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錯不等於沒有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孩子犯錯,家長必然第一時間要求孩子道歉認錯,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承擔、有氣量的人。明知孩子犯錯而不加以糾正,這樣的家長就算有多愛孩子,也只能將愛轉化為漫長的侵蝕,將一個人的正直、善良侵蝕得體無完膚。
雖然家長教孩子有錯必認,但是當家長犯錯,卻不容易承認錯誤。有時是因為面子問題,放不下身段向孩子認錯,有時是因為不想在孩子面前示弱,所以當孩子越是義正嚴詞要求做錯事的家長道歉,家長便越抗拒。就算明知自己理虧,也絕對無法承認自己做錯。
承認自己犯錯需要極大的勇氣,而向孩子認錯所需要的勇氣更是超乎想像,因為家長一直認為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威,向孩子表達自己犯了錯,彷彿會損害這無上的權威。然而,真正損害權威的,並非認錯這回事,而是犯了錯卻始終不肯承認。
不認錯不等於沒有錯,雖然說各人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但對與錯、是與非,本來黑白分明,堅拒認錯只是表面上顧全了面子,卻無法在孩子心目中保存應有的尊嚴。
比起不肯認錯,有一種狀況更可怕、更危險,就是家長真心認為自己沒有錯,一個人如果無法判斷是非曲直已夠糟糕,而一個價值觀出錯的家長將錯誤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一代禍延一代,簡直糟糕透頂。
不承認自己犯錯,就只能將責任推給別人,明明是你沒有讓先,結果撞上別人的車子,卻怪責對方看到你的車子衝出來也不停車。一旦產生自己永遠不會犯錯的錯覺,便會跌進只能靠堆砌錯誤來鞏固假權威的死循環。
認錯不等於認低威。認錯雖然無法將錯誤一筆勾銷,但真心認錯並糾正錯誤才是負責任的表現,而一個負責任的人才能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
avatar-img
104會員
761內容數
每次看到好書、精彩電影和劇集都想向別人推介,實在不能只有我看到啊,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對某本書、某齣電影或劇集感興趣,繼而找來看,真是功德無量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淑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已過了抱怨的階段。注意,我是寫階段而不是年齡,因為任何年紀的人都會抱怨,抱怨人生不公平,抱怨沒有得到應得的福利,抱怨賺的錢永遠不夠生活,抱怨時間不夠用,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測驗太多,抱怨伴侶太囉嗦,抱怨父母沒有買樓送給自己...... 基本上要抱怨的話,每一天也有數不盡的怨言,生活從來不容易,不抱
2022年12月21日,外婆因為確診新冠病毒而入院,住院後雖然有接受治療,但一直未能出院,曾經一度好轉,但因為本身就是長期病患者,所以病情始終反覆。 2023年1月2日晚上,外婆走了。 走得有點急,五分鐘前我媽才打電話給我叫我喚一聲外婆,當時她還能點頭回應,但五分鐘後已經病危,六分鐘後醫生搶救無效。
我在2022年看了220套書,共339本,比2021年還要多,感覺上我2023年應該不會看那麼多書了。 以下我選的書都是曾經觸動到我、讓我感到驚喜的書。 小說8本 《八尺門的辯護人》 鏡文學百萬小說的首獎,真的實至名歸。 視野宏大,不但涉及原住民與移工問題,也涉及死刑存廢問題,也涉及法律與現實問題
不習慣寫個人的年度回顧,所以也就不詳細寫點什麼,只簡單寫幾點。 2022年發生了很多年,又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不過我肯定對得住2022年。 寫作上,改好了《都是那些傳說》,寫了十多個短篇小說,另一個未命名的長篇小說寫了一半,這樣的寫作量對我來說絕對超乎想像。小說寫多了,但其他文章卻相對減少,以前啊
每次聽到一對夫婦要離婚,不管是透過媒體認識的藝人,抑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我總會在心裏低呼,“哎呀,很可惜啊。” 但別人離婚,外人到底在可惜甚麼呢? 兩人由陌生人發展成情侶講求極大的緣份,但即使在緣份的牽引下,一對情侶要發展到許下終身承諾也絕不容易。由曖昧到熱戀到歸於平淡,過程中有多少戀人不歡而散,又
因為很喜歡《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Knives out)(台譯《鋒迴路轉》),又得知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以全球最高片酬接拍兩齣續集,所以當續集《神探白朗:抽絲剝繭》(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上架,便第一時間開來看。 第二集依然保持高水準,以輕鬆的調
我已過了抱怨的階段。注意,我是寫階段而不是年齡,因為任何年紀的人都會抱怨,抱怨人生不公平,抱怨沒有得到應得的福利,抱怨賺的錢永遠不夠生活,抱怨時間不夠用,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測驗太多,抱怨伴侶太囉嗦,抱怨父母沒有買樓送給自己...... 基本上要抱怨的話,每一天也有數不盡的怨言,生活從來不容易,不抱
2022年12月21日,外婆因為確診新冠病毒而入院,住院後雖然有接受治療,但一直未能出院,曾經一度好轉,但因為本身就是長期病患者,所以病情始終反覆。 2023年1月2日晚上,外婆走了。 走得有點急,五分鐘前我媽才打電話給我叫我喚一聲外婆,當時她還能點頭回應,但五分鐘後已經病危,六分鐘後醫生搶救無效。
我在2022年看了220套書,共339本,比2021年還要多,感覺上我2023年應該不會看那麼多書了。 以下我選的書都是曾經觸動到我、讓我感到驚喜的書。 小說8本 《八尺門的辯護人》 鏡文學百萬小說的首獎,真的實至名歸。 視野宏大,不但涉及原住民與移工問題,也涉及死刑存廢問題,也涉及法律與現實問題
不習慣寫個人的年度回顧,所以也就不詳細寫點什麼,只簡單寫幾點。 2022年發生了很多年,又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不過我肯定對得住2022年。 寫作上,改好了《都是那些傳說》,寫了十多個短篇小說,另一個未命名的長篇小說寫了一半,這樣的寫作量對我來說絕對超乎想像。小說寫多了,但其他文章卻相對減少,以前啊
每次聽到一對夫婦要離婚,不管是透過媒體認識的藝人,抑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我總會在心裏低呼,“哎呀,很可惜啊。” 但別人離婚,外人到底在可惜甚麼呢? 兩人由陌生人發展成情侶講求極大的緣份,但即使在緣份的牽引下,一對情侶要發展到許下終身承諾也絕不容易。由曖昧到熱戀到歸於平淡,過程中有多少戀人不歡而散,又
因為很喜歡《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Knives out)(台譯《鋒迴路轉》),又得知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以全球最高片酬接拍兩齣續集,所以當續集《神探白朗:抽絲剝繭》(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上架,便第一時間開來看。 第二集依然保持高水準,以輕鬆的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還是要先說對不起 昨天空單沒有堅持下去 但我提醒 要守住108才可以多 結果灌破 對於空頭我都保有一絲絲的期待 我很早就講了...小那已經第五浪 滿足太多了 隨時都要倒貨 而且那個走法 跟我們台股上次大多頭24449一樣 就是末升段一直漲 最後倒貨也很凶 我廢話不多說 這張圖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經驗與反思。當孩子因情緒而不願認錯時,透過與他們互動與引導,能幫助孩子釐清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並勇敢地面對錯誤。本文提供了具體的步驟和心路歷程,鼓勵家長在面對類似情境時給予孩子支持與理解,促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1.對不起 "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這句話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消除誤解和委屈,讓孩子知道即使家長也會犯錯。 2.這不是你的錯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錯。" 這句話能減輕孩子的自責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和支持的,不會因為某些事而被否定。 3.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我保證這種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還是要先說對不起 昨天空單沒有堅持下去 但我提醒 要守住108才可以多 結果灌破 對於空頭我都保有一絲絲的期待 我很早就講了...小那已經第五浪 滿足太多了 隨時都要倒貨 而且那個走法 跟我們台股上次大多頭24449一樣 就是末升段一直漲 最後倒貨也很凶 我廢話不多說 這張圖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經驗與反思。當孩子因情緒而不願認錯時,透過與他們互動與引導,能幫助孩子釐清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並勇敢地面對錯誤。本文提供了具體的步驟和心路歷程,鼓勵家長在面對類似情境時給予孩子支持與理解,促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1.對不起 "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這句話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消除誤解和委屈,讓孩子知道即使家長也會犯錯。 2.這不是你的錯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錯。" 這句話能減輕孩子的自責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和支持的,不會因為某些事而被否定。 3.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我保證這種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