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淪為教條式的真相——《罪後真相》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基本資訊】
日期:2022/10/29
地點:臺南南紡威秀2館B1F 21廳
場次:20:25
片長:120分鐘

決定了內容,就決定了形式

決定要說什麼故事的時候,便決定了要用什麼樣的文體呈現。比如想要表達高濃度的意象與象徵,可能就會用詩歌;想要著力描寫人物的性格與情感,應該就會偏向以小說的方式展現。
同樣的,在決定要講一個企圖製造懸疑、燒腦以及收線的犯罪片時,自然得顧及之前埋下的線索都必須「收官」。
好的作品,會使讀者明明知道他在收了,但會連連驚呼「竟然收得這麼漂亮」;糟糕的作品,會知道「他在收了,他在收了」,然後拿手機出來看看還有剩下多久的片長。
這部片我認為是後者。

電影到底想要傳達的是什麼?

我還以為是記憶拼圖
在《罪後真相》中,可以明確掌握導演想要傳達「你所看到的真相,很可能是你自以為的真相」,這樣政令宣導式的概念,若是可以成為角色互動與決定間,由讀者自我解讀出來的寶物,那便會印象深刻;但若是編排成角色一直掛在嘴邊的對白,則顯得教條迂腐,好像不說出來,這部片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誠然,既然名之「罪後」「真相」,同時也諧音「最後的真相」,自然在敘事上必得從一個冤案說起,在讀者一步步跟著主角的抽絲剝繭以及各懷鬼胎之後,所謂的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可是,價值觀若從嘴巴上說出來,那容易淪為口號以及教條。畢竟,我們在確認一個人的價值觀時,當然是看他言行是否合一;甚至,「行」大過於「言」。
在故事結構上,或許是要讓電影有個前呼後應、完美收官的交代,使得人物過於扁平,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大多數人的出現,只是為了交代主角們的歷史背景,對於讀者進一步了解角色現在的樣子,我認為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因此,這部片著實呈現了「形式」與「內容」,並不是決定了一就會連帶地連二也長得很好,必須時時觀照,隨時檢驗。

張孝全的功底,是這部片的瑰寶,但其他便敬謝不敏

衝著張孝全進場,果然沒有愧對票價。他收放自如,雖然不知道是哪些畫面使他提名金馬男主角,但我想應該是末尾時,導演想要一反觀眾對於真兇的認定的演出,眼神、臉部肌肉、肢體都相當到位,甚至有種「啊,如果這個可以當開頭有多好」的感想,可惜這只能是整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順帶一提,《美國女孩》的入圍女配角,就是本色演出。
至於另一位年輕演員陳昊森,或許是《刻在》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他的表演很難讓人進入狀況,也可能是他對於角色的理解有限,我認為他只有「我要找到真相」「他媽的你們這些廢物」「全世界都對不起我」的三種情緒,而跟女友回憶的鏡頭,也總是在棒球場旁邊的那幾顆,好似在明示我們「我們只在棒球場約會喔」「棒球場可以讓情侶訂下終身」的錯覺。
另外,整部片讓我有種在看舞台劇的錯覺,不論是美術氛圍、角色演出,可能導演想給人一種票價,兩種享受吧。
總的來說,想看張孝全可以進場看大螢幕,畢竟國民老公放大來看還是很優質,剩下的可以等Netflix,到時候還可以快轉。
推薦指數:4/10(4分都給張孝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可能,我誠心祝願臺灣人走進電影院,在兩個小時內看看葉石濤先生的人生片段。
村人的不設防與熱情,以及隨後的告誡與期待,我認為恰巧反映出了陶淵明的矛盾,而也是在這樣的矛盾中,陶淵明寫出了人性的光輝與明亮: 即便我有點擔心,但我依舊相信你。
無法明確說出這齣戲到底有什麼樣的啟發與成長(最近改學生的作文一直用到這兩個詞,著實假道學),但會感覺有股力量在體內流動。這就是我最喜歡吳念真導演的地方:傳達自己想說的故事,即便解讀與作者不同,但也能夠從中獲得正向的力量。 告訴自己,我是自由的。
作為一部成長電影,呈現出的成長歷程鮮明無比,從一開始較多關注自己的未來,到能夠在意他人,甚至是對於自己最親近的人的死亡,能夠選擇原諒凶手,無一不是成長的軌跡,但因為這類的題材近幾年有些氾濫,以致需要更多出其不意的新意才不至於走入陳腔濫調裡。
這部片不是大開大闔的家國情感、民族存亡,是細細闡述、貼近生活的題材,讓人覺得親切之餘,也能夠回到自己身上想想。我覺得這應該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有關,因為平常太重視與他人的禮貌關係,因此這樣的題材才會在文學中顯現。 畢竟文學是寫出世人所缺乏的那一塊。
如果可能,我誠心祝願臺灣人走進電影院,在兩個小時內看看葉石濤先生的人生片段。
村人的不設防與熱情,以及隨後的告誡與期待,我認為恰巧反映出了陶淵明的矛盾,而也是在這樣的矛盾中,陶淵明寫出了人性的光輝與明亮: 即便我有點擔心,但我依舊相信你。
無法明確說出這齣戲到底有什麼樣的啟發與成長(最近改學生的作文一直用到這兩個詞,著實假道學),但會感覺有股力量在體內流動。這就是我最喜歡吳念真導演的地方:傳達自己想說的故事,即便解讀與作者不同,但也能夠從中獲得正向的力量。 告訴自己,我是自由的。
作為一部成長電影,呈現出的成長歷程鮮明無比,從一開始較多關注自己的未來,到能夠在意他人,甚至是對於自己最親近的人的死亡,能夠選擇原諒凶手,無一不是成長的軌跡,但因為這類的題材近幾年有些氾濫,以致需要更多出其不意的新意才不至於走入陳腔濫調裡。
這部片不是大開大闔的家國情感、民族存亡,是細細闡述、貼近生活的題材,讓人覺得親切之餘,也能夠回到自己身上想想。我覺得這應該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有關,因為平常太重視與他人的禮貌關係,因此這樣的題材才會在文學中顯現。 畢竟文學是寫出世人所缺乏的那一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電影《周處除三害》,2023犯罪劇情片。動作與劇情比例上均等。開場告別式的警匪打鬥相當精彩,一直到主角陳桂林追殺並了結香港仔後初嘗成名滋味來到本劇中點,拍攝手法精煉、影像風格大膽,節奏鮮明,可說毫無冷場;下半場場景來到澎湖靈修道場追查林祿和,節奏變緩,以人物張力為主,刻劃直指內心,更顯人物性格層次;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部的敘事方式,很多這種懸疑電影,多少會營造緊張的氣氛,甚至是提供各種不同可能性,用多個選項去迷亂觀眾。這部電影卻完全不想用這樣討巧的方式,而是非常真實的去剖析一段婚姻的問題,甚至兇手的選項從一開始就侷限在兩個可能,並沒有要讓大家去猜真相,而是從中觀察,當你和對方一定要有一個是兇手,那麼你還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一開始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推理作品, 沒想到其實是富有深意的一場哲學思辯, 「真相」到底是個怎樣的概念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電影《周處除三害》,2023犯罪劇情片。動作與劇情比例上均等。開場告別式的警匪打鬥相當精彩,一直到主角陳桂林追殺並了結香港仔後初嘗成名滋味來到本劇中點,拍攝手法精煉、影像風格大膽,節奏鮮明,可說毫無冷場;下半場場景來到澎湖靈修道場追查林祿和,節奏變緩,以人物張力為主,刻劃直指內心,更顯人物性格層次;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部的敘事方式,很多這種懸疑電影,多少會營造緊張的氣氛,甚至是提供各種不同可能性,用多個選項去迷亂觀眾。這部電影卻完全不想用這樣討巧的方式,而是非常真實的去剖析一段婚姻的問題,甚至兇手的選項從一開始就侷限在兩個可能,並沒有要讓大家去猜真相,而是從中觀察,當你和對方一定要有一個是兇手,那麼你還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一開始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推理作品, 沒想到其實是富有深意的一場哲學思辯, 「真相」到底是個怎樣的概念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