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7章】因物襲明

【老子|道德經第27章】因物襲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校):

善行者无達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𦄿(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㤹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申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楚簡:

註:

  • 帛書有些字不一樣,但文義大致相同,而在「故善人,善人之師」,帛書的甲乙本皆少了「不」字,使這段解釋在邏輯上變得複雜。(請閱篇末)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擅長。

轍: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

謫:罪過。

數:計策、謀劃。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善於做某事,不會顯露出「關楗」,並非因為其懂得高深莫測的知識,而是了解事物本身的特性,順其特性而做而已,做出的結果是貼合事物本身的屬性跟需要,不過多、不造作,看上去就像是該事物本來就有的樣子,所以「無痕跡」

在句型上是善於什麼,所以無什麼,讓人認為先善於什麼技能,才會呈現好的結果,但應該反過來看,先是因物之性,促使事物順其道發展,呈現「無跡象」之後,才被稱為「善於」。

「善於」是因「無跡象」「無跡象」是來自於「因物」

但,因物之性並不簡單,在理解事物之性之前,得先清空自己,才能融入。

清空自己的成見、主見、情緒、意向,但不是失神呆滯,是種意識都在卻又不受其干擾的狀態,心如止水,六識清明,呈現極高的敏銳,能夠快速且明確地感知、體會所接觸的事與物。真正地融入感知後,才有所謂的因物而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當人與物,不順其道發展,逆反而行,會逐漸走向衰亡,為其指引於正道上,可稱救人或救物。

聖人已在常道,所行之事,順應自然,當對接之人與物,不在常道,亦因其而轉,所到之處皆有所轉,所以稱無棄人、無棄物。

人與物皆有所轉,即承襲天道,萬物清明,遂稱襲明。

Photo by Y K on Unsplash

Photo by Y K on Unsplash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若解為良善之人,則與前面的「善於......」及「常善救人」的意思不同,形成兩種要義,且「故善人者」的「故」字,具有延續前段的作用。

因此,

善,應是沿襲前段所指的善,即是善於、擅長的善。

善人者,應為「善於救人」者,意旨擅於影響他人走向常道之人。

不善人者,指「不善救人」且不在常道之人。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者」的學習對象,「不善人者」是「善人者」體道、悟道的經驗,若不學習、不重視,即使絕頂聰明,也會在真理面前迷失方向,這是求道的精要。


因物襲明

其核心要點是:擺脫主觀,順應客觀。人每天面對的人、事、物,都是主觀與客觀的衝擊,而我們常憑恃主觀,壓制客觀。

因為我們一直受到「自我」這個概念所牽絆,每當看待外界事物,便會夾帶自我意識,因而產生不必要的思緒,然後受其困擾。

若是純粹融入事物本身,該怎麼做便怎麼做,做不到便做不到,事情會有一個合理合度的解決方式與發展方向,我們若身在其中,也就順著形勢而為,不用偉大,也不會沒有用。



帛書: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故善人,善人之師」,少了「不」字,使得前面的「善人」與「善人之師」的善人,可能是不同主語。

若是同一主語,就變成自己是自己的老師,與前面「常善救人」的對外主動意向,有所出入,使內容出現分歧,前者講對外,後者講對內,語意不連貫。

若是不同主語,則句型可能為:故A是B之師,C是B之資。

A可能指聖人,

B可能指想追隨聖人、正在求道之人。

全句意涵大致為:求道之人,應學習聖人順應天道,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珍惜所遇之事物,那些都是寶貴的經驗。

但這只是猜測,大多學者認為此處應是缺字。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世界盃足球,好像比上屆還轟動,是因為疫情封太久?土豪卡達的宣傳?反正沒看足球的我,也想來看看。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今年世界盃足球,好像比上屆還轟動,是因為疫情封太久?土豪卡達的宣傳?反正沒看足球的我,也想來看看。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