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環境」對了,人自然就改變了】

    文章附圖來自日本的笠松紫浪(1898~1991)
    文章附圖來自日本的笠松紫浪(1898~1991)
    家裡長輩現在聊起疫情,都很淡定,輕鬆的口吻說著:「那個誰誰誰也得過了阿,還有那個誰誰誰還二次感染了呢,也都好了!沒事。」
    󠀠
    想起前一陣子,親友們聊起疫情時,都還是有些戒慎恐懼的呢,畢竟omicron病毒對人類來講還是很陌生,沒人知道後面會發展成什麼樣。而大家現在能自在地說出:「跟這個病毒齁,就是要和平共處啦!」也不是短時間內就做到的。
    󠀠
    因為病毒一開始的致命性真的比較強,是隨著多次變異後才逐漸減弱,而這樣的現象要能被人們所普遍認知,是因為點點滴滴許多人事物的佐證,例如看到新聞報導,發現很多人得了真的就像重感冒一樣,是不太舒服沒有錯,但大部分也都慢慢好起來了;以及自己身邊許多親人同事都一一中獎,甚至是自己也來上一回,眾多切身經驗,才讓原本焦慮恐懼的幻象,不自覺開始一點一滴消融掉了。
    󠀠
    原來一個人要被徹底改變信念,且較沒有反作用力的方式,就是讓環境去催化他,就像是水果被催熟一樣,人不知道自己是從哪一刻開始被「催熟」的,但那個過程就是一直持續在進行中。
    󠀠
    前陣子跟南京的A友人談話,他說:「這真的只是大型感冒沒那麼可怕嗎?那為什麼我們這裡都要當洪水猛獸去對付?真的放開了,會不會失控?會不會很危險?」A友人算是社會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有不錯的工作收入與學識涵養,他的聰穎程度一定不比我家裡的長輩低,但因為他沒有翻牆的習慣,所以他所處的環境回饋給他的訊息,在經過長時間積累後,就形成了「omicron是很可怕的,一定要靠清零才能hold住,一旦放開會很慘」這樣堅固的信念。
    󠀠
    這個現象其實也告訴了我們一件事。
    󠀠
    我們常常會說身邊的誰誰誰很固執,臭脾氣很難改,很保守,很退縮,然後也會說:「都有跟他講過了,但他就是不改,就是聽不下去,怎麼講都沒有用。」其實不是那個人不能被改變,而是可以改變他的那個環境因素此刻不是那麼俱足,或是沒有被他意識到。換言之,一個人能不能改變,跟聰穎程度不是正相關,反而跟你處在什麼環境,比較有直接關聯。
    󠀠
    當我們清楚的認知到,真正的改變其實是來自「環境的浸泡」後,我們想改變別人,就要往「佈置他的環境」這個方向去著手。
    󠀠
    󠀠
    ***
    這個指的是,我們可以在當下與之共處的時空背景下,巧妙的為對方佈置幾處不同以往他所看到的,且能啟發到他,又能為其所接受的「風景」即可。
    󠀠
    例如,平時個性比較急躁,做任何事總是要別人配合他節奏的家人,他們在做家事時,可能也常常習慣一口氣要全部完成,才願意休息,但身體長時間這樣去操勞,是容易出現一些狀況的,例如可能就在一些節氣轉換時刻,舊疾重現,甚至更加重,或是突然又冒出一個新毛病,而人對於自己突然變差的健康狀況,是會在意與擔憂的。
    󠀠
    󠀠
    此時你就可以委婉的告訴他:「其實你可以每做個30分鐘,就休息一下喔,因為當你很專注在做家事,不知不覺就會持續很長的時間,身體其實是一直累過頭的。再加上人在節氣交替時,本來就比較虛弱,如果平時沒有保養好,那個時刻也比較容易跑出一些毛病來喔。」
    󠀠
    表面上,我們是在跟他談休息的方法,但其實這就是某種程度的「修心」。
    󠀠
    󠀠
    而且是以比較能被當事人接受的角度在聊,因為「休息」這件事,相較於他生命中其他的愛恨情仇事件,單純許多,不摻和別人,不會勾起他太多情緒,所以你此時這樣去跟他談,他就會覺得你是真的在關心他,而不是在說打高空,在說教。這樣就是所謂的為他人去「佈置環境」。
    󠀠
    我們只要一直去「佈置」就好,不須去當那個主角,不須去當那個要讓對方可以完全改變的主角,因為一個人的改變,是要靠環境去催化的,這才是最聰明的借力使力,你只要去做你當下能做的,你看的到的,然後運用這些元素去做的善巧些(例如上述例子,就是把握了「節氣轉換」這個關鍵時刻),這樣就行了,這樣你也才不會被他人的因果給拉下去,這也是在想改變他人的歷程裡,很重要的學習一環。
    󠀠
    又例如,對於這樣的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讓他有更多被滋養到的時刻,因為人被滋養到時,很自然就會鬆弛一些。例如你可以每次回去看他時,都帶上一束花,這很可能是對方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體驗,而家裡只要擺上一束花,氣氛就顯得優雅嫻靜許多,這表面上看似與你要轉化他的個性沒有相關聯,但其實是有的,是一種薰陶式,很溫和漸進的。
    󠀠
    如果以上,你都覺得還不夠,想再做些更給力些的,那你可以開始學習,在每一次對方又焦躁起來,控制慾爆棚,想指使你做啥弄啥時,你要能平心靜氣的應答(這需要反覆的練習與提醒自己),不再與他正面硬剛。無關緊要之小事,能配合的就先配合,不能配合的,就要學會怎麼「躲」,怎麼跟對方打太極呼攏過去。
    󠀠
    󠀠
    容易緊張焦躁的人,往往沒有溫柔如徐風的體驗(因為他的焦躁,也會讓別人跟他對應時,常常也處在一種不耐煩的情緒裡),所以當你願意先從自身做起,主動地,常常帶出這樣「溫柔如徐風」的能量給他,這樣的氣質,這樣的行為作風,就是你對對方的奉獻了。將自己的每次出現,都佈置成他環境裡的一道美麗風景,這也許並不容易,但真的是可以開始去學習前進的目標。
    󠀠
    󠀠
    ***
    而當然,也不要覺得,自己去做了這些,就一定要看到對方有明顯的進步才行。不用給自己那樣的壓力,而是真的要隨緣,尊重每個人的命運軌跡,你只要在你與他有交集的那個時空背景下,剛好又有那樣的契機,你再去做那麼一點點就好,平時,則要把自己過的好、過的正,生命有主軸有方向,這才是真正更重要的事,也是對每個人來講,都最重要的事。
    󠀠
    而且,現在讓他受苦的那些人事物,其實也是一道在幫助他覺醒的風景,只是這風景看上去不是那麼怡人,甚至是挺醜陋可怕的。但有的人就是要苦到真的受不了,才會願意換另一種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所做所為。例如才開始能思考:「我一直這樣做這樣想,是對的嗎?如果是對的,為什麼今天會演變成這樣?」
    󠀠
    只是說,一個人要能進展到這個程度,通常也已經付出了很慘痛的受苦代價與漫長時間了,甚至,我們也會看到許多人,是一輩子都在同一坑裡哭阿罵的,找不到出口。這也告訴我們,受苦,可以成為你轉變的契機,但也不一定是必要的,因為人也的確很有可能在苦裡越來越沉淪,因為那個苦的實相太堅不可摧,會更加強他就是個「受害者」的信念。
    󠀠
    󠀠
    ***
    講到這,我們就可以再細細回想:自己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是怎麼慢慢地從害怕擔心,一直到現在挺淡定的態度呢?這當中一道道改變你認知的風景,是怎麼被細緻巧妙的一幕幕展出?從來就不是一個突發事件,就徹底改變了你某個信念,都是涓滴式的,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就變化了。想到這,是不是也要感謝自己所處的環境,許許多多人事物的奉獻呢?
    󠀠
    從別人回推到自己,再從新冠疫情你認知上的變化,推到自我習性要如何轉化,你就會更清楚明瞭,如果自己也有很多想改變的習性,什麼是比較好的改變方式?是繼續在原本的同溫層裡,跟別人訴苦埋怨,大家一起抱團取暖;還是開始移動腳步到一個善知識比較多的地方去定期浸泡,讓自己的體質逐漸地轉換?
    󠀠
    杜甫於〈春夜喜雨〉一詩中的開頭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雨」很知道什麼時候最需要降臨大地,當萬物要復甦,渴求萌芽之際,春雨(好雨)就翩然來到了。春天的雨絲是那麼的軟那樣的靜,於闇黑的夜裡,跟隨著風,悄然無聲的滋潤著萬物大地。
    󠀠
    當一個人的身心準備好要成長,開始願意去尋覓更適合他生長的土壤,屬於他的「好雨」就一定會到來的。但這個復甦轉化的過程,可能不是那麼戲劇化,而是很溫和漸進,如同「潤物細無聲」,只要你願意細緻耐心的去體會與浸泡其中,那層層疊疊的轉變將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
    󠀠
    -----
    󠀠*課程資訊*
    󠀠
    《放過自己,正能量就來了》讀書會
    因應疫情,全面採用遠距視訊
    隔週一上課(19:00~21:00)
    󠀠
    󠀠
    一個月一次的單堂課《花若盛開,小人也來---搞對你的吸引力法則》
    12/23(五)19:00~20:30
    󠀠
    󠀠
    一對一個人諮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