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還會想挑戰寫論文嗎?

    又到了研究所招生的季節,不知道大家現在還會想挑戰「寫論文」嗎?
    身為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畢業生,這篇文章除了幫忙宣傳一下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招生中,想順便聊一下關於「論文」這個最近最火熱的話題。
    (看到這份簡章,感覺速率決定步驟應該是推薦信吧?!我以前是考進去的好像沒有推薦信這個環節,本來還想說一下考試不難,原來現在已經不需要⋯⋯)
    一篇論文為什麼會前後不一致有時真是難以解釋
    一篇論文為什麼會前後不一致有時真是難以解釋
    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或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簡單來說是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科學與科技。關於STS是什麼與不是什麼,郭文華教授的文章〈從跨領域人才與組織發展看STS研究〉值得參考。另一篇〈從零到一:由人文領域出發的 STS 跨領域學習經驗〉也透過自身在研究所的學習經驗,提到運用STS方法可以探討科技爭議。真正實踐跨領域研究。
    那STS領域可以討論「論文抄襲」、「論文造假」嗎?沒問題!這篇部落格文章〈科學家的生涯結構與研究組織變遷:John Walsh讀書會場記(下)〉看得出來關於「學術不端」的問題,已經有學者在研究。
    該文提到根據組織社會學的「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什麼叫學術不端,沒有絕對標準,而是由「組織中社會控制者(social control agent)判斷」。我們的「社會控制者」是誰,很值得再進一步思考。
    比如最近多位政治人物論文案,以及2016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社會控制者似乎並非單一機構,而是形成網絡。在查驗論文是否存有抄襲,「相似性比對軟體」扮演重要角色,也成為現在研究生的必備工具。而醫學論文案中「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作為糾舉造假的利器,然而,另一方面來說,PubPeer網站也因其匿名性質受到質疑,認為可能被當作毀謗、黨同伐異的工具。
    「相似性比對軟體」的演算法為何,使用哪裡出產的軟體,資料庫有多大,在各類論文抄襲爭議中值得思考。而比對結果「多少百分比算抄襲」,「不當引用是否算抄襲」,則沒有一定答案。有些討伐甚至刁鑽到討論引用或出版格式是否正確,在台灣社會竟然能成為重大辯論議題,又是另一個現象。值得詢問的是,台灣民眾真的在乎知識產出的結果嗎?真的是在「守護學術倫理」嗎?或者這種對特定政黨人物(基本上通常就是針對綠營政治人物,連小英總統都無法倖免)的學術產出進行嚴格審視,而學術機構作為主要的社會控制者,他們的作為究竟是「守護學術倫理」,還是「淪為政治打手」,可能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充分檢視。
    扯得有點長,總之科學科技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原本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共同形塑、共同演化,科學影響社會、社會也影響科學。科學本來就是混雜不純的,絕對不是某市長說的「照SOP就好」。當一些理工人振振有詞地說自己「相信科學、支持真理」,其實他相信的是「在某個時空社會脈絡之下產生的某種科學概念所認定的真理」。正如同前文提到的,「STS四不」:STS不是科普、不是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不是搞環保運動、科學與社會不是兩種文化。STS這個領域可以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各種不同角度切入,科技與政治的關係也可以是研究的內容,誰說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