避免爭端。要是繼承機制完全依靠競技場決鬥等方式,等於大大小小家庭,每天都處在爭鬥中,不僅父母死後要鬥,生前就得要鬥。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原本是頗具封建色彩的機制,歐洲多個國家都曾有類似的會議,由國王、貴族、教士、地區代表等協調重大爭議,甚至可能有立法作用。固有機制的失效往往代表失序的開端。
秩序的根本是要維持社會運作,那麼繼承制度的出現,就是根據時代去做調整的項目。只要繼承的需求在,對保守主義者來說,只有這條路的改善與否,沒有更改路徑的差異。能說服保守派進行的改革是改善而非改惡,通常都好溝通。
意識形態接近於,指導既有的秩序使用方向,一條既有的秩序道路,是單行道還是雙向通行,有分時段禁止停車或是全段紅線。意識形態是無法產出,但能指明方向,且前提是整個社會要處在有序狀態

意識形態的生存:利用既有秩序的資源及生產力
一個處在失序狀態,毫無秩序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向指示是沒有參考座標的。這種在失序中,盲目依循特定意識形態卻成功,並不是意識形態的理論優越。這比較像是在荒地中,領導者堅定帶領大家往某個方向走,靠著眾人硬踩出一條道路。而創建新路上的風風雨雨,反過來促成意識形態內的論述完整,從而打造出新的秩序。
我們不能說意識形態具有生產力,道理等同你無法宣稱,派遣一千個人踩出一條路,是標準的工程作法。
而實際上,這類意識形態沒有生存能力,人類社會很少是遺世獨立,尤其是近千年的世界,每個社會周邊都有其他社會。一旦一個地區失序,整個社會處在崩毀狀態,不可能等某個沒有實驗過的意識形態,慢慢摸著石頭過河,更大的可能是,外在既有秩序被複製於這塊失序的土地上。
宅編:如同中國的宣傳畫報都是學蘇聯的(如圖),然後蘇聯又大量參考納粹的作品……
如同這一節所稱的秩序。處在有序狀態下,資源的生產、利用、消耗,遵循著一套秩序前進。如同鐵匠有鐵匠的習慣、商人有商人的規矩,意識形態指引大家走向某個方向,但歷史上沒有「工匠意識形態」存在過,一個要求全社會都遵守工匠生產的原則行事,那農夫跟軍人怎麼辦?
而在失序的年代,提出有效的意識形態,就需要含有新的秩序指引;在有序的年代,一個有用的意識形態,就得要有現今秩序的替代方案。
意識形態不能替代秩序,而是要提出秩序的替代物,一個好的意識形態,其中必定有指引秩序的道路。任何沒有辦法提出,或是只有極為概略性敘述的意識形態,卻宣稱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標準,全部都是騙人的。
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雅克-路易·大衛繪於1805年到1807年之間(圖片說明引述自維基百科)
約翰·特朗布爾1819 年的畫作《獨立宣言》,描繪了向國會提交《獨立宣言》的五人起草委員會(引述自維基百科)
  • 編按:法國直到第三共和(1870-1940)初期都還與君主制糾纏不清,從大革命到這個時期一再的體制重建,可以看到意識形態和秩序的相互關係;和美國對照,則或能當作類似的意識形態在不同環境引導新秩序的案例。

只有少數人在失序、重建中藉此獲得龐大利益
我們可以從基礎往上長,從雜亂中建立有序,在一個紛亂的社會中釐清幾個基礎形式原則,並以這些原則逐漸修訂出一套有效的法律。但反過來就非常困難,我們很難先制定一套完美的法律,再依照法律去讓民眾產生新的習慣。
用很極端的案例來說,就是普世的基本原則中,都有尊敬父母跟懲戒偷盜者的概念,依照這些原則制定的法律,總是比較容易被遵從。反之先制定了一套完美的社會規範,認為偷盜者都是受到他人影響,本身應如赤子般無罪,所以就偷盜者不罰,這套規範要讓一般人遵守,難度如上青天。
更重要的是,違反一些普世遵從的原則,違背人類本能的直覺,就如同打掉信念與習慣的基礎,法律會脫離人情義理,不被多數人尊敬,迅速失去其權威性。
一旦失去權威,很容易走到失序,失序帶來的混亂,將是資源的虛耗,與技術的停滯,最終對人類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一個社會有累積龐大的資源,那麼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會被消耗殆盡。畢竟多數人都還想要維持社會的運作,並不是大家都想掠奪,人是可以用腳投票的,而在沒有更好的環境可選擇下,人類會傾向繼續努力維持社會不崩潰。
毛主席思想表示:
只是,這種走向失序的社會,不會帶來秩序的好處,意即累積。人類的科技是歷年無數智慧的累積,所有今天看到的一切,也都是過去的人們經驗的總承。
不想累積,只想揮霍成果,這不是什麼開拓者,就只是敗家子而已。
以上就是保守主義,對於失序的危機感,以及為何對新的價值,先保持疑慮再說的理由。把這種疑慮當成反對進步的證明,恰好說明台灣有不少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極深,或者可以說,是受到特定想要拆解既有秩序的人影響。
別忘了,失序中總會有人可以從中獲得龐大的利益,就如同太陽爆炸時散發出的能量無比巨大,只要獲取一點就非常多,但這個星系也不能住人了。

「審慎評估」是保守主義的主要態度
所謂保守主義的秩序觀,大體上是如此。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
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為了生計,人還是會想辦法去上班,但無論是繞道而行或是強行突破,整個社會就會消耗資源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如果是有既得利益者,本來就是透過封路、繞遠路來收取過路費,那麼找到更短路徑的修正就不是沒道理。但若根本上就沒有既得利益者,宣稱改變者只是覺得走馬路很煩,堅持要走直線,把擋在他前方的房屋都剷掉,這就不能稱之為合理的修正。
所謂的激烈變革,通常都會要求拆掉房子,但若我們無法確定拆掉的是什麼,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保守主義的建議都會是,先暫緩拆掉,審慎評估再說,或是明明有其他路徑也可以縮段路程,就先改道而行,不要堅持直線拆屋到底的新路。
畢竟,大聲疾呼改革者,有哪一個人不是宣稱擋路的房子,就是既得利益者,是吸取眾人的血液成長的大壞蛋?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就算房子是這樣,難道相關的線路管道,也都是如此?會不會你一拆,就把整座城市的電力系統癱瘓了?
保守主義的秩序觀,非常在意連帶影響的社會資源,用生物的角度來說,就是更在乎生態系統,而非一條單一的食物鏈。

  • 宅編心得:這系列讓我不得不想起《革命將至》這本書,而其中內容正如這篇提到的「只有極為概略性敘述的意識形態」,但卻極端熱情的呼籲所有人一起進入拒絕工作、無政府、反資本主義……的荒野,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加入,在那兒組織公社,就可以建立全新的文明。總之就是讓千千萬萬人去踩出一條路啊,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