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保守主義:保有過去美好之物──秩序(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失序的根本,是內心價值的崩壞,一個信念崩毀的社會,其上的法律都只會是具文。而要維持這種社會的運作,除了提高極大的統治成本,用嚴刑峻罰去逼迫人民遵守外,別無他法。

秩序與意識形態的差異

所以回到最初,作為路徑的指引,秩序具有其價值,但整段下來,讀者有人會疑惑,這秩序聽來不是很像意識形態嗎?
並不是,秩序並非意識形態。我們常以為意識形態是指引方向的思想,跟秩序是一條路徑感覺很像,這也是理解正確。但我們常常誤解,一條指引方向的路徑,通常是「已經存在」的,而意識形態通常只是告訴我們目標跟方向,並沒有具體的道路指引。
簡單說,意識形態沒有生產力,是沒有根的東西,不同意識形態更接近於資源的使用方式不同。相信大政府的意識形態,認為資源交給中央處理比較有效率;覺得小政府才不會干預發展的,則是把資源分發給各個人民,任其自由發揮。
不管哪種意識形態,極少指名生產性的行為,多半是一種概略性怎樣前進,大方向應該在哪裡的思想。例如近代出現的重視環保類的意識形態,可以區分成重視回收跟減少生產等不同思潮,但很少會在其意識形態中,標定某些數值跟指標必須遵守。畢竟一個連含量多少ppm都列作教條的意識形態,絕對沒有時代適應性可言。
這是否代表,保守主義所稱的秩序,會不會也是沒有適應性,畢竟路徑多半是舊有的?
大致上而言不能說錯,但這對保守主義的理解有些錯誤。既有路徑指的都是人類慣常的模式,好比財產繼承從只有兒子,變成女兒也能分,這可以說是改了一條路嗎?這比較像是這條路加裝了路燈、交通號誌。(有幾個人知道,日本德川家現在分家當主有女性?)
因為,財產繼承這個項目,在秩序上的根本,接近於避免爭端。要是繼承機制完全依靠競技場決鬥等方式,等於大大小小家庭,每天都處在爭鬥中,不僅父母死後要鬥,生前就得要鬥。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原本是頗具封建色彩的機制,歐洲多個國家都曾有類似的會議,由國王、貴族、教士、地區代表等協調重大爭議,甚至可能有立法作用。固有機制的失效往往代表失序的開端。
秩序的根本是要維持社會運作,那麼繼承制度的出現,就是根據時代去做調整的項目。只要繼承的需求在,對保守主義者來說,只有這條路的改善與否,沒有更改路徑的差異。能說服保守派進行的改革是改善而非改惡,通常都好溝通。
意識形態接近於,指導既有的秩序使用方向,一條既有的秩序道路,是單行道還是雙向通行,有分時段禁止停車或是全段紅線。意識形態是無法產出,但能指明方向,且前提是整個社會要處在有序狀態

意識形態的生存:利用既有秩序的資源及生產力

一個處在失序狀態,毫無秩序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向指示是沒有參考座標的。這種在失序中,盲目依循特定意識形態卻成功,並不是意識形態的理論優越。這比較像是在荒地中,領導者堅定帶領大家往某個方向走,靠著眾人硬踩出一條道路。而創建新路上的風風雨雨,反過來促成意識形態內的論述完整,從而打造出新的秩序。
我們不能說意識形態具有生產力,道理等同你無法宣稱,派遣一千個人踩出一條路,是標準的工程作法。
而實際上,這類意識形態沒有生存能力,人類社會很少是遺世獨立,尤其是近千年的世界,每個社會周邊都有其他社會。一旦一個地區失序,整個社會處在崩毀狀態,不可能等某個沒有實驗過的意識形態,慢慢摸著石頭過河,更大的可能是,外在既有秩序被複製於這塊失序的土地上。
宅編:如同中國的宣傳畫報都是學蘇聯的(如圖),然後蘇聯又大量參考納粹的作品……
如同這一節所稱的秩序。處在有序狀態下,資源的生產、利用、消耗,遵循著一套秩序前進。如同鐵匠有鐵匠的習慣、商人有商人的規矩,意識形態指引大家走向某個方向,但歷史上沒有「工匠意識形態」存在過,一個要求全社會都遵守工匠生產的原則行事,那農夫跟軍人怎麼辦?
而在失序的年代,提出有效的意識形態,就需要含有新的秩序指引;在有序的年代,一個有用的意識形態,就得要有現今秩序的替代方案。
意識形態不能替代秩序,而是要提出秩序的替代物,一個好的意識形態,其中必定有指引秩序的道路。任何沒有辦法提出,或是只有極為概略性敘述的意識形態,卻宣稱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標準,全部都是騙人的。
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雅克-路易·大衛繪於1805年到1807年之間(圖片說明引述自維基百科)
約翰·特朗布爾1819 年的畫作《獨立宣言》,描繪了向國會提交《獨立宣言》的五人起草委員會(引述自維基百科)
  • 編按:法國直到第三共和(1870-1940)初期都還與君主制糾纏不清,從大革命到這個時期一再的體制重建,可以看到意識形態和秩序的相互關係;和美國對照,則或能當作類似的意識形態在不同環境引導新秩序的案例。

只有少數人在失序、重建中藉此獲得龐大利益

我們可以從基礎往上長,從雜亂中建立有序,在一個紛亂的社會中釐清幾個基礎形式原則,並以這些原則逐漸修訂出一套有效的法律。但反過來就非常困難,我們很難先制定一套完美的法律,再依照法律去讓民眾產生新的習慣。
用很極端的案例來說,就是普世的基本原則中,都有尊敬父母跟懲戒偷盜者的概念,依照這些原則制定的法律,總是比較容易被遵從。反之先制定了一套完美的社會規範,認為偷盜者都是受到他人影響,本身應如赤子般無罪,所以就偷盜者不罰,這套規範要讓一般人遵守,難度如上青天。
更重要的是,違反一些普世遵從的原則,違背人類本能的直覺,就如同打掉信念與習慣的基礎,法律會脫離人情義理,不被多數人尊敬,迅速失去其權威性。
一旦失去權威,很容易走到失序,失序帶來的混亂,將是資源的虛耗,與技術的停滯,最終對人類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一個社會有累積龐大的資源,那麼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會被消耗殆盡。畢竟多數人都還想要維持社會的運作,並不是大家都想掠奪,人是可以用腳投票的,而在沒有更好的環境可選擇下,人類會傾向繼續努力維持社會不崩潰。
毛主席思想表示:
只是,這種走向失序的社會,不會帶來秩序的好處,意即累積。人類的科技是歷年無數智慧的累積,所有今天看到的一切,也都是過去的人們經驗的總承。
不想累積,只想揮霍成果,這不是什麼開拓者,就只是敗家子而已。
以上就是保守主義,對於失序的危機感,以及為何對新的價值,先保持疑慮再說的理由。把這種疑慮當成反對進步的證明,恰好說明台灣有不少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極深,或者可以說,是受到特定想要拆解既有秩序的人影響。
別忘了,失序中總會有人可以從中獲得龐大的利益,就如同太陽爆炸時散發出的能量無比巨大,只要獲取一點就非常多,但這個星系也不能住人了。

「審慎評估」是保守主義的主要態度

所謂保守主義的秩序觀,大體上是如此。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
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為了生計,人還是會想辦法去上班,但無論是繞道而行或是強行突破,整個社會就會消耗資源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如果是有既得利益者,本來就是透過封路、繞遠路來收取過路費,那麼找到更短路徑的修正就不是沒道理。但若根本上就沒有既得利益者,宣稱改變者只是覺得走馬路很煩,堅持要走直線,把擋在他前方的房屋都剷掉,這就不能稱之為合理的修正。
所謂的激烈變革,通常都會要求拆掉房子,但若我們無法確定拆掉的是什麼,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保守主義的建議都會是,先暫緩拆掉,審慎評估再說,或是明明有其他路徑也可以縮段路程,就先改道而行,不要堅持直線拆屋到底的新路。
畢竟,大聲疾呼改革者,有哪一個人不是宣稱擋路的房子,就是既得利益者,是吸取眾人的血液成長的大壞蛋?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就算房子是這樣,難道相關的線路管道,也都是如此?會不會你一拆,就把整座城市的電力系統癱瘓了?
保守主義的秩序觀,非常在意連帶影響的社會資源,用生物的角度來說,就是更在乎生態系統,而非一條單一的食物鏈。

  • 宅編心得:這系列讓我不得不想起《革命將至》這本書,而其中內容正如這篇提到的「只有極為概略性敘述的意識形態」,但卻極端熱情的呼籲所有人一起進入拒絕工作、無政府、反資本主義……的荒野,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加入,在那兒組織公社,就可以建立全新的文明。總之就是讓千千萬萬人去踩出一條路啊,怕。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筆者於去年就有一些想法,想要把保守主義整理出適合一般人看的解釋。筆者將在這整個系列中,儘量將保守主義的內涵,做出比較具有「通俗性」、「易讀性」的解釋,並儘量基於科普的原則,多用譬喻,不使用專業術語,更不發明新名詞套用,全數使用口語化說明。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筆者於去年就有一些想法,想要把保守主義整理出適合一般人看的解釋。筆者將在這整個系列中,儘量將保守主義的內涵,做出比較具有「通俗性」、「易讀性」的解釋,並儘量基於科普的原則,多用譬喻,不使用專業術語,更不發明新名詞套用,全數使用口語化說明。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Thumbnail
在每一個人的進化旅程中將會到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必須縱身一躍,也就是說,信任他們的直覺,繼續前進,無論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會怎麼想。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一個需要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刻。我們需要信任自己的直覺,即使這個決定可能會讓我們與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格格不入。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Thumbnail
在每一個人的進化旅程中將會到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必須縱身一躍,也就是說,信任他們的直覺,繼續前進,無論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會怎麼想。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一個需要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刻。我們需要信任自己的直覺,即使這個決定可能會讓我們與這個未覺醒的世界格格不入。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