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李濬益(이준익)所執導的電影《茲山魚譜》(자산어보)問世,並由薛景求(설경구)與卞約漢(변요한)領銜主演,為觀眾帶來一場久違的古典饗宴。
本片改編自朝鮮王朝後半葉文臣丁若銓(정약전)的同名著作,講述遭流放的文官,轉念後醉心於自然的世界,埋首豐富的魚類生物研究、紀錄,重拾生命熱忱與意義,情調溫婉、氣勢磅礡,富有古代文人典雅又豪放的氣節。
人們往往活在制式的道路上必須遵循,卻逐步失去自我而盲目前行,不如乘著《茲山魚譜》這座扁舟漫遊,暫時拋開那些紛紛擾擾吧!
劇情概述
背景
朝鮮王朝自建立以來,與明朝關係甚密,視之為「宗主國」,影響至深莫過於「儒學」的普及,從「兩班」(文班和武班)至「賤民」階層無一例外,前者重在政治及思想、後者體現於日常並尊崇權力。
王朝中期,「西學」傳入朝鮮半島,引發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隨著官方保守勢力抬頭,相關學說成了禁忌,書香世家的三兄弟:丁若銓、丁若鏞(정약용)、丁若鍾(정약종),由於丁若鍾堅貞的天主教信仰被指控為禁教邪說,即遭處刑,手足們亦隨之牽連而放逐邊疆。
故事大綱
丁若銓因胞弟之災,流落至孤懸外海之境:黑山島(흑산도),一處純樸的漁村,居民多數未受教育,過著簡單、傳統的漁獵生活,丁若銓亦被安排至一戶村民家中長住。
雖然丁若銓因「邪說」獲罪的傳聞不脛而走,然而他貴為學者的身分更加聲名遠播,故島上居民不怕受牽連,反而多數對他敬重又好奇。
唯獨一年輕漁人張昌大(장창대),他是城中文班高官與漁民的私生子,依舊被歸類為「賤民」而不得考取功名,因此他自小發憤讀書,與其他村民截然不同,深信朱子學說的他,十分不齒背離儒家思想的丁若銓。
丁若銓偶然間發現海底世界物種繁多奧妙,想特別一書,巧合的是昌大又對魚類分外熟悉,起初有點摩擦的二人,便開始了「知識」的等價交換,開啟了一段趣味的師徒關係。
隨時間推移,丁若銓所編纂的魚類百科《茲山魚譜》逐漸成形,而昌大文才的造詣與天分亦愈發顯現,勢利眼的生父見風轉舵,急忙催促他來應考。
丁若銓主張應「中西學並進」,昌大則堅信唯有為官才能「經世濟民」,兩人產生了歧見,最終師徒面臨分別,走上不同的道路。
美學
《茲山魚譜》近乎全片以清晰畫質的「黑白」畫面呈現,有別過往黑白電影的模糊,細膩點綴著每個鏡頭,恰似精緻的書墨山水,角色宛如躍然畫紙上的鮮活靈魂。
再者,透過黑白畫面的手法,使得漁村粗活、人物憔悴.......都顯得格外壯麗淒美,而本片提到「階級差異」、「貧富差距」和「思想惡鬥」等較為負面的社會議題,從單一的濾鏡色調,處理原是驚悚的鏡頭,亦淡化了世間疾苦的色彩。
丁若銓與丁若鏞兄弟間分別天涯,以書信往來傳情、對詩填詞抒發,灰黑的背景下,詩詞歌賦寫在了電影的畫布上,揮毫出一句句優美的情懷。
時而綿長、時而分明、時而沉重、時而輕盈,音樂的環繞,既營造幽靜的氣氛,又烘托出豪邁的心境。
由開頭至尾聲,各方面知覺刻刻敏感,聆賞著古樸之風的巧思,映入感官,是滿滿的詩情畫意,甚是大嘆心滿意足!
剖析
以己之見,《茲山魚譜》初嚐雲淡風輕,慢思則蘊藏著厚重的人格願景。
格局、等級
在岔路處,丁家兄弟一別,彼此依舊永懷希望,準備將才華思路,各自注入於著作之中,兩人的眼神,透露真摯的勉勵之情。
後來,丁若銓完成了《茲山魚譜》不用多說,至於丁若鏞呢?同在流放期間,他寫下《經世儀表》(경세유표)與《牧民心書》(목민심서)等著作,主要著重在國家制度改革以及治理百姓的道理,相比之下,丁若銓的眼界是否淺了點呢?
這當然也是昌大百思不解的疑惑,每每問道「為何不寫些大格局的深奧理論?」
以世俗眼光評論,或許高下立判,但丁若鏞是否有這樣想?他只是微笑地嘆道,兄長如此奇特,夾雜著趣味與欽佩,心想丁若銓怎能低下身段?更確切來說,身段本無高低之分,學問同是如此。
「格局」是種畫地自限的迷思,身為漁夫的昌大早就明瞭「捕魚得先懂魚」,日後卻一昧地追求死板的書卷,而忽略自己本身即具有獨一無二的才能,反之甚至貶低其地位。
知識,若刻意區分「高雅」與「低俗」,這就本末倒置了。
出乎意料的是,一生熟讀儒家經典的丁若銓與丁若鏞,卻得以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注重世界思潮的連結及理論實用性,正因如此,哥哥寫魚類知識、弟弟褒貶時政,你我各自精進、相互尊重與肯定。
進一步來說,《茲山魚譜》傳授世人豐富的自然生態內容,讓漁民如昌大懂魚、丁若銓愛魚,不也對捕獵環境有所提升?這樣一本魚類專書,格局難道不亞於《經世遺表》、《牧民心書》?
讀書之意義與體悟
究竟為何讀書?又何以成「人」?是為了澤民?還是功名?
「八股取士」、「獨尊儒術」,說到底讀書都成了統治利器,知識思想日漸迂腐,淪為利益團體的工具,革新、改變,都成了侵門踏戶的威脅,文化學風,也因此墨守成規。
丁若銓的轉變,感嘆道朱子性理學思想的根深蒂固無法撼動,哪怕是再聰慧的讀書人,依然陷入在食古不化的陷阱裡,使朝廷昏聵、人民狹隘......
流放邊疆,仍不掩憂國憂民之情,隨時空惆悵漸消,丁若銓轉為遠離塵囂的隱士,終日與天真爛漫的漁民為伍,簡單平凡的海洋生物,成了一位大學者終其後半生的全部精力,畢竟好不容易從中透透氣,清楚意識到,何者才是最別具意義的書寫主題,終於完成了一本看似通俗卻飽含理念的《茲山魚譜》。
回歸單純,把生澀的文字道理轉化為生活智慧,這不正是讀書人的使命?
浪跡天涯、大澈大悟
丁若銓長年流動於上層朝野,既使欲將「西學」之地位提升至「儒學」的地位,學識上追求平等,認知上卻擺脫不掉「兩班」與「賤民」的窠臼,略顯狹隘。
當丁若銓剛踏上黑山島,輕微地流露出一種高低有別的氣息,甚至也常稱昌大為賤民,但與質樸無害的島民相處,翻轉了他的觀念,亦喚起內心的本質:學問無正邪之別,而人更無貴賤之分,丁若銓期盼打破的便是這類人造的惡意隔閡。
相比汲汲營營的昌大,想盡辦法欲逃離黑山島的漁人生活,歷經鉛華、看盡世道的丁若銓,已不受流放無期所苦,更願意留心的,反倒是那些透明清澈的大海奇珍,早非險惡的朝廷、飄渺的功名。
想必「民惟邦本」仍是丁若銓的中心思想,儘管時不我予,何必束縛自我成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苦書生?不違背自己的原則,沒沒無聞自居,一點也不可惜。
體察萬物的美與妙,憑藉純淨的心來書寫,便不負過去十年寒窗,成了苦民所苦、有血有淚的學者。
現實中的世外桃源
電影中,黑山島被塑造為近乎化外之地的流放絕境,物資稀缺又非遠離塵囂,躲不過官府壓榨,活脫脫是個待宰的窮苦村莊;然而島民樂天知命、歡愉無慮,就算命苦,還是高高興興地過日子。
《茲山魚譜》中還有個巧妙設計,生在海外的黑山島居民雖和本島人有落差,卻未與世隔絕,識字率普遍不高,但很多人其實極富思想性,例如收留丁若銓的婦人,就提出種子與孕育它的土地一樣重要,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亦然......在保守古代,女性勇於提出想法確實不尋常,甚至不符實情,但電影創造魔幻,使人漫無邊際地想像,即從村姑之口,表達了對「仁政」與「平等」的嚮往。
刻劃升斗小民的平凡生活,可愛生趣的日常情景、人際交流,呈現單純而美好的景象;有別於大城市中的勾心鬥角,黑山島上格外樸實無華,鄰里之間禮尚往來、互相幫忙,直來直往不拐彎抹角,感情自然而然緊密。
丁若銓,應該也是被如此氣息給吸引住吧!萬民同樂、齊心共存,何不美哉?
黑山島,說不上是丁若銓的理想歸宿,但在此尋找到最舒適的處世狀態,相信必然到達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心境,既使再也回不去京師,也只剩一點點惋嘆。
有些窮困、有些潦倒、有些殘破的黑山島,宛如現實中的桃花源,少些神秘美感,卻沐浴在同樣純粹的鄉村氛圍,無車馬喧。
結語
丁若銓和昌大,如同人心浮動的映照,在兩情境中不斷徘徊,害怕乏人問津、平凡無奇,又痛惡現實凶險、社會吃人......
《茲山魚譜》內容或許難能傳世,其背後精神則傳遞了健康的積極進取觀念,探討道人可為了理想埋首苦讀,但勿遭僵化的思想給禁錮,成了食古不化的書生。
我們在學問、事業上的追求總有希望願景,也時常因落差所傷,現實的殘酷,可使人視而不見、同流合汙,亦能喚醒初衷與良知,憶起曾經奮起的動機,並非為名為利,而是尋覓做人的價值與尊嚴。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若人所信也,世道逆之,懷才不遇除了惆悵外,化繁為簡、回歸自然,心,亦隨著寬廣。
《茲山魚譜》山水詩畫般的洗禮,沖刷世間的雜、洗滌思緒的亂,重悟生命之道,讓觀者如豐收漁獲,滿載而歸。
"信念尚存、希望常懷、閒雲野鶴的心態,既使生活平淡,依然不枉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