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講師思維】開立課程與團體前需具備的三大思維|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我曾經去一個講師說明會,會中這個講師雖然說了很多道理,也談了很多自己曾經有過在哪裡服務的經驗,要價幾萬元的課程,就一堂說明會是無法讓人相信這個人的能力,所以現場即使有打折,後來還是沒有人願意刷卡,買他的課程,原因就在於他沒有降低了解他能力的門檻(增加信任),這些降低了解能力的門檻增加信任感的資訊包括:書籍、文章、youtube、還是podcast,都是將知識轉化成有形的看得見的內容,後續才有可能有人願意跟著你學習。
有些人或許有著炒短線的心態,賺一筆就離手,有這樣的心態實在不適合做個人品牌,因為做品牌的每一個舉動都需要事先規劃,需要看的是長期、大局,而非短期獲利,如此經營很容易讓自己出現汙點,未來就翻不了身了。
受眾也就是學員,若沒有適當的知識轉化,讓他們知道講師的能力與程度,勢必很不容易讓他人信服,參加這個團體或課程。所以知識轉化便很重要了,如何呈現出內容,這些內容其實便是學員評估的標準。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能力不同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分別有幾個層次,初階的新手是直接找資料,自己整理出來,用這個方式的表現可以想到的是剛畢業的學生,如同撰寫碩士論文,每一個論述都有文獻作為依據,內容非常的僵硬,也不會描繪出自己太多的想法,深怕出錯,以致於無法接地氣。而進階的人則是可能用理論加上實務,常出現一個案例使用一、兩個理論,這樣的內容常出現在工作幾年後的心理師身上,經驗不太多,每個個案常會用幾種自己熟悉的處理方式,以致於不容易應用到其他不同的場景。最後一種則是高手模式,已經能把不同的理論整合在一個個案身上,取用不同理論的優勢去幫助一個個案,我曾經遇到一個督導,修習過許多不同的門派的治療法,後來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模式。他不僅會不同的治療方法,還熟悉策略,知道何時用什麼是有效的。
整體觀察起來,就課程或團體內容便可以了解一個心理師的能力如何。在此可能會有人問,一個學員還沒上課,怎麼知道心理師的能力呢?其實這就是心理師平時的知識轉化到哪裡—媒體內容、網路足跡,這些就是表現你的能力之所在了。

2、講師必須要有實務經驗

我們都常常看到按照資料、書本內容宣讀的講師(請參考:為什麼辦免費的講座,無法增加你的客源),卻不能夠解決學員的問題,否則盡是書本或網路上找到的東西,一方面會讓人覺得我自己找就好了,這些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可以做的事,就會讓人覺得不值錢,便很容易被視為低價講師;另一方面,則在於如果不能解決學員的問題,為何要來聽你的演講呢?為什麼經常在文章提到講師最好有幾年的相關工作經驗,才能從個案中萃取出學員所需要的能力(請參考:心理師的工作經驗萃取產出)。

3、對心理師心理的信任

除了上述兩點對於工作能力的信任,對心理師心理的信任更是重要。多數心理師常會要處理私密、不方便顯露在別人眼前的問題,就像家暴、上癮、夫妻關係、自己的脆弱問題等,這些需要建立高度深層信任感,才有可能進入你的課程,加入你的團體。作為心理師的我們如何鋪陳信任感,也就是透過上述的知識轉化,在過程中讓受眾知道你的同理、細緻、傾聽的協助個案的方式,才有可能建立更深層的心理信任度。
透過知識的轉化成為不同類型的資訊,可幫助受眾容易取得譬如:有人喜歡用聽的,有人則喜歡用閱讀的;適時的取得,有人期望獨處的時候閱讀相關資訊,有人則要在搭捷運時沉浸式聆聽,這些都也有助於更容易的建立起信任感。所以信任感在課程/團體開設前便需要長期的經營,並非倉促成軍可以做得好的。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心理師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投入職場,多數在機構,醫院,這是個很好訓練和累積經驗之處。 做了幾年便不太敢離開此地,經常懷疑人生,是不是一定要在這邊繼續工作,如果離開,自己還有什麼足以維生的能力? 種種的不確定感我也經歷過,在離開醫學中心前三年就開始預備,從部落格、寫作、專欄到書籍出版;機構的演講邀約等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