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為什麼不能靠自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多人說要傳宗接代,因為我們要養兒防老,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好像自己就會變成孤單老人,在人生最後很孤單很可憐,但真的是這樣嗎?養兒防老是真的嗎?
先不論有沒有小孩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只是人生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體驗,沒有對錯,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寄託在孩子身上,或許這就是一種誤解吧?
我們一直都知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道理,既然如此就不應該將自己的人生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不是說我們不能夠和其他人產生關聯,因為我們習於群居,和其他人之間的交流都是很正常的,位於彼此的關愛也都是很好的。但問題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論我們追尋的是什麼,或者我們有自己該面對的課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這一切即便外面的人可以跟自己一起度過,但真正在承受的永遠都只有自己,別人也無法去替代自己。
老一輩的人會問年輕人,不結婚的話老了怎麼辦,沒有小孩老的時候怎麼辦,我想或許這也是一種出於他們的恐懼的關心,也是一種愛,雖然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或是覺得很奇怪。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感覺到他們所感覺到的,認為自己目前沒有老年會有的那種危機感,不安全感而覺得這個問題很「多事」吧?
其實問題的根本不是在於誰說的是對的,要不要有小孩,而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年?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想過自己好的時候要怎麼生活,或許有,但在於實踐上發現不太可行。
就像是我看過許多人在「想像」自己的退休生活,但從來沒有去「準備」。
想像退休或老年生活可能就是他們想要開始旅行、含飴弄孫,可是卻抓錯重點。
我們都有個迷思,覺得生活會按照我們的計劃去進行,其實我們應該要準備好我們的老年生活,不是想像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因為如果沒有準備好相應的體能、健康,我們怎麼可能一直消耗我們的身體能量去做我們想像的這些事情呢?
然後我們預計我們的小孩會養我們的老,但這件事情是我們能控制的嗎?
如果所有外在我們都不能控制的話,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做,如果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自己的健康體能就是最重要的,因為邁入老年最快速流失的就是我們的肌肉。
我們最希望的生活其實是能夠旅遊、含飴弄孫的這種狀態的話,不論是哪一種都是需要體力,否則如果自己變成別人照顧的對象,自己原本預期的這種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重點不是在於養兒防老,是在於自己有沒有為自己做些什麼準備,無論我們有沒有小孩或是伴侶皆是如此。
因為自己的人生是靠著自己活下去的,沒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不能去寄望別人如何「照顧」自己,一定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如果都知道了自己要好好照顧自己,那麼老了沒有小孩、老了沒有伴侶這兩個問題,就成了不相干的其他問題了。
以後應該說「照顧自己防老」,不是「養兒防老」,因為好像以實際狀況來說,大家都看過類似的社會新聞吧?還需要問那種比較靠得住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些人對於學習國文的意義感到奇怪,尤其是當它是我們日常中使用的語言的時候,我們覺得夠用就好,為什麼還必須要學習呢? 我們知道每個語言都有他微妙的地方,以中文來說,我們知道「好」和「不」的意思,但「好不」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好」還是「不」的意思呢? 有些人說我們可以用正和負的關係去理解,
    最近我們生活的環境,天災人禍頻傳,戰爭、疫情、死亡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許多人開始覺得好像末世要來了,有些人說是審判的時刻,有些說是末法時期妖魔鬼怪出來,總之都不是什麼好的形容詞。 也因為這樣,理直氣壯地感覺到反正都這樣了,我們就一起擺爛,反正也救不了這個沒救的世界好像很理所當然。 在去年(對,幾天前我
    雖然剛開始接觸MBTI,但覺得其實還是蠻有道理的,雖然週遭的家人測出來都是差不多的類型,害我以為是不是測驗哪裡壞掉,但由於在長期的觀察下確實發現好幾個家人都是那樣類型的人,好像也不無道理,又加上他們測出來的是佔人口的13%的ISTJ-A或ISTJ-T⋯⋯ 回歸正傳,由於我自己本人在測試之後看到結果準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人類性格分類指標,他的作用是可以讓自己去了解自己,或者是讓其他人去了解自己進而能夠促進彼此的溝通,減少誤會。 我其實也是這幾天才接觸到MBTI,結果沒想到我周遭的差不多年齡的人們幾乎每個都有測試過,似乎這在職場上較年輕的一輩都有
    有些人的人生過得不是特別如意,看著其他人的成就產生的不是激勵感,而是羨慕、嫉妒、恨的情緒。 又有些人,習慣性的一定要找出別人的缺點批評,好像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內心平衡,或是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地位比別更高。 這個世界其實所有的人都有優缺點,我們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都是凡人,但總是許多人喜歡指
    許多人莫名其妙就突然感受到無力感以及不想上班或上課的狀況,而當問起是有什麼原因不去,通常會得到的回應都是,頭痛、不舒服,胃痛,全身痠痛應該是感冒吧等的這種錯覺。 也有那種時候是真的是生病,但也滿多時候是在我們自己不知道的時候,不知不覺的吸收到了每天去的場所所帶來的不好的能量,所以才出現了各式的不適。
    有些人對於學習國文的意義感到奇怪,尤其是當它是我們日常中使用的語言的時候,我們覺得夠用就好,為什麼還必須要學習呢? 我們知道每個語言都有他微妙的地方,以中文來說,我們知道「好」和「不」的意思,但「好不」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好」還是「不」的意思呢? 有些人說我們可以用正和負的關係去理解,
    最近我們生活的環境,天災人禍頻傳,戰爭、疫情、死亡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許多人開始覺得好像末世要來了,有些人說是審判的時刻,有些說是末法時期妖魔鬼怪出來,總之都不是什麼好的形容詞。 也因為這樣,理直氣壯地感覺到反正都這樣了,我們就一起擺爛,反正也救不了這個沒救的世界好像很理所當然。 在去年(對,幾天前我
    雖然剛開始接觸MBTI,但覺得其實還是蠻有道理的,雖然週遭的家人測出來都是差不多的類型,害我以為是不是測驗哪裡壞掉,但由於在長期的觀察下確實發現好幾個家人都是那樣類型的人,好像也不無道理,又加上他們測出來的是佔人口的13%的ISTJ-A或ISTJ-T⋯⋯ 回歸正傳,由於我自己本人在測試之後看到結果準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人類性格分類指標,他的作用是可以讓自己去了解自己,或者是讓其他人去了解自己進而能夠促進彼此的溝通,減少誤會。 我其實也是這幾天才接觸到MBTI,結果沒想到我周遭的差不多年齡的人們幾乎每個都有測試過,似乎這在職場上較年輕的一輩都有
    有些人的人生過得不是特別如意,看著其他人的成就產生的不是激勵感,而是羨慕、嫉妒、恨的情緒。 又有些人,習慣性的一定要找出別人的缺點批評,好像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內心平衡,或是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地位比別更高。 這個世界其實所有的人都有優缺點,我們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都是凡人,但總是許多人喜歡指
    許多人莫名其妙就突然感受到無力感以及不想上班或上課的狀況,而當問起是有什麼原因不去,通常會得到的回應都是,頭痛、不舒服,胃痛,全身痠痛應該是感冒吧等的這種錯覺。 也有那種時候是真的是生病,但也滿多時候是在我們自己不知道的時候,不知不覺的吸收到了每天去的場所所帶來的不好的能量,所以才出現了各式的不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著家人們在聊老年生活, 雖然有姪子們,但不指望姪子們會奉養, 有句話,養兒一百長憂九九, 擔心健康.學業.升學.就業 等等, 如今世代,擔憂子女一切,子女卻未必奉養.....
    公公養小三,媳婦怎麼相信他生的兒子?岳母有外遇,女婿會怎麼看自己的女兒? 生命是自己的,沒有錯。那就別生子女了!既然都生了,那幫子女留體面,就是該做的事! 父母決定不了兒女的人生,但是至少也別毀了他們的一切。很多老一輩的不自愛,真的浪費後代的許多時間,只為了去証明他們不是這樣的人。 我的父親沒
    Thumbnail
    網路上很多對於原生家庭的文章, 雖然我的童年看似普通, 但越長大越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不論是想法或是互動。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結婚後是否要生小孩,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小孩出生後的照顧、另一伴的家事分擔、性生活的改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在結婚或交往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我今天帶點兒散步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女奇妙的對話。 女孩大約應該10歲左右,坐在行李箱上被媽媽推行著前進,經過我跟點兒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喜歡搭地鐵,媽媽才沒有打車,跟你一起走去坐地鐵... 我沒有聽到女孩有沒有回覆,但我之後又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媽媽對你這麼好,那你以後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我帶孩子去看中醫,無非是質疑小孩那麼小能吃中藥?或是中醫的療效緩慢,應該是平時調養身體用,或是對於中醫的了解僅限於跌打損傷抑或是針灸,其實我個人親身的體驗是即便是感冒,吃中藥的效果比西藥還來得快,而且停藥後也比較不會症狀復發,也因為感受過中醫的功力,於是對於了解中醫的理論及知識也產生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著家人們在聊老年生活, 雖然有姪子們,但不指望姪子們會奉養, 有句話,養兒一百長憂九九, 擔心健康.學業.升學.就業 等等, 如今世代,擔憂子女一切,子女卻未必奉養.....
    公公養小三,媳婦怎麼相信他生的兒子?岳母有外遇,女婿會怎麼看自己的女兒? 生命是自己的,沒有錯。那就別生子女了!既然都生了,那幫子女留體面,就是該做的事! 父母決定不了兒女的人生,但是至少也別毀了他們的一切。很多老一輩的不自愛,真的浪費後代的許多時間,只為了去証明他們不是這樣的人。 我的父親沒
    Thumbnail
    網路上很多對於原生家庭的文章, 雖然我的童年看似普通, 但越長大越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不論是想法或是互動。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結婚後是否要生小孩,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小孩出生後的照顧、另一伴的家事分擔、性生活的改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在結婚或交往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我今天帶點兒散步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女奇妙的對話。 女孩大約應該10歲左右,坐在行李箱上被媽媽推行著前進,經過我跟點兒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喜歡搭地鐵,媽媽才沒有打車,跟你一起走去坐地鐵... 我沒有聽到女孩有沒有回覆,但我之後又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媽媽對你這麼好,那你以後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我帶孩子去看中醫,無非是質疑小孩那麼小能吃中藥?或是中醫的療效緩慢,應該是平時調養身體用,或是對於中醫的了解僅限於跌打損傷抑或是針灸,其實我個人親身的體驗是即便是感冒,吃中藥的效果比西藥還來得快,而且停藥後也比較不會症狀復發,也因為感受過中醫的功力,於是對於了解中醫的理論及知識也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