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催眠的部分歷史後,我們也要注意,接受他人暗示,這件事的存在。上集也講過,潛意識不會反駁、爭辯,它直接執行我們相信的,即便與事實相差甚遠,潛意識也會視為真實。
而像是親人朋友或愛人,這些與我們十分親近,心理上,自然會對他們的訊息相當敞開,他們給予我們的暗示,也有更高的機率,變成我們的信念。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小時候,教養自己的人有誰,我們身上是否帶有教養者,對世界和做人處事的價值觀呢?
辨識信念源頭
我想就「自我療癒」這部分說說個人看法。
不知大家在聽我前面說,疾病的成因時,腦中會不會浮現先天疾病患者的案例,覺得要說他們是因為心智的選擇造成的,好像很牽強。雖然作者確實有提到先天障礙者,靠信念治癒的成功案例,但並沒有說到,出生即帶有病症的人,是否也是信念造成的。而我也只能想到「靈魂出生前計畫」的概念,來試圖把作者的說法拼的更完整。
另外,在療癒的過程,作者很強調健康信念與寬恕的重要,相關的自我暗示技巧,也是直接朝正向心念輸入為主。我個人感覺在轉化信念前,還有個重要步驟被遺漏掉,那就是理解原因跟意義。
我指的原因,不是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只是察覺到破壞性的意念跟情緒,而是更深入一點,理解自己為何抱持這種意念跟情緒。我想用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艾尼塔,她在「死過一次才學會愛」這本書裡寫到的個人瀕死經驗做案例,也推薦大家閱讀她的書。
艾尼塔曾罹患淋巴癌,她在陷入昏迷瀕死時,體驗到無條件的愛,並頓悟自己罹癌的原因是因為太多的恐懼。她在生命的交界處選擇回到人間,奇蹟般的,快速自體療癒,復原到沒有癌症的狀態。
她在書中有說到,她理解了過往的自己,一直活在他人的眼光跟期待裡,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不停想討好他人,覺得不被喜歡都是自己的問題,這讓她活的很不愛自己,也充滿恐懼。直到瀕死經驗才讓她真正產生信念轉化,並得以重生。
假使艾尼塔在瀕死前聽過潛意識的力量作者的說法,想用心智法則,來療癒自己,會發生什麼事呢?
以她的性格,當她發現自己病情沒有好轉還持續惡化時,她會更加自責,覺得自己沒做好,沒法完成別人的教導,她內在原本就有的恐懼與矮化自己的信念也會更加強化。
現實中,艾尼塔的確經歷過同樣的事,她曾到印度接受過另類療法,而且獲得不錯的成效,但她回到原本居住的香港時,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暗示影響,病情開始惡化,然病情惡化又讓她自我責備,因為就她已有的各種疾病和療癒的認知,她認為這都是自己的負面信念造成的,接著就是一場信念與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
但如果艾尼塔或任何遇到需要療癒狀態的人,能靜下來,看見自己負面經驗深處的根是如何形成,聽聽內心為何有怨恨、罪惡、傷痛的感受,理解這一路來的痛苦是為了轉變自己什麼?我想,會比起直接強行灌輸,健康的暗示給自己更好。
因為直接轉化信念就算有效,也是一種暫時壓制的短期特效藥,若沒有正視並理解自己原先的破壞模式,藏在深處的根依舊會繼續發芽,再次復發。
藉著辨識自我的思考慣性和內在信念,承認並抒發開內在情緒,寬恕、釋放自己不再想要的部分。有意識的說再見,也有意識的跟新的世界說嗨~自然真誠的擁抱這個過程,不用硬是要求自己立刻導入正向信念。
讓我們受過的傷,都能有足夠的時間,被我們理解它存在過的意義。
金錢財富
你對金錢的觀點影響了它的流動
講到「錢」,大家第一直覺會聯想到什麼詞語跟感覺呢?很棒?很髒?很難賺,很容易得到?
你對金錢還有獲取金錢的觀點,會影響它能否順暢流動來你身邊。
金錢是中性的,是人類創造來交換價值的符號跟工具,作為支持生命發展的元素之一。就跟健康是我們的預設模式一樣,金錢在我們的信念處於和諧狀態時,會自動來支援我們的生命所需,所以富足是我們處於健康信念的自然狀態;經濟匱乏,反而是不健康的生命狀態。
有哪些導致了不健康的金錢信念呢?仇富、嫉妒或道德譴責擁有財富的人,這會使人站在金錢的對立面。而當我們仇視某個東西時,自然會與之遠離,這麼做,不僅不會吸引到金錢,還會讓人失去他們所譴責批評的金錢。
這時就不得不提醒,我們日常中,不自覺的自我暗示,譬如看到新聞寫某個有錢人的負面新聞時,你會不會把富有跟負面事件掛鉤在一起,並認為錢使人墮落呢?或認為錢是萬惡之首,搞得人們很邪惡。其實這些都是將「金錢」貼上了負面的標籤,一樣會使自己的潛意識去實現,與金錢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的信念,因為你擔心富裕會使你墮落,變得邪惡,或覺得追求金錢本身就很勢利、邪惡,自然也就不會吸引富有。
但就如作者所說的,金錢是中性的,是用來支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跟創造。將金錢運用在什麼樣的創造上,其實是我們的選擇,我們要為自己的創造負責,而非讓金錢去承擔一切的罪疚。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臨終前,後悔自己沒有賺到夠多的錢。其實,追逐擁有財富,並不是人們內心獲得滿足的終極目標,富裕背後帶有的正面象徵,像是安全感、滿足、永不匱乏、自信、可以盡情做自己快樂、充實的事,這些才是人們真正的生活目標。
作者認為,我們只要專心在自己的這些終極目標上,去做讓生命充實、快樂的事,實現自我內在的富足與平衡,金錢就自動會來支持我們的開創。我們也要放開,限制跟恐懼,讓金錢健康的在生命裡流動,而不是死守著金錢,擔心它有天會短缺,會讓自己陷入生存困頓。
就跟身體天生是健康的,以生命為優先的一樣,我們的潛意識也能透過各種形式,為我們創造,支持生命源源不絕發展的金錢跟財富。
作者強調,追求金錢本身不是生命的目的,因為金錢只是支援創造的工具,聚焦追求真正富足的人生,金錢自然也能流入。所以祝福自己實現自我,並感謝金錢的到來,你將能從賺錢只是為了謀生的信念跟現實裡解脫。
祈禱的方法
作者建議我們將「祈禱」作為日常習慣,他所說的祈禱不是那種帶有很強宗教,或儀式色彩的祈禱,而是一種心靈生活的務實技巧,就作者的觀點,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祈禱的技術,來統合調控心智。
書中所寫的祈禱,我個人感覺就是「自我暗示」的另一說法,當中真的沒有太多的宗教意涵,就跟我前面講過的,即便作者是美國的神職人員,書裡也有引用聖經的話,但他還是以「人」的信念法則,創造一切個人實相為核心,來闡釋所有內容。
因此,之前我們聊過的自我暗示技巧,跟這裡要補充的祈禱技巧都可以交互使用。
說到祈禱,可能不少人以為要說一長篇的話,但一開始想要嘗試祈禱的人,可以先準備簡短句就好,作者甚至舉例,可以直接用一兩個詞語,如成功、富足,在睡前反覆祈禱,像催眠曲一樣讓潛意識在半夢半醒間接受,烙印腦海。
另外,作者有提到用視覺化技巧,去播放出你希望發生的事情,如你想銷售一間房子,可以想像你跟買房的人簽約,確認收取訂金,接著開心的把銷售廣告拿下的過程畫面,有如播放一部電影,整個人沈浸在意象裡。
個人經驗
我個人,因為不是這麼視覺型的人,比較偏向感知、直覺型,常常看到吸引力法則相關的資訊都會講到視覺化技巧,像夢想版的製作,也是剪貼很多自己渴望的圖像,用視覺來接受意象。而視覺創造,我覺得沒那麼貼近自己的特質,也會在嘗試的過程裡覺得有點費力。
不過潛意識,其實是與我們的情緒感受高度連結,我個人做清醒夢的經驗裡,也是習慣先用模擬感受的方式,去創造夢裡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用視覺想像的創造,雖然說最終在夢裡還是會有視覺的顯化。
同樣地,現實中,我祈禱時,也比較是,直接把自己帶入某種感覺當中。
這麼說很抽象,大家可以回想,有沒有那種經驗,泡澡泡了很久出來,或是剛游泳完,靜靜的閉上眼睛,只是坐著或躺著休息,但身體依然可以感受到剛才水裡的浮力,你有一種還在水裡漂浮的錯覺,因此很放鬆。這就是我指的感受導引,我不一定能在腦海創造出泳池或水的畫面,但我會引發自己對水的感覺。
我想每個人跟潛意識溝通的方法可能不盡相同,書裡或其他人提供的方法,也許不一定適合我們,也沒關係,多多觀察嘗試、調整,我想就會越來越好。
最後一個作者講到的方法,是必須抱有願望必能達成的十足信心,並感謝將實現的內容。作者認為感恩的祈禱具有強大威力,基本上感恩就像是預見願望已達成,能將二元心智的方向,調整到一致。
祈禱失敗的主因
祈禱失敗的原因,作者提到過度努力、缺乏信心和心理壓迫這三種情況。
有時候人們太執著於祈禱的方法或內容的細節,反而造成自我焦慮,又或者把祈禱當成一種功課、紀律,不自覺地形成內在壓力。艾尼塔當初就類似這樣,她努力維持正向心念,正因為太努力,想用意志力克服恐懼跟失敗,反而更加強化恐懼跟失敗的信念。
作者說潛意識只回應信念接受的,並不會回應心理壓迫的東西,跟潛意識溝通,我們要使用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意志力。借用想像力去感受結果實現的狀態,所以根本不需要牽掛過多的細節,只要知道結果就行了。
此外,如果一個人常反覆覺得祈禱無效、或覺得未能得到滿足。這類質疑、挫折感都會阻擋潛意識實現願望,這就好像你搭了一台計程車,一下說要去A這個目的地,突然又反悔不去,潛意識根本搞不清楚你到底要往哪去。
因此,作者建議,如果無法有十足的信心,就先祈禱「相信」這件事就好,即相信「信念法則」的運作。其實我覺得,作者說的過度努力跟壓迫感,也跟信心有關,總結作者的提點,可以縮減成一句話:輕鬆堅定的相信,信心十足的感受,如同當下已實現心願。
當信念法則成為教條
這集差不多到尾聲了,我個人還想說一點想法,關於這本書一開頭就強調的相信「信念法則」這件事。
我當初讀到作者說到祈禱失敗的某些案例,是因為缺乏信心導致時,有種怪怪的感覺,到了作者說要相信「相信」本身時,我就覺得這整個很像倒果為因的論證,不管祈禱成功或失敗,都能夠說是人的問題,而不是理論的問題。這也難怪一旦相信信念法則,好像也就背負了某種,「我」就是創造所有問題的那個壓力來源,我要碼就不相信這個理論,但如果接受了,我就沒有質疑這個理論有問題的空間在。
某程度,作者要求的就是這種百分之百的堅信,這一點我個人是不敢完全擁抱的。我認為在自己經歷到足夠的體悟前,就直接認定並堅信任何一種原則,對個人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我猜想,某些將「正面思考」視為教條的人,就是過於要求自己在意志上要非常確信,有時還會對真實現況的負面狀態加以否定,形成逃避。極端的例子,是完全否認信念以外的實踐。我身邊的親友也有認識過堅持不接受西醫治療的人,他們堅信「信念療法」就能療癒自己,卻不停忽視病情惡化的現實。
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某個村莊,突然下起了豪雨,村里有位非常虔誠的神父,他在教堂外,眼看洪水已經淹到腰間,寸步難行,於是便祈禱神來拯救他。
不久,一名鄰居搭著漂浮的木板經過,吆喝神父上到木板來,神父說:「你先去救別人吧,神會來救我的。」 接著,當洪水淹到神父的胸口時,一名員警搭著橡皮艇來到神父旁,想把神父從水中拉起,神父拒絕了,他說:「你去救別人吧,神會來救我的。」
當洪水快要淹過他的口鼻,一台直升機緩緩飛來,飛行員丟下繩梯,要神父趕緊逃生。神父意志堅定地想:不!神一定會來救我的!
最後他淹死在洪水裡,當他上了天堂見到神之後,生氣的問:「神啊,我終生信奉並貢獻自己於祢,為何你沒顯靈,來救我呢?」
神說:「有啊,我三次派人去救你,但你都不願意。」
故事裡的神,宛如本書裡,擁有無窮智慧的潛意識,它能運用無限多的方式來顯化,有時不一定是我們想像中的那一個方式。當我們祈禱事物實現時,同時也在行動上付出實踐,並對宇宙默默給予支持抱有信心在,也許是更平衡的選項。
而在健康議題上,醫學技術這種治療方式,自然也不會是信念療法的敵人。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本書後半部的章節,還有人際關係、婚姻跟創造力等其他零碎的主題,會再用一集跟大家聊完。
本集提到的內容:
📘《潛意識的力量》
作者:約瑟夫.墨菲 Joseph Murphy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
作者:Anita Moorjani
作者:Robert Schwartz
博客來連結:https://reurl.cc/leWX0E
謝謝閱讀&B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