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基督教世界近代為何領先世界(三)

    上次講到基督教的創立以及如何在當時羅馬帝國境內流傳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而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而東羅馬則繼續存活至15世紀,這段期間被史學家稱為中世紀,本篇文就來討論中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的情況。

    中世紀

    中世紀(英語:Middle Ages,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始於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的滅亡,終於東羅馬帝國(公元1453年)的滅亡,最終融入文藝復興運動和探索時代(大航海時代)中。中世紀歷史自身被分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減少、城市衰落、外敵入侵、大眾遷移的進程,自古代晚期就開始了,並在中世紀前期得以繼續。日耳曼的蠻族們入侵,並在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各個民族的國家。在7世紀,曾是東羅馬帝國領地的北非和中東被伊斯蘭化的阿拉伯帝國所占領。儘管此時在社會與政治結構上有著顯著的變化,但中世紀與古代時期的分別尚未完全形成。廣闊的拜占庭帝國此時依然存活,並且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1070年,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義大利被重新發現,並且後來在西方廣受讚譽。西方的諸多王國還依然保留著羅馬時代的習俗。同時,人們廣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歐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控制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然而到了8世紀末9世紀初,在內憂和外患(維京人、馬扎爾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壓力下,卡洛林帝國還是崩潰了。
    到了中世紀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後,由農業科技的改進帶來的繁榮貿易,以及中世紀溫暖時期到來所造成的增產,使得當時的歐洲人口大量增長。由農民向貴族支付地租和承擔勞役的生產組織——莊園,成了中世紀中期主要的社會組織結構。1095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旨在從穆斯林手中奪取中東的控制權。國王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領袖,這一方面減少了無序帶來的犯罪和暴力行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離建造一個統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來越遠。經院哲學此時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馬斯·阿奎納的神學理論、喬托·迪·邦多納的繪畫、但丁和傑弗里·喬叟的詩歌、馬可波羅的遊記和哥德式教堂都是這一時期各自領域的傑出作品。
    後期的中世紀飽受饑荒、瘟疫和戰爭的威脅,因此此時歐洲的人口開始減少。在1347年和1350年間爆發的黑死病奪取了三分之一歐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爭論和對立也對應著國家間的衝突以及農民的反抗。這一時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使得歐洲的社會轉型,也預示著歐洲近代史的開端。

    中世紀前期
    西歐的政治構造因羅馬帝國的解體而改變。雖然人口的流動經常被描述為「侵略」,但這種流動不僅是軍事擴張,也是整個民族向帝國的遷移。西羅馬帝國的精英拒絕支持軍隊或者繳稅來允許軍隊鎮壓移民,這使得此種流動得到發展。五世紀的皇帝經常被一定程度上或全無帝國背景的軍事強人控制,例如斯提里科(死於408年)、埃提烏斯(死於454年)、阿斯帕爾(死於471年)、李希梅爾(死於472年)、和貢多巴德(死於516年)。當西羅馬帝國的世系斷絕時,擁有同樣背景的諸王國將之取代。國王與羅馬精英的聯姻變得普遍,而這導致羅馬文化,包括比羅馬元老院更常見的給予男性部落自由民更多政治話語權的議會,與入侵部落的習俗結合。 羅馬人遺留的人工製品與入侵者的人工製品變得相似,部落的物品同樣模仿羅馬形制。 新近建立的王國大部分學術和書寫文化都承襲羅馬的知識傳統。 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新政權的稅收收益在逐漸流失。許多新政權不再用稅收維持軍隊,而是用土地或租金代替。這意味著收取大量稅收的需求減少了,而稅收系統也因之腐朽。 王國內外的戰爭是常態。奴隸制因供應不足而衰退,社會變得鄉村化。
    在5到8世紀間,新近的居民及個人填補了羅馬中央集權政府的政治空白。在5世紀晚期,領導的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定居,他建立了義大利人與的合作,並至少持續到他統治的最後一年。匈人在436年摧毀了勃艮第人的王國,但勃艮第人在約440年建立了新王國。5世紀晚期至6世紀初期,勃艮第王國在今日內瓦和里昂之間建立政權。在北方高盧,法蘭克人和布立吞人建立了較小的政權。法蘭克王國集中在高盧東北部,它的第一位國王是希爾德里克一世。
    在希爾德里克之子克洛維(墨洛溫王朝建立者)治下,法蘭克王國擴張並改造為基督教國家。與不列顛尼亞當地居民—今大不列顛—有關的布立吞人,在今天的布列塔尼定居。 伊比里亞的西哥特人建立了其它的君主國,蘇維匯人在伊比利亞的西北部,汪達爾人則在非洲北部。在6世紀,倫巴第人在北義大利定居,將東哥特王國替代為一個定期選舉國王統治的數個公國。在6世紀晚期,這種制度被永久君主製取代。
    儘管有些地區湧入的人口大於其他地區,但入侵給歐洲帶來了新的民族。以高盧為例,入侵者在東北的定居要廣於西南。斯拉夫人定居在歐洲中部和東部及巴爾幹半島。人群的定居伴隨著語言的變化。西羅馬帝國的拉丁語被建立在拉丁語基礎上但又不同於拉丁語的羅曼語族諸語系代替。從拉丁語到羅曼語族諸語言的改變歷時數個世紀。希臘語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語言,但是斯拉夫人的遷徙將斯拉夫語引入東羅馬帝國。
    在歐洲西部,一些羅馬上層家族開始更頻繁地參與宗教事務,而其他家族在這個過程中消亡。價值觀從屬於拉丁古典學,教育幾近消失,而當讀寫能力變得重要時,它更多的是一種實用技能,而不是精英地位的象徵。在4世紀,哲羅姆(死於420年)夢見上帝指責他在西塞羅著作上花的時間多於在《聖經》上花的時間。在6世紀,都爾的額我略(594年)做過一個與之相近的夢,但譴責他是因為他學習速記法。在六世紀晚期,教會宗教教育最重要的形式由書變化為音樂和藝術。 大部分學術工作趨向於模仿古典學術,但還是創作了一些現已遺失的原創作品。聖希多尼烏斯·阿波黎納里斯(489年),卡西奧多羅斯(585年)和波愛修斯(525年)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當貴族文化關注大廳中的盛宴而非文學工作時,變化在平信徒中出現。精英階層的服飾大量裝飾著珠寶和黃金。國王和貴族資助構成軍隊骨幹的戰士隨從。精英階層之間的家庭關係至關重要,忠誠,勇氣和榮譽的美德也是如此。此種家庭關係的泛濫導致貴族團體間的長期爭鬥,與圖爾的格里高利相關的在墨洛溫高盧的事件就是例子。絕大部分爭鬥似乎用賠償金的方式迅速結束。在墨洛溫高盧,女性主要作為男性的妻子和母親進入貴族團體,母親統治者的統治在墨洛溫高盧格外突出。在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缺乏幼年統治者意味著女性及王后母親作用更小,但這卻被女隱修院院長人數的增加彌補。只是在義大利,女性被認為經常處於男性親屬的保護和控制下。
    而到了六世紀晚期到七世紀早期,西方帝國和伊朗的宗教信仰處在動盪不定的狀況之中。猶太教是改宗的活躍宗教,且至少有一位阿拉伯政治領袖皈依該教。在與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搜尋和爭取改宗者的過程中,基督教傳教活躍(在阿拉伯半島尤甚)。這些現象導致了穆罕默德在其生年伊斯蘭教的出現。穆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軍隊征服了波斯和大半東羅馬帝國,在634-635年開始征服敘利亞,640-641年到達埃及,637-642年征服波斯,在之後的七世紀征服北非,在711年征服伊比利亞半島。 在714年,伊斯蘭教軍隊控制了大部分伊比利亞半島,他們稱之為安達盧斯。
    伊斯蘭征服在七世紀末期達到頂峰。692年乞里奇亞戰役摧毀了東羅馬在小亞細亞的軍事力量,從此君士坦丁堡門戶洞開。直到717年君士坦丁堡戰役,東羅馬才摧毀了穆斯林的有生力量。然而穆斯林局部的擴張仍然持續,直到732年圖爾戰役穆斯林軍隊的潰敗導致法蘭克人再次征服了法蘭西南部的土地。但歐洲伊斯蘭教成長的終止主要是因為倭馬亞王朝的覆滅以及阿拔斯王朝的興起。阿拔斯王朝將其政治中心遷至巴格達,因此較中東而言更接近歐洲,但也失去了對部分穆斯林土地的控制。倭馬亞的後代繼承了伊比利亞半島,阿格拉比王朝控制了北非,突倫王朝成為埃及的統治者。 8世紀中葉,地中海周邊出現了新的貿易方式:法蘭克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貿易取代了之前的羅馬經濟。法蘭克人用木材,毛皮,劍和奴隸換取絲綢和其他紡織品,香料和出自阿拉伯人的貴金屬。

    中世紀中期與後期
    約1000年左右,西歐國家的政治結構變得更有組織了。維京海盜們在英倫三島、法蘭西和其他地區安定下來,斯堪地那維亞的北歐基督教王國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馬扎兒人在10世紀便停止了擴張的步伐,基督教的匈牙利王國於1000年在中歐建立。除了13世紀蒙古人的短暫入侵,主要的外族入侵活動停止了。
    中世紀中期,不僅侵略者敗下陣來,精幹的國王走上舞台,識字率漸漸提高,而氣候也格外宜人,特別是在北方。11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人開始開墾新的土地,廣袤的森林和沼澤被砍伐、種植和利用,包括一些因羅馬帝國滅亡而荒蕪的土地。密集的人群定居點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法蘭克疆界,德國的疆域此時東越易北河擴張了三倍。到13世紀中期,人口的增長已對經濟發展起到的促進作用已十分顯著,而有些地區直到19世紀也再沒出現過類似發展。
    強勢的天主教會將歐洲各地的軍隊號召起來組成十字軍,向占領聖地的塞爾柱土耳其人開戰,並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國家。西歐發起的對波羅的海沿岸的殖民、對伊比利亞半島和南義大利的征服等等,也為激增的人口進行移民遷徙行動提供條件
    隨著中世紀晚期黑死病的爆發、無數的戰亂和經濟停滯,人口增長緩慢。
    中世紀中期我們看到西歐民族國家和義大利城邦的偉大發展,也看到了許多不同形式的文化藝術作品的誕生。亞里斯多德的遺產重新受到重視,促使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們發展了經院哲學;在建築方面,著名的哥德式建築多在此時建造。
    西元1315-1317年的大饑荒和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大流行。這段時期還伴隨著人口下降、社會動亂和各個地區性的戰爭。英國和法國都發生了嚴重的農民起事:札克雷暴動和百年戰爭。雪上加霜的是,天主教教會還發生了大分裂。這些事件有時被合稱為「中世紀晚期的危機」。
    儘管有這些危機存在,14世紀的歐洲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古希臘羅馬的文獻重新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個運動被後世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由於十字軍東征時與阿拉伯人的接觸,對拉丁文獻的研究風潮在12世紀就開始了。但西歐取得希臘文獻主要是在君士坦丁堡陷於鄂圖曼土耳其之手後,因為在當時有許多拜占庭學者逃難至西方,尤其是義大利。
    除了古典文化的復興外,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文字的傳播更便利、教育更普及,而這兩者在未來導致了宗教改革。而這個時代的末期也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美洲,達伽瑪於1498年航行非洲和印度,這些發現增強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這些發展所造成的改變使許多學者認為中世紀晚期是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的開始。不過,這樣的區分還是會讓某些學者覺得不自然,他們認為古典文化從未在中世紀歐洲斷絕過,且古典時期與現代(Modern)有著連續。有些學者,尤其是義大利學者,寧可拒絕使用中世紀晚期一詞,而將14世紀的文藝復興視作向近現代的直接轉換。
    文藝復興時也與東羅馬覆亡的時間相仿,被視為中世紀的結束,而近現代的歐洲又有什麼樣的發展之後再來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