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7章】因物襲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校):
善行者无達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𦄿(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㤹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申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楚簡:
註:
  • 帛書有些字不一樣,但文義大致相同,而在「故善人,善人之師」,帛書的甲乙本皆少了「不」字,使這段解釋在邏輯上變得複雜。(請閱篇末)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擅長。
轍: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
謫:罪過。
數:計策、謀劃。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善於做某事,不會顯露出「關楗」,並非因為其懂得高深莫測的知識,而是了解事物本身的特性,順其特性而做而已,做出的結果是貼合事物本身的屬性跟需要,不過多、不造作,看上去就像是該事物本來就有的樣子,所以「無痕跡」
在句型上是善於什麼,所以無什麼,讓人認為先善於什麼技能,才會呈現好的結果,但應該反過來看,先是因物之性,促使事物順其道發展,呈現「無跡象」之後,才被稱為「善於」。
「善於」是因「無跡象」「無跡象」是來自於「因物」
但,因物之性並不簡單,在理解事物之性之前,得先清空自己,才能融入。
清空自己的成見、主見、情緒、意向,但不是失神呆滯,是種意識都在卻又不受其干擾的狀態,心如止水,六識清明,呈現極高的敏銳,能夠快速且明確地感知、體會所接觸的事與物。真正地融入感知後,才有所謂的因物而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當人與物,不順其道發展,逆反而行,會逐漸走向衰亡,為其指引於正道上,可稱救人或救物。
聖人已在常道,所行之事,順應自然,當對接之人與物,不在常道,亦因其而轉,所到之處皆有所轉,所以稱無棄人、無棄物。
人與物皆有所轉,即承襲天道,萬物清明,遂稱襲明。
Photo by Y K on Unsplash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若解為良善之人,則與前面的「善於......」及「常善救人」的意思不同,形成兩種要義,且「故善人者」的「故」字,具有延續前段的作用。
因此,
善,應是沿襲前段所指的善,即是善於、擅長的善。
善人者,應為「善於救人」者,意旨擅於影響他人走向常道之人。
不善人者,指「不善救人」且不在常道之人。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者」的學習對象,「不善人者」是「善人者」體道、悟道的經驗,若不學習、不重視,即使絕頂聰明,也會在真理面前迷失方向,這是求道的精要。
因物襲明
其核心要點是:擺脫主觀,順應客觀。人每天面對的人、事、物,都是主觀與客觀的衝擊,而我們常憑恃主觀,壓制客觀。
因為我們一直受到「自我」這個概念所牽絆,每當看待外界事物,便會夾帶自我意識,因而產生不必要的思緒,然後受其困擾。
若是純粹融入事物本身,該怎麼做便怎麼做,做不到便做不到,事情會有一個合理合度的解決方式與發展方向,我們若身在其中,也就順著形勢而為,不用偉大,也不會沒有用。

帛書: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故善人,善人之師」,少了「不」字,使得前面的「善人」與「善人之師」的善人,可能是不同主語。
若是同一主語,就變成自己是自己的老師,與前面「常善救人」的對外主動意向,有所出入,使內容出現分歧,前者講對外,後者講對內,語意不連貫。
若是不同主語,則句型可能為:故A是B之師,C是B之資。
A可能指聖人,
B可能指想追隨聖人、正在求道之人。
全句意涵大致為:求道之人,應學習聖人順應天道,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珍惜所遇之事物,那些都是寶貴的經驗。
但這只是猜測,大多學者認為此處應是缺字。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世界盃足球,好像比上屆還轟動,是因為疫情封太久?土豪卡達的宣傳?反正沒看足球的我,也想來看看。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今年世界盃足球,好像比上屆還轟動,是因為疫情封太久?土豪卡達的宣傳?反正沒看足球的我,也想來看看。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善」是經過對內由「仁」產生的「道」,以及對外由「目的地」產生的「路」,具體形成引導。 所以會形成凝聚,所有因為立場衝突、角色不同、環境迥異、方向對立,所形成的故事,都只是在說明世界上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各種「善」所帶來的良性循環,而不會陷入「你一旦不跟隨指引,就是惡。」的善惡二元論。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善」是經過對內由「仁」產生的「道」,以及對外由「目的地」產生的「路」,具體形成引導。 所以會形成凝聚,所有因為立場衝突、角色不同、環境迥異、方向對立,所形成的故事,都只是在說明世界上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各種「善」所帶來的良性循環,而不會陷入「你一旦不跟隨指引,就是惡。」的善惡二元論。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