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遊牧民族退出世界歷史的舞台(一)

    前兩篇文章我們談到遊牧民族是如何用它們的「技術優勢」掌握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甚至是改變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可是時過境遷,到了現今這些游牧民族所居住活動的中亞地區似乎現代化的技術與文化都繞過這個地區了,可算是徹底地退出世界舞台了,那為何這些在歷史上呼風喚雨的遊牧民族到了現代變得默默無名呢?

    海路取代陸路

    自從鄂圖曼帝國於十四世紀崛起並控制地中海航路後,鄰近地中海的西歐與南歐諸國除了展開與鄂圖曼在地中海上的勢力爭奪外,同時也試圖找出連接歐亞大陸兩端的新航路。
    迪亞士於1487年8月率領一支由3艘船組成的船隊離開里斯本。旗艦是他自任船長的卡拉維爾帆船「聖克里斯托旺」號(São Cristóvão),引水人是佩羅·德阿倫克爾;第二艘是卡拉維爾帆船「聖潘塔萊昂」號,船長是若昂·因凡特,引水人是阿爾瓦羅·馬丁斯;第三艘是由迪亞士的兄弟佩羅·迪亞士任船長的橫帆補給船,引水人是若昂·德聖地牙哥。
    探險船隊出發後,沿葡萄牙人非常熟悉的非洲西海岸航線向南航行,到達葡萄牙設在非洲沿岸的最後一個據點——位於黃金海岸的米納堡。船隊從米納堡繼續航行,進入熱帶非洲並豎起一塊石碑,1487年12月,船隊到達孔塞桑灣(現鯨灣)。繼續航行相當一段距離後,在今好望角附近,船隊遭遇到了風暴,被向南推去並遠離海岸線。待風暴結束後,迪亞士船隊向東航行卻無法再找到原本南北走向的非洲大陸海岸。於是船隊轉向北航行,1488年2月3日,海岸線再次出航,這已充分証明船隊已成功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迪亞士船隊在非洲南端到達了一個海灣,遇到了一些當地的土著牧民,於是他將此海灣命名為「牧人灣」(後稱莫塞爾灣)。從海灣繼續向東,海岸線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的印度,因此迪亞士確認自己已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全部海岸,打通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迪亞士船隊在1488年3月12日到達了此次航行的最遠端——布須曼河河口附近的夸伊胡克並豎起了第二塊石碑。迪亞士想要繼續航行到印度,但他的船員由於過於疲憊,拒絕繼續前行,迪亞士無奈只能開始返航。在返航途中,他在靠近大陸南端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角,由於這裡是船隊當初遭遇風暴的地方,他將其命名為「風暴角」(後來改名好望角),並豎起了第三塊石碑。1488年12月,經過16個月的長途航行,迪亞士船隊返回了里斯本港。
    迪亞士的這次探險的偉大意義在於,歐洲人第一次打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通道,標誌著歐洲可以繞過伊斯蘭世界直接與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展開貿易。
    在此之後,陸續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麥哲倫航行世界一周等壯舉,而後這些新發現的航路也帶來全新的貿易路線,雖然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海上貿易也持續了數千年,但核心終究是穿越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與內河航運,直到羅盤出現令航海技術大幅提升,再加上船隻運量大以及在海上除了近海以外,是不容易遭受到襲擊的,令海運在這五百年來成為跨國運送貨物的最主要的方式,儘管飛機的問世另人員移動轉向航空器,但國際貨物流通仍以船運為主。
    但即便如此,當今歐亞大草原的自然條件下雖不若古代有利,但其開闊且相對平坦的環境仍有利於長距離移動,應該也不至於邊緣化,可是現在歐亞大陸的中心確實邊緣化,那又有什麼因素造成呢?之後再來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