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心得|集體失語的碼頭社會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由魏明毅所著,為一部以碼頭工人為中心,分析基隆港碼頭社會的民族誌。書中的時間線橫跨半個世紀,以新自由主義、跨國供應鏈興起為節點,敘述碼頭工人的過去與現在、輝煌與墜落,以及圍繞在碼頭周邊,因這群工人而生、最終一同沒落的攤販和娛樂產業。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書封(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書封(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透過人類學視野,描寫這些人群與產業形塑出的特殊文化與社會結構,以及他們在面臨新自由主義浪潮的衝擊時,傷痕累累的集體記憶。

碼頭社會的過去與現在
許多碼頭工人的家庭生活不盡理想,除了他們本身就是家庭中缺席的父親和丈夫,還需要面臨老鄉的社會關係牽絆,以及那些鑲嵌在碼頭社會中,對於男性養家活口的能力、游刃有餘的社交手腕等性別氣質的要求。
書中提及的碼頭工人有裝卸工人、貨櫃車司機等,他們的工作必須配合港口來往的國際貨輪,因而擁有不定的工時和或長或短的等待時間,必須處於隨時能上工的狀態;同時,這些工人多是被高薪吸引而自外地而來的青壯年男性,因此形成自外於基隆當地人的社會網絡。半夜到清晨營業的早餐攤販、茶店仔的阿姨仔、不用走遠的候工室,每個空間都展現港口工作的特殊性,揭示這群工人所面對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由於特殊的工作性質,許多碼頭工人的家庭生活不盡理想,除了他們本身就是家庭中缺席的父親和丈夫,他們還需要面臨老鄉的社會關係牽絆,以及那些鑲嵌在碼頭社會中,對於男性養家活口的能力、游刃有餘的社交手腕等性別氣質的要求,因而呈現一種男性在面對私人事務時,集體失語的現象。這些壓抑與無奈僅能在他們與阿姨仔的金錢關係中得到抒發。對碼頭工人來說,茶店仔的阿姨仔與紅燈區的小姐有極大區別,阿姨仔是更接近密友的、能觸碰精神層次的交流關係,也因此形成工人與娛樂產業的特殊社會網絡。
在臺灣產業結構變遷之前,碼頭工人曾有一段意氣風發的時光。
這些工人與基隆港的繁榮共同享有一段意氣風發的時光,許多人在工作幾年後,便能從雇傭工轉為自雇的「頭家」,不僅改善生活,也越發接近社會文化所認同的「𠢕(gâu)人」(台語,意為厲害的人)。然而到了民國七○年代,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基隆港不再繁榮,政府插手打散港口運行已久的秩序,民營企業進入碼頭社會。在理性化與科層化的組織運作下,碼頭逐漸成為缺乏人情味的機器,工人們則成為無情的螺絲釘,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底層勞工」,過往的榮景迅速墮落。
碼頭工人面臨自我定位喪失,陷入多方面失語且失格的交織處境,他們的家庭也遭受衝擊,形成一種屬於碼頭社會集體性的傷痛記憶。
碼頭工人的失意帶動周遭的空間發生巨大改變,過去整日不見蹤影的父親回歸家庭,昔日高朋滿座的茶店仔變得冷清,以及隨之而來的,他們原來賴以為生,如今卻迅速瓦解的社會網絡。這群男性面臨自我定位喪失,陷入多方面失語且失格的交織處境,他們的家庭也遭受衝擊,形成一種屬於碼頭社會集體性的傷痛記憶。
碼頭工人的失意連帶影響周圍的社會空間,拉動整個碼頭社會墜落。

碼頭社會的特殊性別氣質
碼頭社會並沒有教導這些青壯年男性如何成為「沒那麼有能力的人」,沒有告訴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生活中的不知所措。
碼頭因為其特殊的工作性質與環境,成為一個陽剛氣質特別被彰顯的工作場域,所有秩序和文化圍繞青壯年男性而生,形成以之為中心點的圓。女性、老年人、幼童作為碼頭社會中的配角,需要依循這種陽剛氣質建構而成的互動模式與社會秩序生活,也因為如此,我們更可以由書中許多女性、孩子等代表「家庭」意象的人物元素中,窺見那些與碼頭社會有些許格格不入的陰柔氣質。
在文化的形塑下,碼頭的男人理當是外顯的、陽剛的、自信的,其他人則應該是內斂的、陰柔的、謙虛的。碼頭社會並沒有教導這些青壯年男性成為「沒那麼有能力的人」,沒有告訴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生活中的不知所措,所以在種種交織處境中,碼頭的男人在文化的形塑下,強撐著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獨自面對急速變化的外在世界所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作為秩序核心的他們也將周圍的人一起拖入泥沼,時移事易的衝擊穿過男人的身體,打在默默幫襯的女人與家庭身上,形成集體性的失能,也造就碼頭社會整體結構性的改變。
透過作者的視野,我們可以看見碼頭社會擁有極度符合固有價值觀的性別分工:男性提供體力勞動、女性貢獻情緒價值。這樣運行已久的模式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穩定的社會,固守著自有的秩序規範,因為自外於人,所以較難即時與跳動的外界產生聯繫。
碼頭社會強調的陽剛氣質形塑其特殊的社會情境。

寫在閱讀之後:為什麼接不住他們?
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具有某些特質的社會,能逃過這場劇變帶來的浩劫?
作者在文末提出,由於新自由主義浪潮蓬勃發展,種種理性化與科層化的新制迅速顛覆碼頭社會,工人們在這場翻天覆地的改變中,成為國家與政府的棄子,被急速甩落至社會底層。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是,作者的說法是否帶有過於後設的歷史視野,也許在問「為什麼接不住他們」或「為什麼沒人接住他們」之前,應該先問的是:為什麼他們會被甩落?
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具有某些特質的社會,能逃過這場劇變帶來的浩劫?碼頭社會之所以逃不過,除了其本身存亡就被一艘艘國際貨輪所牽動之外,是否也和它的特性(例如:封閉且穩固的性別化秩序、彰顯陽剛氣質的文化)相關?時間固然無法回頭實驗,但我們或許可以從碼頭社會本身的特殊結構脈絡開始,尋找早已揭示墜落結局的幽微因子,最大程度避開關於「政府與國家無所作為」的單一且蒼白的歸因,了解不同的社會脈絡可能遭遇的衝擊。
社會面臨結構性變遷的過程就像一頭自沉睡中甦醒的巨獸,迅速且不留情地轉動每個螺絲釘,破壞既有的秩序,顛倒世界。生活在結構中的我們難以精準預料每一次思潮的蛻變,因此站在後設角度檢討並評價當下人們、甚至是體系的不完美似乎不太厚道。不過,我們確實可以透過深入了解碼頭社會在民國七○年代所面臨的衝擊,理解我們現在所想像的碼頭圖像從何而來,在看見人類與社會如何交互影響的同時,反思自身的處境,為未來在類似的巨變中如何自處,提供更多想像的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晨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