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漫談保守主義:完美即為不完美──除了神以外,別無永恆(1)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接著,我們要來談一談,一般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究竟出自何處,到底誰在散播?扣除近20年來的惡意,與各種長年的偏見,在台灣恐怕還要加上對「保守」兩字文義的濫用。
從前幾大章節,我們大致上可以理解,保守主義的幾個重要核心觀點(秩序:保有過去美好之物、共同體:自律而後自由,以及以個人感官為基礎的理性觀)。最後將會圍繞在這幾個部分,擴張解釋與藉由案例解說。
完美即為不完美──除了神以外,別無永恆
這不是宗教警語,只是保守主義的基本精神,讓我們敬畏這個宇宙,承認人類的不完美,將標尺放在無法企及之處,作為信仰的指標。
若像筆者有接觸過較正規的信仰道理課程,從小開始接觸聖經者,比較有機會碰觸到信仰核心,這個核心並非教條,而是敬畏。出自內心的敬畏才有價值,而信仰本質是一種永遠的追尋,正因為人類是不完美的,才有努力完善的空間,就因為目標如此遙遠,我們才有持之以恆的理由。

人類歷史是一個光譜式的變化

不明所以者,會認為這種說法,似乎在否定人類的努力,將一切交付超自然力量,更有甚者會斷定,保守主義的信仰核心是矛盾的,因其目標遙遠到做不到,所以根本就背離保守所謂的穩定。
嗯,當然不對,完全不正確。
保守主義是一個很大的體系,並非來自於一種僵化的教條,或是宗教的誓約。會很龐大難解,恰好說明保守主義並非條文,而是態度、精神、行為。
讓我們回到300年前,工業革命後造成的巨變開始,首先第一個要認知到的是,工業革命是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瞬間席捲世界的變化?
  • 編:《蒸汽男孩》這種東西是漫畫家/動畫家的想像……
並不是,工業革命的定義非常多,從蒸汽機的出現,到啟蒙時代的開始,或以牛頓、萊布尼茲的數學奠基,這正好說明工業革命是一個光譜式的變化,先從科學技術類的開展,推動了工業化,工業化促成了各種社會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加速了法律的改變,一點一滴的在百年內,慢慢推展到世界。
我們在台灣談論改革、進步,批評守舊思想時,最後的嘆息常常是這種:「只有表面改變,內心不改變,是不會有進步的」。
這也是現在保守主義者看待台灣時感到很有趣的一點,推動進步改革者也知道,內在心靈沒有變化,光表面改革也是無用。但這些說法不也說明,歷史上最大的變革,是工業革命改變世界,可是從開始到浸透社會角落,讓人真正的進入工業生活,又是花了多久歲月?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以前的保守主義者怎樣看待變化。

保守主義不反對工業化生產,只對秩序改變態度保留

在工業革命之初,對於紡織機等提高生產力的工具,看法其實有很多種。保守主義者的觀點,增加生產力來讓多數人獲得更便宜的生活用品,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否會改變整個農村樣貌,衝擊農民生活,則持保留的態度。
換句話說,我們印象中的盧德份子,主張摧毀這些機具,以恢復簡樸傳統的生活,絕對不是保守主義的主張。在台灣,有人把類似盧德主義的行為,刻意跟守舊派掛勾,試圖製造守舊派的激進與不知改變。但也同樣很有趣的是,被認為是保守派的主要支持者,擁有資本的上層階級,卻又被當成支持工業化與奴役農村的象徵。保守守舊可以一方面支持工業去奴役農民,又可以同時認同要拆毀機器反工業?
這種扣帽子的說法,其實就跟台灣現在,左翼人士對於右翼的攻擊非常氣憤的原因一模一樣,左翼支持者總以為,為何一切的壞事都要怪左派?嗯,若從右翼的看法,是左翼把一切的惡都怪到右派去喔。更正確的說法是,「當代」的不同意識形態者,相互攻訐、把失敗怪罪來怪罪去,非常合理也正常。
保守主義對於工業化的觀點,從來就不持否定態度,因為生產力提升促成的進步,讓更多人享受到過去沒有的物質生活,這怎麼會是壞事?但工業摧毀農村是事實,大量失業人口湧入都市,成為工廠勞工也是真的。
保守主義擔憂的是,原本的農村價值觀,就在這些衝擊下被摧毀了,進入都市後的農民,與土地間的紐帶被斷掉,失去了與土地高度相關的基督教信仰習慣,變成一顆顆原子。換句話說,用21世紀現在觀點,這些工業革命時的保守主義者,一大半以上都可以歸類到左派去。
實際情況是,左右派都是當代現象,根據關注的事情有所調整,而且左右派思想到政策並不是連貫的,皆經歷過相當程度的調整,才能讓可用性變高。

歐洲藉海外生產力和漫長時間,才走完工業化過渡期

工業革命早期的保守主義者,非常關注被摧毀的農村,其農民失去了信仰紐帶,將會連帶破壞秩序的根基,也就是基於農業、土地,與其上發展出的宗教信仰,結合成的「舊秩序」。尤其是失業的農民,在都市中絕望掙扎,成為工廠機器的一部分是何其痛苦。
保守主義更關注的是,沒有農民耕種的土地,農業生產低落,怎麼支撐起龐大的國家?彼時世界還在農業時代,農村作息跟信仰是高度相關,教區民眾變少,如何累積信仰的基礎?
梵谷《吃馬鈴薯的人》。編:馬鈴薯曾被稱作「惡魔的果實」,但這些新大陸作物最終成為穩定歐洲農村秩序的一環。
物質性的問題好解決,在工業革命的年代,還沒有基因科技、綠色革命,連機械化農耕機都沒有,唯一提高土地生產力的方法,還是加大土地生產面積,推展輪作制度。所以向海外發展殖民地,從海外輸送穀物回歐洲,就變成不得不為的作法。當然,新大陸的發現出現新作物,許多交流提高了生產力,這些都是附加方法。
但精神性的問題就有點困難,鄉村都有自己教區教堂,不管哪種教派都是村莊中心,地方自治很大一部分是圍繞教會開展。離開教區的農民,在都市中即便參加教會活動,也很難持續性維持信仰生活。不過這種憂慮還好,都市的教堂數量與人口還是成比例關係,只要勞工作息可以與工廠工時保持平衡,就不至於讓信仰基礎崩塌。
數十年過去,工業化進入到穩定階段,保守主義者的關心議題就開始轉變了。在歐洲,由於海外穀物進口填補了國內生產不足,農村從初期的衝擊慢慢穩定,工廠透過多年法律調整,逐漸建立一些基本的勞工法案,人心從焦躁變得平穩,社會進入恆常狀態。人們也都能接受現在的社會樣貌,不再一味的敵視都市,信仰還是可以在都市扎根,保守主義擔憂的社會革命並未出現,生產力又得到提升,自然不再反對。
當然,這裡的改變橫跨數十年,各國都不同,我們不能忘記。

現代全球化基礎:新世界農業輸出,民主聯盟共享價值

但是呢,有一個差異開始出現,直到今天都還沒彌補完,那就是西歐首先擺脫了工業化的副作用,是以向外拓展殖民地為基礎。美國獨立建國後,還沒有脫離農業國家,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工業化。這意思是,歐洲比美國早一步開始適應了工業社會,所以開始更前一步,發展立基於都市化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嶄新思想。
工業化跟大港都,讓臨海都市吸納大量人口,海外源源不絕的穀物,提供大都市所需。大都市周邊的工業衛星城鎮也興起,將穀物輸送到全國的公路、鐵路網建立,形成現代我們熟悉的樣貌。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變化在於,傳統上基於在地利益的思維開始變弱,都市可以依靠遠方的海外物資,不需要鄰近的農村提供,那麼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國內土地。整個思想體系,遂讓國家整體都有都市化思考的傾向,漸漸脫離農業型態的思維。
而美國此時正在往太平洋邁進,廣大的土地等著開發,直到現代都還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同樣的地方還有南美洲、後來的澳洲,更可以說現代全球化的雛型就是建立在當時。畢竟,以歐洲的核心德國、法國為例,數千萬的人口是要怎樣依靠本國土地養活?再一次強調,那個時代還沒有機械化大規模生產技術,更沒有化學施肥的技術。
這種景象是農業機械化後才有的成果。
美國可以說,保留了農業生活型態的精神,一直持續到20世紀後半,直到21世紀後全球化才開始加速,這還是輸入歐陸思想,讓掏空國內小農、小製造業的速度變快。這種小農小製造業的型態被破壞,進一步造成對秩序崩毀的恐懼,就是美國所謂的紅脖子崛起,以及都市文青大力批判的反智現象。
哪一種是對的,哪一種是錯的?都市化難道不對,全球化有錯嗎?就經濟學來說,開放市場產生各國優勢產業,不是對大家更有利嗎?
這些都並沒有錯,但前提是在國際間有共通秩序。我們往後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可得知,被切斷海外糧食輸送的國家,人民何其悲慘。全球化條件齊備,是在二戰後由美國為主建立的民主國家聯盟,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不會擔心彼此扯後腿、背叛等等下才穩定建立。
沒有共同價值的全球化,只是單純的利益交換,非常的不牢靠。

編按:人類很早就會使用糞肥、堆肥,但最多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沒有科學化知識輔助的年代,技術上相對缺乏累積,使用上也沒有效率。
直到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現氮元素(N)對植物生長的效果,使南美洲等地的海鳥糞和硝酸鹽礦成為19世紀各國競購乃至爭奪的戰略物資(硝石戰爭),但此時人工合成氮仍沒有商業化可行的方法。
又一直到20世紀初化學武器之父哈伯在德國化學公司BASF支持下研究大量合成氨(NH3)的技術基礎,和BASF工程師博施開發出化學高壓法,1930年代後化學肥料才開始普及。
至於農業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現代拖拉機的發明更與化石燃料、內燃機的使用密不可分,可以說完全是20世紀的事。
前述兩者再加上化學殺蟲劑、遺傳學進步開啟農作物新品種(高產穀物等)的培育,以及灌溉供水的現代化技術,才造就1950、60年代的綠色革命。這也讓美國在20世紀中葉的農業生產極大幅提昇,二戰後的美國得以提供大量廉價農產品,進行糧食援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以前年輕時,拿到問題就想要分析,找出解決之道,也曾與人激辯,認為針對問題本身討論,不要涉及太多意識形態,畢竟我們會遇到的多數只是技術問題,實在不需要牽拖太多。 隨著年紀越愈增長,愈發覺得這種思維不對,倒不是傾向意識形態先行,而是經歷太多解決問題的案例後,逐漸發現解決問題只是很後面的層次。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以前年輕時,拿到問題就想要分析,找出解決之道,也曾與人激辯,認為針對問題本身討論,不要涉及太多意識形態,畢竟我們會遇到的多數只是技術問題,實在不需要牽拖太多。 隨著年紀越愈增長,愈發覺得這種思維不對,倒不是傾向意識形態先行,而是經歷太多解決問題的案例後,逐漸發現解決問題只是很後面的層次。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中文裏,描述初始有兩句話可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兩句話和我要說的ERP沒有關聯,只是想這麼起個頭而己。:-)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以農業為中心的時代,#農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地主持有多少土地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擁有多少財富 資訊革命後興起的是#知識主義,即能夠擁有與處理多少資訊 接著來臨的將是#感性主義,價值判斷標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知識,而是擁有什麼樣的意志,想做什麼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中文裏,描述初始有兩句話可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兩句話和我要說的ERP沒有關聯,只是想這麼起個頭而己。:-)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以農業為中心的時代,#農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地主持有多少土地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擁有多少財富 資訊革命後興起的是#知識主義,即能夠擁有與處理多少資訊 接著來臨的將是#感性主義,價值判斷標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知識,而是擁有什麼樣的意志,想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