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除了是史上開發速度與產品迭代最快的汽車,在製造環境與設備所下的功夫,也造就生產規模化極高的能力。透過資訊科技、材料科學與商業模式創新,特斯拉正在改變的不僅是汽車業,而是所有產業的自動化未來。
每年在矽谷,各大科技公司發表會總是吸引競爭對手、投資機構、新創公司到產業上下游與消費者的關注,而執行長們也會端出最新的技術、產品或服務來互別苗頭。但對我來說,最近幾年最有看頭的發表會,不是 Apple、Alphabet (Google)、Amzon、Meta (Facebook) 等網路巨頭,而是特斯拉的 AI Day。
其實我並不是特斯拉的車主或粉絲,但稱得上 Elon Musk 的長期支持者之一。從過去十年他所改變的航太、汽車與能源產業來看,透過資訊科技、材料科學與商業模式創新,特斯拉正在改變的不僅是汽車業,而是所有產業的自動化未來。
讓我們先回到十五年前智慧手機得以問世,除了寬頻無線網路與雲端計算服務已然成型,更重要的是運算、傳輸與感測晶片的開發與製造、都進入規模化生產與普及化價格的時機。但在智慧手機上大量採用的光學與
微機電感測元件,前者是在筆記本電腦與數位相機開始大幅成長,
後者則因為2006年底問世且大受歡迎的任天堂遊戲機Wii的體感手把,開始產生量大價低的規模化效應。
而來自攝影與遊戲兩個產業所普及的感測晶片,在進入 UGC (使用者生成內容) 的 Web 2.0 社群時代,以及隨時可用的上網環境、手指觸碰的使用情境,也造就了智慧手機上內容社群與遊戲類 APP 的網路效應,無論 Facebook, Youtube 或 Instagram 或 LINE,還有許多走紅過的手機遊戲,都發生了類似的循環。
不可否認的,智慧手機也幾乎殺掉了數位相機跟掌上型遊戲機的產業,但若從光學與感測晶片的使用數量來說,智慧手機的銷售成長與汰換速度,可能比原來的相機與遊戲機產業更快速。
另外兩個類似命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就是隨身聽(或者音樂播放器)以及車用導航裝置。在頻寬與記憶體對歌曲的下載與儲存幾乎無限的雲端時代,搭配人工智慧的推薦與選取功能,智慧手機的影音播放能力其實是軟體與大數據所打造,但同樣的也來自使用情境的普及(例如開車、運動或做家事)以及高等級硬體隨著手機銷售量夠大而發生的規模化降價效應(摩爾定律)。
導航裝置被取代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僅是手機的GPS與地圖已經不輸給導航機,更重要的是地圖可以隨時連往更新,而且擁有即時路況與餐廳、景點、旅館的社群推薦功能。可以說智慧手機的普及,有著這些功能或產業(攝影、遊戲、音樂與導航)的加持,但反過來說,這些領域的雲端化與數據化,智慧手機、電信業及網路業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回到特斯拉跟電動車產業。有不少人說過,傳統車廠的電動車是把電腦裝在電動車上,而特斯拉是把輪子跟馬達裝在電腦上。但我覺得更貼切的比喻是,可以把的電動車想像成有著輪子、可以載人載貨的智慧裝置(Smart Device),因為可以空中下載、隨時連網、有非常多的攝影機與感測元件,並且跟使用者可以大量互動,這些特質其實比較不像桌機或筆電,而更像一隻智慧手機或穿戴裝置。
這種情境跟應用最貼切的敘述應該是 Smart Connected Device,或者由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升級成為 AIo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AIoT 要能發揮最大的功能與普及效應,就是要將運算、通訊、感測的軟硬體整合與數據、雲端、互動等資訊元素都融合在一起。智慧手機已經展示過這樣的發展軌跡,穿戴裝置與家用裝置正在發生,而智慧交通載具將是下一波的主體。
特斯拉在過去十年所做的,除了打造最先進與智慧化的連網電動車,其實真正具有影像力的是開發與生產汽車的方式。作為零組件材料與組裝方式最複雜的工業產品,汽車大概是供應鏈與技術整合複雜度僅次於航太、醫療設備與軍事工業的產業。但由於馬斯克本人的科學工程背景與軟體創業經歷,自始就以高度的軟硬體整合思維與數據為核心的方式經營特斯拉。
也因此,特斯拉除了是史上開發速度與產品迭代最快的汽車,在製造環境與設備所下的功夫,也造就生產規模化極高的能力。除了善用資本力量,更重要的是如同智慧手機,特斯拉電動車本身以及生產機具、組裝設備及環境,也同樣採用大量的運算、感測與作動元件,並透過雲端運算與人工智慧不斷增強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每一台上路的特斯拉所收集的數據得以造就最先進的自駕系統之外,特斯拉的自動化設備與生產流程將
改變所有製造業與服務業。這些可能性在特斯拉推出機器人之前都還只是空想,但從去年AI Day的概念到今年展出的原型,具有人工智慧與學習能力的泛用型商業機器人,我推測將在五年內問世。
前面的
文章中我曾經提過,兩年疫情導致美國移民人口短缺七十萬,加上都會區人口外移,勞力密集行業缺工超過百萬。而這些製造業、建築業、食品加工甚至醫療服務的人力短缺,在可見未來都即將被智慧機器人填補。
特斯拉解決的將不再只是交通問題,而是全方位的智能製造與生活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